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引发影迷狂欢 是人群跟风还是资源匮乏
摘要: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杨静)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2016年4月16日正式开幕。电影开幕之前,展映影片的放映已经是如火如荼。据悉,本届电影节共有展映影片三百多部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杨静)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2016年4月16日正式开幕。电影开幕之前,展映影片的放映已经是如火如荼。据悉,本届电影节共有展映影片三百多部,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等五十多个国家,排映场次近千场。
自4月1日某票务网站开放售票以来,电影节展映的大多数场次均售卖一空。而《海街日记》、《卡罗尔》、《大空头》等热门影片更是在开票几小时之后就被抢购完毕。
更难以想象的是,由好莱坞著名影星娜塔莉波曼自导自演的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受欢迎程度爆表,坊间流传,这场电影的黄牛票已经炒到五百一张。
毫无疑问,随着展映影片的多元化,进行到第六届的北京电影节已经成为了一场影迷的狂欢。在某著名文艺网站上,电影节的预热早就开始,许多影迷在展映片单一出来,就已经划定要看的电影,在4月1号开票当天,影迷们抢购电影票的热情丝毫不亚于球迷们抢购国安主场球票的热情。而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抢到票的影迷们,在沮丧之余,依旧没有放弃希望;他们怀着极大的希望在淘宝淘票、加入各种转票换票微信群,如此的费尽心力,不过是为了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心仪已久的电影。
而到了4月8号电影展映开始,影迷们更是没日没夜的开始与电影相伴。看电影和讨论电影成为日常生活,无论是社交网络,还是在现实生活,一切都在围绕电影进行,那些共同热爱电影的人们,在此期间成为亲密的朋友。他们一起远离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甚至雾霾也不减弱他们沉浸在光影艺术当中的快感。
整个电影节从预热到结束,持续将近一个月,而这一个月,成为很多人热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对于许多热爱电影的人来说,电影节期间出入各大影院观看经典的氛围总是让他们沉醉。因为会让他们想到法国新浪潮时期的那些大师们,是迷影文化塑造了欧洲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各种专访与传说的拼凑中,他们想象着五六十年代的戈达尔与特吕弗们出入巴黎各大影院,纵览电影无数,最终拿起笔,奠定了“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主流话语基础;同时也拿起摄影机,诞生了《筋疲力尽》、《四百下》等影史经典。
著名影评人李洋在他的《迷影文化史》一书中,引用苏珊·桑塔格的话说:“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李洋进一步认为,迷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电影的热爱、信仰和忠诚,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爱,就没有电影的历史。
在电影艺术浪潮逐渐消退的今天,再来谈论迷影文化,未免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合时宜。而北京电影节引起的影迷狂欢氛围,可能更多的会被人解读为资源匮乏,或者文艺青年的惯性跟风行为。
但是就在最近几天,笔者读到一篇著名社会科学家渠敬东的访谈,在访谈中,渠敬东说:“今天,‘做学问’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不动感情、没有内容的生产体系,一个形式化的、积累化得循环,每个人在其中醉生梦死,复制这套系统。”而如果把他这段话中的“做学问”变成“拍电影”,我相信也一样会引起喜爱电影的人们的共鸣。
大部分的院线电影,都是在流水线似的内容生产线上产生的,这类电影会成为娱乐佳品,会成为一时的社交话题,可是这类电影却很难激发那些细微感情、带来内心的感悟、赋予生命的力量。所以即使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依旧热爱塔可夫斯基,追捧小津安二郎,能够在大银幕上观看他们,是让很多影迷期待的事情。由此,我们或者可以说,今天人们对于电影节经典展映电影的追捧,或者真的是一种匮乏,但并不是电影硬件资源的匮乏,而是一种感情与激情缺失造成的匮乏。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