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教育 综合新闻

中国高中生遭遇网络侵权和暴力侵害现象突出

2016-05-26 17: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xm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原标题:数据·中国高中生遭遇网络侵权和暴力侵害现象突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天发布的《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安全意识及问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遭遇网络

原标题:数据·中国高中生遭遇网络侵权和暴力侵害现象突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天发布的《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安全意识及问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遭遇网络侵权现象最突出,遭遇网络暴力在亚洲三国中也最突出。此外,数据表明,中国高中生安全教育状况堪忧,与美、日、韩差距不小。

  该调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艾迪资源系统调查于去年10月~12月在4个国家同时实施,调查对象为高中1~3年级的在校生,其中韩国只有1~2年级。中国的被试取自大连、北京、常德、厦门、西安、昆明6个城市的24所中学,城乡各半,有效被试2552名。美国、日本、韩国的有效被试分别为1496名、1827名和1800名。

  该课题组成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编审张旭东介绍说,在网络隐私侵权方面,47.2%的中国高中生有过网络密码被盗的经历,分别比美、日、韩高出34.6%、44.2%和23.3%;有11.5%的中国高中生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恶意乱用,此比例在四国中最高。而中国高中生在网络诈骗侵权方面比例悬殊更大:42.3%的中国高中生在网上收到过虚假的付款要求,高于平均水平25.8%;17%网上购物被欺骗过,高于平均水平9.8%。

  不仅如此,7.5%的中国高中生在网上遭遇过被威胁恐吓,7%的个人照片或视频被恶意传播,5%受到团伙欺负,这些网络欺凌行为比例均低于美国,但高于日、韩,在亚洲3个国家中最高。课题组认为,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欺凌实施更易,监控更难,波及更广。目前,我国法律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还是处于相对缺失状态。

  同时,调查发现,中国高中生遭受暴力侵害现象较为突出。其中,有40.5%被当面讥讽或辱骂过,有27.6%被同学或伙伴孤立过,11.5%被威胁恐吓过,11.3%挨过打,4%钱物被抢过,比例虽明显低于美国,但高于日、韩,在亚洲3个国家中最高。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中国高中生遭遇侵权现象尤为突出。44.5%的中国高中生有被偷拍的经历,分别比美、日、韩高21.6%、32.6%和36.7%;34.3%的中国高中生有过钱物被盗的经历,分别比美、日、韩高1.8%、24.7%和13.9%。课题组认为,中国大幅度拉升了这两项的四国平均水平,反映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状况和民众的法治意识有待提高。

  与上述安全现象相对应的,是安全教育的缺失。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一半的中国高中生接受过预防暴力或犯罪侵害的自我保护教育,在四国中最低。

  课题组成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介绍说,与美、日、韩相比,中国高中生在安全教育方面差距不小。

  “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常常以搞活动的形式进行,只在安全月、安全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把教育变成一阵风,追求轰轰烈烈的效果。最终,场面上热热闹闹,活动后学生一切照旧,感觉收获甚小。”张旭东认为,安全教育应成为常态教育,应有制度、有课程、有教育框架和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安全知识。

  因此,课题组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协同各学科领域专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生活需求,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分层的安全教育框架体系。这样才不至于使安全教育沦为“大杂烩”,想起什么搞什么,缺乏设计与安排。同时,安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安全技能培养,要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形成技能,这样才能学会保护自己。对安全教育效果,也应有必要的评估制度,对每年的安全教育效果及时评估。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中国青年报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