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火车站那匹“白马”
摘要:□晚报记者 王莹 实习生 刘亦洋 文/图《何以笙箫默》中,学生时代的何以琛和赵默笙走散了,赵默笙就站在最显眼的地方让何以琛找到自己。后来,何以琛把赵默笙弄丢了,
□晚报记者 王莹 实习生 刘亦洋 文/图
《何以笙箫默》中,学生时代的何以琛和赵默笙走散了,赵默笙就站在最显眼的地方让何以琛找到自己。后来,何以琛把赵默笙弄丢了,他也习惯性地“站在”最显眼的地方——各大知名媒体的报端,希望赵默笙能看到他。
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为这种执着坚守的爱情所感动。实际上,在驻马店这座城市里,也曾有过这样一个地方,它是那个年代驻马店标志性的建筑,是那时驻马店最显眼的地方——驻马店火车站广场上那匹威风凛然、栩栩如生、似乎腾步起飞的“马”雕塑。但2007年,火车站广场上那匹高大的“骏马”不翼而飞,令无数驻马店人非常遗憾。
位于天中山大道与铜山大道交叉口的骏马化工集团游园里有一座骏马雕塑。
记者找寻:无果而终
驻马店,原是一座村庄。古时官员曾以马为交通工具,骑马经过此地时歇脚停留,所以后来这里被官方命名为驿站。驻马店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始发于驿站,所以自古便与“马”文化有关。在“75·8”特大洪灾之后,驻马店地区希望建立一个地标。于是几经周折,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在驻马店立一个“白马”雕塑,既能够代表我们驻马店与马的渊源,又取“骏马奔腾”、“龙马精神”的寓意,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一步一步地朝着积极的方向繁荣发展。
而今,来到驻马店火车站,记者看到的只是围了一圈白色栏杆的平坦广场,与照片上有白马的时候相比,确实扩建了,显得气派很多,但记者的心情十分低落,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不甘心的记者围着广场走了一圈,企图从地上的一砖一瓦中,寻找当时的痕迹,可是什么也没有找到,只是看见广场上到处停的都是车辆,来来往往、神色匆匆的行人穿行在广场上,或自己出行,或送别亲友。
记者拿出手机,搜索“驻马店火车站白马雕塑”,出现的也仅仅是一些驻马店人对白马的回忆和怀念,甚至连一条介绍白马基本形状的信息也没有。能找到的图片也只有一张黑白图片,应该是在火车站改建之前照的,隐隐约约还能看见车站建筑顶上那颗闪亮的星。
因为年代久远,记者在市住建局也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只是隐约得知火车站“白马”是政府聘请当时遂平781矿上的一个名叫度长本的美术老师设计雕刻的。
这样一个在火车站最显眼地方存在了近30年的地标,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呢?
附近居民:白马情节割不断
为了找寻这匹消失的“白马”,记者专门走访了火车站附近的居民。记者来到中山街附近,询问“白马”的去向。一听说是记者打听火车站的“白马”,这些居民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讲起了他们与“白马”的不解之缘。
家住火车站广场附近的34岁的赵磊告诉记者:“我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居住,我就是在这里长大的。火车站广场上的那个白马雕塑,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的,我当时也就七八岁。那时我们放了学,没事就和小伙伴相约在白马雕塑下见,或到白马下面玩。我们家现在还有一张我坐在白马上照的照片呢。那时候白马下面总睡很多人。如果有亲戚过来,每次送亲戚坐火车,总要在那儿往天桥上挥挥手,好像站在那里,即使与准备离开的亲人相隔再远,他们也能看到一样,因为那里多显眼啊。火车站广场上的白马,目睹了多少亲友们的别离。”仿佛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回忆,赵磊从家里取来了两只板凳递给了记者,缓缓说道。
点了一根烟,赵磊接着对记者说:“那时候,家长对孩子管得松,作业少,孩子写完后就可以在外面疯跑。我们有时候玩得太投入,走得有些远了,但只要找到火车站广场上的‘白马’,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火车站广场的‘白马’,是我回家的指明灯。”
听完张磊的话,记者的目光转向旁边一个虎背熊腰的汉子身上。那汉子颇不好意思地讲了起来:“我谈恋爱早,十七八岁就有了自己喜欢的姑娘。那时候谈恋爱也简单,喜欢人家就拉人家出去逛街。她对这附近不怎么熟悉,所以与那姑娘见面,总是相约在白马雕塑下面。我还记得有一年特别冷,雪下得有一尺多厚,路上不好走,她便迟到了。我就站在‘白马’下面等啊,等啊,也不敢走远,怕她找不到。虽然刮着大风,但我一点儿也不感觉冷,足足等了她一个多小时。后来,她就成了我的老婆。听我老婆讲,当时天那么冷,她迟到这么久,以为我肯定不会等她。结果走到广场附近,她离老远就看见我站在‘白马’下面,那一刻,她感动极了,便认定非我不嫁了。可以说,火车站广场上的‘白马’,见证了我们的爱情。”
