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民俗 乡土风俗

茱萸绛囊传承人张社

2016-02-23 07:45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ldm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九九重阳时,茱萸绛囊香。每到重阳节的时候,人们就会戴上茱萸绛囊以求平安吉祥。在重阳茱萸绛囊的发源地上蔡县,要说谁做的茱萸绛囊最好,那可当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九重阳时,茱萸绛囊香。每到重阳节的时候,人们就会戴上茱萸绛囊以求平安吉祥。在重阳茱萸绛囊的发源地上蔡县,要说谁做的茱萸绛囊最好,那可当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张社。

 1932年,张社出生于上蔡县东岸乡套楼村一个贫苦家庭。她从小天资聪慧,跟着母亲学习针线活。8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她跟着父亲逃荒要饭。后来,父亲生病卧床不起,年仅12岁的张社靠给地主做绣工挣钱给父亲治病。她绣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香荷包新颖别致,花鸟图案形态万千。当时,村里有婚庆喜事,乡亲需要剪纸、嫁衣及褥绣时,都请她帮忙。无论有多辛苦,她都有求必应。小小年纪张社成了村里的名人。

在过去,每逢重阳佳节,人们都会戴绛囊,以求平安吉祥。但如今,这个传统正在渐渐消失,不但佩戴者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茱萸绛囊是重阳节的必佩之物。看到这种情况,张社的心灵深处觉得一阵阵刺痛。在1993年退休以后,怀着抢救这种民间传统工艺、保护这种民俗文化特色珍品的高度责任感,张社决定全身心致力于这项工艺制作事业。潜心研究、挖掘、制作真正属于重阳文化内涵的茱萸绛囊,张社决心穷其毕生之力,也要将这种“活着的化石”、“氏族记忆的背影”传承下去。张社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这种传统制作工艺进行改进,把原来单一造型的茱萸绛囊发展成40多个品种。其中,她制作的十二生肖、凤凰登枝、孔雀开屏、仙鹤祝寿等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鲜明时代特点。

200635,上蔡县茱萸绛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由张社制作的代表上蔡独具民俗特色的茱萸绛囊,在深圳市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销博览会上一经展示,便获得与会人员的广泛好评,引起了轰动。河南省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九频道《新农村》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相继对她进行了人物专访。

 2007217,传承人张社受邀参加了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春满中原”系列民俗文化——“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活动,张社和来自全省的众多民间工艺家,在省人民会堂共同见证了这种民间工艺品大放异彩的盛况。一天之内,她带去的3包茱萸绛囊工艺品便抢购一空。20073165,数十个日日夜夜,张社每天6点准时起床,一针一线,千丝万缕,精心缝制成了600只和平鸽,作为奥运献礼飞赴首都北京。

由于茱萸绛囊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张社先后义务免费收授了王爱、李请、彭凤英等数十名弟子,一起制作茱萸绛囊。如今在崇礼、韩寨、东岸等乡传播茱萸绛囊工艺制作人员700多人。至此,以张社冠名所形成的茱萸绛囊工艺品牌不仅遍销全国各地,同时远渡重洋,在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市场热销。

掌上隽品奇亦珍,巧手慧心系针情。多年来,张社与时俱进,不断赋予茱萸绛囊新的文化内涵,把茱萸绛囊这种传统工艺推上了新的高度。在她的带动下,上蔡县东岸、杨集、蔡沟等乡镇,有不少人以制作茱萸绛囊为业,尤其在崇礼乡,有数百名妇女从事茱萸绛囊制作。

     (徐佳瑞  辑自市政协文史委《天中记忆·文化卷》)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