梅之良——艺无止境的追梦人
摘要:□晚报记者 许静 文/图不久前,2015~2016年度河南省“百佳民间文化能人”评选结果揭晓。全省共有89人被评为“百佳民间文化能人”,我市有5人获此殊
□晚报记者 许静 文/图
不久前,2015~2016年度河南省“百佳民间文化能人”评选结果揭晓。全省共有89人被评为“百佳民间文化能人”,我市有5人获此殊荣,确山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梅之良名列其中。
梅之良和他的书法作品。
初夏的确山小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6月16日,记者慕名前去采访刚刚当选为河南省“百佳民间文化能人”的梅之良。
梅之良居住的御龙苑小区位于确山县城的西北角,西倚盘龙山,北临三里河。择此而居,其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性情不言自明。记者置身其间,也觉心旷神怡。
进入御龙苑小区,梅之良早已在此等候。未曾自我介绍,我们已经认出彼此。老先生年逾古稀,敦厚而儒雅、质朴而时尚,让记者备感亲切。
记者跟随梅先生来到他位于四楼的家中,他的家很干净,可谓一尘不染。他的书房面积不大,但摆设紧凑且雅致。书房大致分为两大功能区:一个为创作区,一张书桌、一把木椅,书桌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些书籍;一个为会客区,一套沙发、一张茶几。记者突然想起了《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名句来。就在记者正欣赏墙上他创作的字画时,梅先生为记者和自己斟上热茶。我们的交谈便由此展开了——
经历坎坷
梅之良今年74岁,祖籍北京。祖上为满族,正黄旗,当年很是风光。可是,随着清朝的土崩瓦解,梅之良的祖上家道中落,一切辉煌都灰飞烟灭了。
梅之良的父亲本是国民党部队冯玉祥部的一名校级官员,抗战期间曾在确山驻扎,由此结识一位确山姑娘并结婚成家,生育了儿子梅之良。
新中国成立前夕,梅之良的父亲所在的国民党部队投诚解放军。解放军部队首长看他文化水平较高,又写得一手好字,欲留他在部队工作,可他顾念妻儿,执意回到确山的家中。
解放后,梅之良的父亲到确山县印刷厂从事公文工作。他生性胆小怕事,处处谨小慎微。但是,梅之良的父亲只求平安的愿望最终还是破灭了,在后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中,他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分子”。
可以想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梅之良的处境是多么艰难。因为家庭成分和父亲的问题,梅之良的学生生涯差点儿中止于小学毕业之时。那年,确山初中新生就要开学了,梅之良与一群小学同学一起欢天喜地去看榜单。同学们都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可是,梅之良找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见自己的名字。他想:是不是抄榜时不小心漏掉了?就去问老师。可老师对他说,因为政审不合格,他未被录取。听后,他伤心得嚎啕大哭。幸亏城关镇中学建成招生,录取了他,他才得以继续上学。
好景不长,1960年闹饥荒,他饿得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哪里还有力气上学?他的校园生涯由此中断。
1962年,部队招兵,风华正茂的梅之良报名应征,因才艺出众,被部队看中,可在后来的政审中又被刷掉。从此,梅之良不敢再有什么奢求,到城关镇白石厂当了工人。“文革”后,梅之良调入确山县豫剧团,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历任会计、事务长、团长,后调至县文化局文管所工作,1990年调入县文化馆工作,后任馆长直到退休。
吹拉弹唱样样精
梅之良爱拉二胡。
通过与梅之良先生交谈,记者感到他爱好广泛,学识渊博。古今中外、自然社会,他都能侃侃而谈。他写得一手好字,且硬笔毛笔皆工。他的硬笔楷书既端庄质朴又峻拔清秀。他的毛笔书法承古而不拘泥于古,又有随心所欲的洒脱。
当然,梅之良先生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其文艺方面的才华和成就。
梅之良文艺方面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确山县豫剧团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尤其是担任团长后,他组织排练、参与演出的现代剧,丰富了当地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文革”结束后,梅之良先生参加了文化工作队,下乡进厂演出,与同事一起学习并自编自演了系列现代剧和相声、快板等曲艺节目。1990年调入县文化馆后,他积极参与文艺会演等活动。他创作的小戏曲《祝寿》《老两口赞保险》在驻马店地区文艺会演中分获一、二等奖,后代表地区赴省演出,获一等奖。
