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千年风雨的沈国故城
摘要: □晚报记者 陈军超 余斌/文 闫宏伟 /图“以前,每逢夏天下过大雨,老百姓在这片地随便一翻,就能发现‘蚁鼻钱’,当地人都叫它‘鬼脸钱’
□晚报记者 陈军超 余斌/文 闫宏伟 /图
“以前,每逢夏天下过大雨,老百姓在这片地随便一翻,就能发现‘蚁鼻钱’,当地人都叫它‘鬼脸钱’。”1月19日上午,指着眼前大约高出附近麦田3米的高岗,平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赵振华告诉记者。
站在这处还能看到古城墙的高岗上,记者的头顶是湛蓝的天空,洁净得像一面蓝色的镜子,不见一丝云彩,身边微风轻拂探出头的麦苗,感觉时光像静止了一样。突然听见飞机从几万英尺高空掠过的轰鸣声,抬头却看不见飞机的痕迹,闭上眼睛,似乎自己乘坐时光机穿越历史的风尘,经历了3000多年漫长的岁月洗礼,走向远古……
这里是沈国故城遗址,一座很大的土城遗址,位于距平舆县城20多公里的射桥镇古城村。
目前保护较好的东城墙遗址。
传说绑缚沈国末代国君沈子嘉的縻龙橛遗址。
令公庙遗址旁村民复建的下天桥。
平舆射桥的来历
春秋沈国的位置,今有三说:一说在安徽临泉县境,一说在河南沈丘县境,一说在河南平舆县境的射桥镇古城村。
赵振华告诉记者,射桥名称的来历与中国著名的神箭手养由基有关。
楚晋两国交战,晋国大将魏锜射中楚王的眼睛,楚王急令养由基回射。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晋国帅亡兵溃,楚国大胜。养由基是平舆邑人,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他。军中称他“养一箭”,意思是射中目标从不需要第二箭。射桥虽不临汝、洪河道,但曾有码头在洪河的一道支流茅河。宋朝时,平舆人在茅河上建桥,纪念养由基,取名射桥。
与射桥几里之隔的古城村,曾为汝南郡治。古城村居民集中在沈国遗址上。“前些年,遗址保护难度较大,一些村民以自家挖地窖存放甘蔗为名义,开挖遗址。为了加强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关部门在射桥镇古城村召开了警示教育大会,集中向村民宣讲文物保护有关法规。这之后,老百姓的文物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发现什么情况都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赵振华感慨地说。
相当于三个故宫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显示,沈国故城,包括汉代、魏晋汝南郡治平舆故城的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480米,南北宽1360米,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故宫的面积(72万平方米),城墙高于周围的地面1~6米不等,个别地段仅存墙基,为层层夯土构成。
赵振华介绍,该遗址是人工夯城,规模宏大,分南、北、东三城,北城为主城。近年,发现该遗址的同时,在故城的南部还发现了一座大型西周春秋至汉代的墓群。
沈国遗址北城为长方形。北城西北部和东南部是古城村民的住房。由于历代建筑被当地百姓取土垫宅制坯,北城墙已经毁废,面目全非,仅遗东北角东西不足200米的墙基。西城墙北部,已被群众夷为平地,建房筑室;东城墙不少地段也因历代百姓建房取土削蚀严重凸凹不平。
在赵振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首先来到了北城西城墙遗址。记者看到,这里平均高出周围的地面近3米,四面城墙遗迹已不是很明显,尚有100多米墙基,看上去更像一个土坡,周边长着一米多高的荒草。
西城墙全长1170米,分两段,两个缺口。赵振华介绍,两处缺口一为西门遗址,一为1924年群众避兵匪修古城南寨墙,掘东外壕,西通西城壕,东通拉龙沟,形成了缺口。西城墙寨沟南段的城壕,因群众拓耕取城墙土填平,墙基保存完好。寨沟以北的城墙被古城的村民夷为平地,拓为宅基地,建成一排排民房。
“东北处的城墙遗址是目前能看到的最高的。”赵振华带记者登上了东城遗址。记者发现,这里的城墙残高最高处约6米,顶宽8~15米不等,城墙下有护城坡,宽约 15米,护城坡外300米长的护城河已被填平变为耕地。
