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历史 历史事件

西平大铜器的前世今生

2016-03-04 08:41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田春雨/文 晚报记者 闫宏伟/图大铙、大镲,紧握在手。闪转腾挪击奏时,镲发出铿锵的“嚓”音,铙发出激昂的“轰”音。

□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田春雨/   晚报记者  闫宏伟/

大铙、大镲,紧握在手。闪转腾挪击奏时,镲发出铿锵的“嚓”音,铙发出激昂的“轰”音。在牛皮大鼓的伴奏下,“轰轰嚓,嚓轰轰……”声震天响,夺人魂魄。今年农历正月十六,技艺精湛的乡村铜乐队再次会聚西平县城,进行一年一度的大铜器展演和比赛。西平大铜器有何历史渊源?西平大铜器是怎样传承和发展的?西平大铜器的现状和前景如何?31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到西平县进行了深入采访。

reny16036.jpg 

激情表演。

reny16037.jpg 

精彩纷呈。

历史渊源

据西平县文化馆非遗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翟华玲介绍,西平县拥有大铜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城东喇叭、城西铜器”之说。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铜乐队,6000多名农民是西平大铜器表演高手,可演奏鼓点即传承曲牌149首,每队常用曲牌50多首。

西平大铜器从传承谱系记载来看,至少也有300多年的历史,西平多个乡镇几乎村村都有传统的铜器队。西平县民国县志《风俗篇》曾有“古已有之”的记载。西平大铜器与当地闹年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多群体参与、世代相传,尤其是它至今还保留了100多首传统曲牌。这些曲牌有的有一定的意境和故事情节,加之其与舞蹈的对演和撂铙镲等绝技的展示,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特点,不但在我省有一定影响,在中原地区也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也是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优秀汉族民间文化。

西平是大铜器表演的主要发源地,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大铜器表演队。大铜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平县,辐射到遂平县、襄城县、禹州市、宝丰县、汝州市等周边县市。其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前后,至元宵节达到高潮。

历史上,它曾形成三大活动中心,并以西平县城及县城西南50多里的杨庄乡仪封镇和县城西北40里的权寨镇小店村为中心向全县辐射。鼎盛时期,元宵节期间每天平均有100场次的大铜器表演。

传承和发展

每年春节过后,西平各乡的农人必集会,真是鱼龙曼舞,狮子跳跃,同时演叠罗汉之戏。至元宵佳节,由于大铜器的参与,这种热闹气氛达到了顶点。老百姓成群结队,提着灯,鸣锣击鼓,赴附近各村镇,任意游耍,熙往攘来,鱼贯而进。若遇有燃放花炮欢迎者,必就地盘旋,尽力献技,手足舞之蹈之,各尽其妙。往往已是夜阑更深时分,皓月西斜,鼓乐欢呼。

大铜器的表演场面撼人心魄。大的铙八九斤重,小的镲也有五六斤重。用响铜制作的大铜器,辅之以直径1米左右的大鼓和几面小鼓,打击起来震天动地。西平城东地区领头的还有两米多长的大喇叭,吹起来“咕嘟嘟——咕嘟嘟——”衬托得大铜器的响声格外响亮。

西平大铜器表演者根据不同的鼓点,变换出不同的动作花样。击铙击镲者,时缓时急,亦庄亦谐,不时变换着队形。手中的铙镲或对击或闷击,或传或撂或翻,表演激情澎湃,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表演时,指挥者手持边鼓,腾、挪、跳、跃;敲边鼓者将手中的边鼓舞得上下翻飞,整个乐队跟着他的节奏演奏。例如“扑蝴蝶”,一个人拿着长杆挑着纸蝴蝶,主演的人踩着高跷,通过倾斜的门板上到方桌上去扑蝴蝶,然后翻一个跟头再落到地上,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令人叫绝。

据了解,经挖掘发现,西平大铜器的传统曲牌有149首,目前民间常用的有40多首。其中,《猪八戒背媳妇》反映了劝善、助人之主题,《七仙女》反映了爱情的坚贞纯洁,《哪吒闹海》表现的是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些都颇受群众的欢迎。