梅之良先生擅长乐器演奏,不论是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不论是管乐还是弦乐,大都信手可弹。1994年,在他的倡议下,县文化馆组建了铜管乐队,由他负责训练。如今,这支铜管乐队已小有名气。他书房的一角,摆放着二胡、大提琴、单簧管、扬琴、中阮、葫芦丝、巴乌等乐器。
与记者交谈中,梅之良顺手操起一把二胡,凝神敛容、调弦端弓,拉起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插曲《女儿情》。悠扬而深情的乐曲响起来,记者沉浸其中,不禁想起古人的经典名句“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之良的学历不高,但他学识渊博。他在文艺方面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正规的训练,但道行颇深,缘何?记者觉得,这一方面缘于他的天赋,一方面缘于他的勤学苦练。
梅之良先生认为,文化是音乐艺术的基础,没有深厚的文化做基础,音乐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他从小就酷爱读书。那个年代,读书属于奢侈,根本就没有书可读。为了读书,他没少吃苦。
一次,他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却无力购买,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攒钱。父母让他买盐、打酱油找回的零钱,他都存起来。大半年过去了,买书的钱终于攒够了。然而,等他将一把脏兮兮的硬币摆上柜台时,营业员却告诉他,书早已卖完了。如今,说起这件往事,他仍心酸不已。
梅先生的二胡是从二舅处受到的启蒙。二舅与一位杨姓朋友会拉二胡,两人常常在一起切磋琴艺。梅之良就缠着他们学拉琴,并要拜他们为师。开始,二舅不同意,对他说:“拉二胡既不当吃,又不当喝,学它有啥用?你年纪轻轻,学一门谋生的手艺,才是正道。”可梅之良觉得二胡好听,铁了心要学。二舅拗不过,只好教他。谁知道,梅之良竟然与二胡那么有缘,仅学三天,就能将《东方红》的曲子拉得有声有调。二舅大喜,就将他收为徒弟,经常耐心地手把手教他。
“文革”结束后,有很多地区和省里的干部被下放到确山,其中,一些文化名流和艺术大师进入梅之良所在的剧团。梅之良大喜过望,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们,与他们结为好友,如饥似渴地向他们讨教。那一段时光,梅之良收获颇丰,曲艺、戏剧、器乐方面的技艺长进很大。
逐梦之旅永不停息
文化艺术无止境,逐梦之旅永不停。记者认为,这句话是梅之良先生人生的真实写照。因为,不论是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年富力强的中年时代,还是从容淡定的老年时代,他都心存五彩之梦,并为梦想的实现而努力。
从参加工作直至退休,漫漫数十年,梅之良大都是在文化领域工作。他热爱文化事业,不论是在城关白石厂宣传队、县豫剧团、县文管所工作,还是在县文化馆工作,每个单位,每个岗位,每项工作,他都干得非常出色。
如今,梅之良年逾古稀,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本该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可是,他闲不下来,仍然在读书看报、写字作画……仍然在忙着参与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为了普及乐器演奏艺术,为确山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他办起了青少年乐器演奏培训班,并指导他们参加各种乐器的国家考级。
目前,确山县道德大讲堂办得如火如荼。梅之良老先生积极投身其中,帮各单位策划、创作、排练,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半个月前,我为县公路段创作了豫剧清唱,为县劳动局编排了群口相声,效果不错!”说起这些,老先生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
记者采访结束,梅之良先生带着孩童般的稚气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能演奏各种乐器,唯独不会弹乐器之王钢琴,这是他最大的遗憾。目前,他已下了决心,购买一架钢琴,习练钢琴弹奏。
望着面前这位清癯而坚毅的老人,记者不由憧憬:不久,这充满文化气息的小小书房里,又将响起钢琴那美妙的旋律。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