赵振华说,这里是保护最好的,遗址内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遍布,其中古城村村民菜园的东西角,曾出土有大量汉代的封泥残片,不少封泥品相尚好,有专家认为这里还曾是汉代汝南郡暑所在地。
古城村支部书记夏中伟是沈国遗址的义务文物保护管理员。头天晚上,他带着村干部夏新喜等人在遗址附近转了一圈,发现有可疑车辆停在附近,还特意上前查看。
“这也是国宝,村里老少爷们都很操心。”夏中伟对记者说。
“原来,城墙比现在高多了。”夏中伟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跑到城墙最高处,再坐下去滑下来,看谁速度最快。
“南城墙是故城遗址保护较完整的一处。全长570米,仅一个缺口,经勘探调查为南城门遗址。”站在北城墙上极目远望,赵振华指着南部的城墙对记者说,但南城墙也并非完美无缺。近年该镇平整土地,文革前高出周围平均地面4~6米的南墙,已不存在。东南角可能在古代受茅河道水面较宽,以及拓路,复建令公祠等原因的影响而缺损内收。但南墙基保存完好。基下为城墙护坡,因为墙土冲积叠压,不经勘探已很难认,护城坡外是护城河。
护城河因历代雨水冲刷及人为填土拓垦,不复存在,但仍低于周围的地面1~3米,与南墙的最高处相差约5米。经勘探调查其宽约30米,并沟通西壕、北壕,并与茅河故道即古溵水通融。
赵振华介绍,从现存的城墙痕迹来推断,春秋战国直至秦汉、魏晋,南城是工厂作坊区,四周为低矮的城墙,高约3米。南、西二面有宽约15米的壕沟环绕。
东城没有正式进行考古发掘,但通过多年的文物调查,此城墙类似民国、清代当地的寨墙,墙基宽约15米、高约3米。东城属于汉代的左城,双称“闾左”。民间传说 ,汉代汝南城通过“拉龙沟”之上的下天桥和附近的上天桥进入东城区。
东城区居民鱼龙混杂,这里的居民除庶民百姓外,还有日进斗金的商人。汉代避兵祸的董永和父亲曾经落难汝南城,凄风苦雨,寄人篱下,居住在东城区。源于汉代的董孝子祠(汉代董永故居)、仙女庙,即位于此处的柴楼村南。但民间也传说,汉代的汝南郡府设置于北城,平舆县衙署则设置于东城。
古城村中无沈姓
这处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商周时期的遗址,是沈国的故址,还是沈姓的发源地。然而,有意思的是,古城村有夏、庄、王等多个姓氏,就是没有姓沈的,这是为什么呢?
沈国自公元前1063年分封建国,中间数经战乱,风雨飘摇,但一直维持到公元前506年,才为蔡国所灭,共有557年的历史。
《史记·管蔡世家》载:“周公旦承王命伐诛武庚,杀管步,放蔡叔……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康步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聃。”周文王十子姬载奉命建立聃国。
沈人源于东夷赢姓的少昊族,夏代徙居山西运城盐泽之滨建立沈国。周成王元年(约前1063年),赢姓沈参与管蔡之乱。周公灭沈,原赢姓沈君惟恐被周人兼并东迁,故率众向西域出逃。但因其居地位于周王朝腹地,周师反应快捷,除沈君及部分精减族众西遁外,大部分沈民被周师俘获。西徙的沈人成为秦汉时期闻名羌的“沈氏”。
周公灭沈后,指令聃季载把这一部分姓沈国遗民,强迁到聃国,天中地区澺水之滨,即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乡古城村一带。由于遗民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聃民,周公、聃叔采取怀柔政策,将聃国改名“沈国”。这大约在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59年)。
后由聃季载世子桓伯袭爵为沈侯。沈国历十六君,公元前506年,沈子嘉在位时,因沈国拒绝参加召陵会盟,为蔡所灭。沈子嘉逃亡途中被杀,儿子沈尹戊和孙子沈诸梁,在楚国官至司马、令尹等显职。历代沈君的后裔皆以国为氏,南朝著名史家沈约即其后裔。
夏中伟告诉记者,村里有4000多人,夏、王、庄等姓氏都有,就是没有沈姓。相传,沈国灭亡时,末代国君沈子嘉的后人纷纷逃逸到外地,没能逃走的则为了避祸,全部改姓,至此,村中再也没有沈姓。不过,近年来,马来西亚、福建等沈姓后裔陆续来此寻根问祖。
历史上的沈国被蔡国攻灭后,又属楚,为楚国北疆的军事重镇。后因沈人继承挚人的造车技术,擅长制作多种车舆,此地改名“平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此设汝南郡,城市规模突破东城墙,越过拉龙沟(茅河故道),向东扩展近千米。