经记者询问,得知这个汉子的名字叫王鹏,他在这里也住40多年了。“后来我去当兵,整整8年啊,只回来过两次。我去当兵的时候广场上的‘白马’还有,但等到退伍回来的时候,这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我还以为自己下错了火车站。”王鹏苦笑着说,话语中含有几丝苦涩。
文化名人:马奔向何处
著名作家张纯谈马文化。
告别附近的居民,作者来到了位于南海公园附近张纯的家。张纯今年77岁,退休在家,写作多年,是我市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其祖父曾在驻马店修铁路,从此落户驻马店。说起他对驻马店的了解,那可谓是三熟:人熟,地熟、发展熟。
知道记者的来意之后,张纯十分欢迎,说:“白马雕塑在雕刻后,就受到了不少争议,有不少人点赞,也有不少人批评。那时深圳已经有了著名的垦荒牛,所以有些批评的人认为白马的形状、姿态不如垦荒牛看着雄伟。但喜欢白马雕塑的人又说,这个白马雕塑代表了那个年代,驻马店当时的财力、物力、文化也只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白马’面朝北方。当时为这个‘白马’要往哪儿奔,我还参加了一次会议。从驻马店是驿站这个角度说,应该往北,北上南下嘛。往京城的方向,这也寄托了政府和人民的一种期望。后来我退休了,不经常出去了,有一次无意间看报纸,才知道火车站的‘白马’不见了。”喝了口茶,张纯调整了一下情绪,说:“拆掉‘白马’,是因为有人说它不壮观,影响市容,而且春运暑运期间,客流量太大,在那里太碍事。只是大家都有些遗憾,因为那是一个纪念。”
“现在讲究乡愁,驻马店外出的也好,探亲的也好,回乡的也好,上学的也好,到这里来了之后,出去多年之后,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匹马,可是就这样忽然间消失了。这匹马奔向何处,咱们不知道。过去有一个成语叫‘持鞭追蹬’,其实当时有很多来驻马店的有识之士、投资商人、学者,都是冲着驻马店的马文化来的。”张纯说。
张纯还告诉记者:“现在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了,但是还是希望有一个标志性的地标,让驻马店人在异乡也能有一个承载。大家都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多去想一想,让驻马店有一个和其他城市相区别的地方,有一种属于驻马店人民自己的独特文化,让“白马”还奔回来。你们报社也有这种义务,让这种驻马店马文化得到传承,让这些年轻人也知道火车站之前还存在这样一匹骏马,让老人们多回忆他们与‘白马’的故事。让驻马店的马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专家建议:弘扬驻马店的“马”文化
“驻马店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着驻马店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驻马店独特的精神标志。赋予驻马店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维系历史、关系现在、彰显未来的角度出发,将驻马店文化挖掘传承和发扬光大,应重点围绕“马”和与马有关的“驿站”、“店”来做文章。” 市作协主席刘康健说。
如何叫响以“马”为内涵的驻马店文化,刘康健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打造“马”主题公园。划定一定的规模区域,建设以马为主题,以驿站、车、店等为内容的高品位、高质量的休闲娱乐场所。设立“驿站文化”、“车舆文化”等系列博物馆,设置名马雕塑,如赤兔、的卢、汉血马等。用影像(动画)播放马的典故,如王亥驯马、伯乐相马、指鹿为马等。收集有关马的成语(有关马的成语380多个),根据成语绘制壁画,形成马的成语墙。
拓展“马”文化的外延。把“马”文化拓展到各个领域:将马作为我市的“市徽”,在国道及省道交界处、高速路出入口处和高铁广场,设置“市徽”标志;将马兰花(或马蹄莲)作为“市花”,大量培植,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举办全国性的“花展”、“花会”、“花节”;将部分道路的名称,改为与马有关。除“驿”、“马”、“店”之外,拓展驻马店文化的外延,成立“驻马店文化”研究会,将以周、沈、吕、蔡等姓氏为主的根亲文化,以重阳文化、盘古文化、梁祝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车舆文化等为代表的创造创新文化,以汝南王桥农民画、西平大铜器、确山打铁花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牌等,整合打包,统一开发,全面增强驻马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