在西平县,特别是灯节前后,如果听到哪个村的鞭炮声响起,铜器表演队便赶到现场拼命吹打,兴起时赤膊表演,村民们喝彩声不断。

翟华玲说:“大铜器是全县农民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从闹年到自娱,大铜器串联起老百姓生活中的欢乐艺术,它体现的是一种民间的艺术张扬。凡是大铜器表演好的地方,相对来说人们的生活会比较充实,赌博、斗殴的现象也少,邻里关系融洽。大铜器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载体。”

现状和前景

目前,在西平县财政、文化部门的扶持下,80%的村都有铜器会,在文化馆登记的表演队已达298支。20072月,西平大铜器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6月,西平大铜器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刘青云又整理出了很多具有表演技能、观赏性的传统节目。200811月,在由文化部、江苏省政府主办,苏州市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中,高槐树大铜器表演队代表河南省参加,荣获“金穗杯”。20091月,该表演队受邀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举办“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演出。20103月,该表演队受邀参加中原古韵——河南(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后又参加了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06月,大铜器、大喇叭、唢呐表演队受邀联合参加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综艺晚会“山海相约2010”的演出。20109月,该表演队在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金奖。

20113月,该表演队受邀参加中原古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195日,刘青云带领西平县大铜器表演队,参加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联通杯”全市民间艺术表演赛,并荣获一等奖。20139月,参加在郑州举办的“2013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暨河南省民间表演艺术广场大赛”,获金奖。2014年,参加河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49月,参加在陕西韩城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获优秀奖。201410月,受邀参加在开封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暨中国开封第32届菊花文化节获银奖。2015年,受邀参加在郑州绿博园举办的河南省民间艺术展演。

2015年,西平大铜器表演队的《勇往直前》和西平县陈保明唢呐艺术团的《农家乐》,分别荣获第二届河南省民间艺术“金鼎奖”。 河南省民间艺术“金鼎奖”,是经河南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由河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和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省性民间艺术最高奖。第二届“金鼎奖” 共评出69个,其中民间文艺奖16个,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6个,民间文学作品奖5个,民俗影像作品奖2个,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19个,民间表演奖21个。

为继承好、传承好西平大铜器,西平县每年出资20万元,给村民购买、更换大铜器;每年举办西平大铜器培训班35期,请老艺人授课;在村小学开设大铜器课,培训下一代,以使西平大铜器后继有人。

传承人刘青云

翟华玲告诉记者,大铜器的主要传承人刘青云19624月出生于西平芦庙乡高槐树村,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2010611日,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刘青云自幼生长在大铜器表演活动频繁的村镇,其祖父曾是当地“同乐会”的会头,即表演指挥者。每逢年节,那里的庙会都有大铜器表演。他从小耳濡目染,特别喜爱大铜器。因为铜器常放在家里,他便时常让爷爷教他铜器曲谱,学习击打。后来,其父任会头,刘青云随父学艺,日见精通,15岁便全面掌握了古老的铜器曲谱,而且打得特别好。

刘青云说,会头(指挥)传到他时,也说不清多少代了。从他记事起,他爷爷就是会头。那时条件不好,白天劳动,晚上出灯,没有电和蜡烛,就用油炸纸捻子点上照明,一晚上能到三四个村演出。那时,他就特别喜爱大铜器,铜器放在他们家,他总是时常敲打,还让爷爷教他大铜器曲谱,有时在上学路上用手按节奏拍打。

刘青云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西平县文化馆对大铜器表演就特别重视。他把传统打法和现在打法糅合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精心改进,之后进行了编排。村民们看后都说他表演得好,并说他比他父亲强,让他父亲把会头传给他。

    自1980年起,刘青云成为铜器表演队的领军人物。在西平县文化馆的精心扶持下,大铜器表演恢复了传统的气势恢宏的表演形式,不但在省内演出获奖,而且在省外演出也获得了金奖。大铜器表演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既彰显了传统音乐的魅力,又体现了时代风采。刘青云决心将大铜器打出国门,为国争光。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