东晋时期,因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军队大规模南侵,汝南郡治自射桥镇古城村一带,迁往汝水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的悬瓠城(今汝南县城),沈国故城在繁荣1400多年后被废弃。
南北朝时期,该故城废弃的建筑物虽然坍塌残破,凋零不堪,面目全非,但仍然遗留一些砖瓦,和无搬迁价值的残堂旧室,可以遮风避雨。《宋书》卷五十九《索虏传》即记载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魏帝拓拔焘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悬瓠城时,废弃的汝南城(即沈国故城)中还有北魏的骑兵、步兵五百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篇·澺水》记载了壶仙观的故事、费长房在此遇仙的传说。按照明代《重修开元寺碑记》记载,唐代开元年间,在此遗址上建了汝东名刹开元寺。明、清时期该故城遗址上的寺庙建筑甚多,成为汝东信教群众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间射桥集古城村一带的寺庙有七十三座,比汝宁府城还多一座。著名的寺庙有:开元寺,劈雷将军庙(蔡顺庙)、董孝子祠、仙女庙、壶仙观等。
赵振华从沈国故城西城墙遗址上走下。
传说中的拉龙沟。
沈国故城遗址上如今是古城村一排排民居。
古城村支部书记夏中伟讲述几十年前他记忆中的城墙。
文化遗存丰富
“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很多村民上交了不少珍贵的文物。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文化勘探,结合文献记载证明:该遗址为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赵振华说,平舆县文化馆自1956年开始,曾对沈国故城遗址进行多次地面调查,先后在该遗址出土了不少文物,多为春秋战国遗物,其中有剑、戈、削之类的古兵器,罐沿、棕陶等在城东出土。
沈国故城遗址,目前保存大部分的城墙遗址和护城河,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术和科学价值。
赵振华介绍:该故城遗址,规模非常宏大。从其故城的城墙夯土建筑形制看,与湖北江陵“纪王城”有相似之处,这对研究殷周、春秋时期的城市建设、淮河流域中小国家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在该故城遗址上采集到的陶器标本,有殷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这些文物均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对研究殷商聃国,西周沈国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及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沈国故城遗址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为研究淮河流域,洪、汝河水系小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活动,尤其春秋时期沈国同这一地区陈、蔡、吕、道、柏、房、顾等邻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沈国故城,当时处在强大的挚国势力范围内,后被蔡国消灭,对研究本地文化与挚文化结合,特别是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1955年破四旧时,该故城遗址一带的寺庙建筑逐渐拆除,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大部已经拆除,重新拓辟为耕地。
1973年春,射桥乡平整土地,该故城因文化层丰厚,地脉高凸,被列为集中全乡劳力重点突击的工程。在故城遗址南侧的赵桥村一带,当地群众平整土地时,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群、簋、 鼎等铜器和陶鼎、陶壶、陶罐等一批文物,引起了县文物主管部门的重视。
1983年11月7日,平舆县人民政府公布西周沈国的故城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遗址上西南角城、东北角城树立保护标志牌两块。
1984年,文物调查人员在遗址上采集到鼎、鬲、陶器残片等标本,并在这次调查中征集到实体三棱铜镞数枚、宽翼铜镞及遗址上出土的陶拍一个。
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该故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故城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沈国故城遗址南、古城村东二里处尚有“沈子嘉墓”、“拉龙沟”、“斩龙台”的旧址。传说拉龙沟直通上蔡,是当年蔡国军队入沈都,沈子嘉乘坐太平车逃亡时轧出的一条古道。千年大路走成河,如今是一条宽沟。縻龙橛是绑缚沈子嘉的木桩遗址。斩龙台是斩杀沈子嘉的断头台。故城内还有张明府祠(又名令公庙)、“下天桥”、王壶公费长房上天处“上天桥”、“通天路”(上天桥旁的一棵古树)等古迹。
为民自焚的张令公
沈国古城城南,就立着郦道元《水经注》中曾提到的张令公庙。
古城村村干部夏新喜领着记者一行来到令公庙遗址,讲述了令公庙的来历。
汉代平舆县令张熹,字季智,桂阳郡临武县(今湖南衡阳市)人。张熹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的拥戴,百姓都尊称他为“张令公”。
有一年地方遭遇罕见的大旱灾,一连百日无雨,夏粮颗粒无收,晚秋又种不上,张令公心急如焚。他吩咐人们在城南门外堆起一座高高的土台子,土台子上面摆上桌子,桌子上面再摆桌子,这样层层叠叠,一下子摞了数丈高。最高处是县衙的供桌,上面摆满了各样供品。桌子下面及土台四周堆满了柴草。午时,张熹把官服一脱,光着脊背跪在上面,虔诚地叩拜上苍。
但是张熹一连三天祈雨,雨还是没有下。第三天的午时三刻,张熹不顾众人的劝阻,点火引燃柴堆后又往上爬。跟班师爷见了,赶忙上前去拉,只抓住了张令公的一只脚。张令公急了,用力一甩,甩掉了一只靴子,还是爬了上去。主簿侯崇、小史张化也一起随他纵身火海。烈焰燃起时,众百姓哭声震天,忽然雷电交加,瓢泼大雨自天而降。一道电光闪过,人们看到那浓烟烈火中,飞起一朵红云直向天空而去。据说,张熹就是乘着那片红云上天成神了。
这场雨一下就下了三天三夜,这年秋天五谷丰登,当地百姓为了永远记着这个为民焚身的好官,把他舍身求雨的土台叫作“祈雨台”,把他留下的那只靴子埋了,起个大坟,叫作“靴子冢”,并在祈雨台旁边修了一座占地八亩的大庙,叫“令公祠”,一年四季香火不绝,遗址至今尚存。
令公庙历史上曾屡毁屡修,上世纪60年代被废弃,90年代初筹建祠舍数间。
上天桥有多高?夏新喜讲了一个故事,传说西汉时,一名乡绅曾经上了上天桥。回来后,乡邻问他上天桥有多高,这名乡绅说,我上去的时候,看见桥下杨树上的鸟窝里有两枚麻雀蛋,等我下来时候,已经孵出了麻雀。
墙外香的“荤白菜”
记者偶遇平舆一高的老师庄建军。庄建军是地道的古城人,他问记者知不知道射桥有名的“荤白菜”。
原来,沈国故城遗址东南有一个村庄叫方庄,这里自古盛产一种白菜,被称为“荤白菜”。据说,有外乡人经过方庄,晚上借宿在一农户家。这家农户非常穷但很好客,晚上特地熬了锅白菜给这位客人。外乡人吃了白菜,觉得口齿留香,像是肉煮的,但是在盘子里翻了半天,却没有发现一丁点肉末儿,就连煮白菜的水也非常清亮,不见一点儿油荤,就问主人是怎么回事。主人告诉他,这是当地产的“荤白菜”,棵大、根小、心实,凉拌熟食皆可,味鲜爽口,浑汤无丝。
相传袁世凯执政期间,当地韩氏举人为他祝寿,送白菜一车。袁世凯品尝后,甚为满意。母亲去世时,袁世凯特意派人来射桥买白菜,供宴席用。袁为朝廷重臣,官场人物对他奉承有加,趋之若鹜,而韩举人以廉价常见的白菜为贺礼,足见他性格独特,也为家乡人民做了免费广告。荤白菜又称“射白菜”,有意思的是射白菜墙里开花墙外香,驻马店人知道它的并不多,反而在外地有很高的美誉度。21世纪初,射白菜在内蒙等地非常有名,能卖到十几元一个。奇怪的是,“荤白菜”只产在方庄那十几亩地上。可惜,现在没有人种植了。
沈国故城遗址东北的古城村庄村,相传是沈侯妃子沐浴的汤池。因为沾了灵气,出了不少人才,这些年这个村子出了不少博士后。
古城村正在申报沈国古城遗址的开发保护复建项目,也许,不久将来,沉睡三千多年的“沈国”将穿越时光,气势恢宏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