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戏曲

天中戏剧的嬗变和发展

2015-12-25 08:37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ly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天中戏剧的嬗变和发展 □晚报记者 余 斌 “走,到会展中心看戏曲红梅奖大赛去。”12月22日晚,家住市文化路的张凤英早早吃过晚饭,喊着邻居一起去“赶

天中戏剧的嬗变和发展

 

□晚报记者    

zhangxj151248.jpg  

 

“走,到会展中心看戏曲红梅奖大赛去。”1222日晚,家住市文化路的张凤英早早吃过晚饭,喊着邻居一起去“赶戏”。

“小时候,只有过年时才能看上戏。‘拉大锯’就是很好的写照:‘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请闺女,待女婿,外甥女也要去,不叫去,呱哒呱哒跑了去。’现在好了,不仅经常能在社区看到一些民间剧团的演出,时不时还能欣赏到原创的优秀曲目,太过瘾了!”张凤英笑呵呵地对记者说。今年,张凤英和她的戏迷伙伴们已经在驻马店享受过很多次这样的戏曲大餐。

据有关资料,驻马店戏剧的萌动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天中的戏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源远流长的天中戏剧

 “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当今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但是现在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仅有中国的戏曲。地处豫南的驻马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我市戏剧现在正处于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1224,记者采访了市文新局副处级退休干部、市樊粹庭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戏剧评论家刘绍云。刘绍云曾任驻马店市豫剧团团长、市文化局文艺科科长等,谈起我市的戏剧发展如数家珍。

早在春秋时期,天中就有了徒歌、鼓舞等娱神形式。刘绍云说,这是最早的天中戏曲的萌动。到了唐朝,跳神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的雏形。韩愈曾在《平淮西碑》中写道:“始时蔡人,禁不往来,今相从戏。里门夜开。”元、明时期,跳神演变成“杂剧”,祭神发展为娱人。明末清初,以汝宁府为中心的府城名郡,云集了湖北、陕西、山西、浙江等地的商贾名绅,经济繁荣,天中戏曲艺术也产生了变革性转化,逐渐成熟。

当时,天中地区的剧种有罗戏、卷戏、杠天神、梆子戏(豫剧)、越调、二夹弦、反调(河北梆子)、道情戏等。在天中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南海观音寺(汝南小南海),二月逢古会,场中跑马上刀山,四个角里四台戏。”这说明当时天中戏曲艺术活动盛况空前,且已经职业化。清康熙年间,上蔡县令杨延望曾出布告禁戏:“两河风土,自秋成以后,冬日以至新春三四月间,无处不以唱戏为事……”刘绍云说:“这些无不说明当时戏曲在天中普及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曲、曾任驻马店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的陈岭告诉记者,流传于天中地区的500余种传统剧目中,涉及的题材广泛,演出剧目多为历史剧、英雄传、伦理戏,教人奋发向上,为国孝忠,尊老爱幼,积德行善。《收岑彭》、《南阳关》、《黄飞虎过五关》、《斩蔡阳》、《黄鹤楼》、《长板坡》等,均以历史上军事政治斗争为题材,歌颂为国家、为人民、为正义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

天中戏剧的时代背景

驻马店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科长程玉鹏告诉记者,天中戏曲剧种的产生、发展、繁荣,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如上蔡县的河北梆子剧团,在民国时期,由河北逃难到上蔡县的艺人组建。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普及“样板戏”的时代,该剧团进入全盛时期,在全省戏剧大赛中多次荣获大奖,称为“河南第一团”。

“驻马店不少地方戏曲剧种,来自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农村田间地头的嬉戏玩耍、百姓饭场和各种娱乐场所。古庙会、春会等,都是演出的场所;祠堂、晒粮场等,都是演出的天然舞台。驻马店市大多数剧种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程玉鹏告诉记者,例如,明、清时期,顺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反映浓厚地域特色的豫剧、曲剧、越调、坠子嗡、四块瓦、丝弦道、罗戏、卷戏等;解放初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继涌现出杠天神、二夹弦、皮影戏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地域区划的变更,泌阳县由南阳专区划归驻马店管辖,驻马店又逐步引进了京剧、宛梆、汉剧等。

京剧(国剧)在驻马店的发展,则起源于新蔡县的部分京剧爱好者。1965年驻马店与信阳分专,在新蔡县京剧团的基础上,驻马店地区京剧团组建。后又顺应时代的变革,改成了驻马店地区豫剧团。我市的宛梆、汉剧等,则是随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而涌现,后来又随着多媒体的冲击而萎缩。

庙台到剧院的华丽转身

演出场所的变化从侧面验证了天中戏剧的源远流长。陈岭介绍:驻马店的戏曲演出场所由戏台(庙台、草台)演变为戏楼(戏棚),又逐步过渡到专业剧院(剧场、俱乐部、影剧院),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汝南开元寺殿前庙台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原来是祭神的圣地,后成为演戏的场所。民国末年,驻马店尚有戏台26个,戏楼40座。解放后建剧院、影剧院99座(含乡镇影剧院)。

“很多驻马店人都记得,30多年前,驻马店市区有六大剧场:中山街人民剧院、前进路剧院、南海路文化宫剧院、乐山剧院、柴油机厂工人俱乐部影剧院、风光路地区影剧院。这六大剧院经常上演剧目,非常红火。”刘绍云告诉记者。

“我市有14种地方戏曲,分别是: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四块瓦、坠子嗡、丝弦道、皮影戏、杠天神、汉剧、宛梆、河北梆子、卷戏、罗戏,其中豫剧为主。样板戏之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驻马店戏剧事业的一个辉煌阶段。当时,驻马店各个县市都有剧场和剧团,当时的九县一市有14个剧团,每个剧团约有60人,都有全套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班子。西平县、上蔡县各有两个专业剧团。当时演出的票价很低,但是演出很多,市场很红火。”刘绍云回忆道。

从戏曲茶座到流动大舞台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城市一度出现“戏剧危机”。刘绍云说:“那时候很多剧团频临瘫痪,稍微好一点的剧团就到外地农村演出。我曾带着剧团到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演出。”

刘绍云回忆,一次他们剧团到山西一山村演出,交通不便,运服装道具只能靠牛马,条件非常艰苦。村里一位老汉说:“这儿偏远,当年日本人占领山西都没能进来,如今你们的剧团进来了。”

21世纪初,剧团的生存环境更加窘迫,到外地演出也有困难,这时,戏曲茶座应运而生。

当时,市区有芝麻花大酒店戏曲茶座、西园宾馆戏曲茶座、人民剧院戏曲茶座、柴油机厂工人俱乐部戏曲茶座等。茶座实行点唱收费,一个段子100元,收入由老板和演员分成,很多优秀的戏曲演员到戏曲茶座走场。很多人困惑:戏曲还能不能走下去?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落实惠民文化工程,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年投入近800万元大力实施了“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文艺进社区活动,年均购买文艺院团演出近2000场次,活跃在乡村和社区的“流动大舞台”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我市的戏剧事业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程玉鹏告诉记者,全市九县一区的12个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改制完成,其中有8个转企,1个撤销。驻马店市豫剧团以及汝南县、平舆县剧团分别成立了驻马店市演艺中心和罗卷戏传承保护中心、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市、县区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各项优惠政策也在逐步落实。同时,全市各级民营院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共有各类民营文艺院团近400家。

天中戏剧史上的那些腕儿

驻马店戏剧的发展史上,出现过不少里程碑式的人物。

以李好古、万道同、樊粹庭为代表,为天中戏曲文化,乃至中国戏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元代作家李好古,西平人,创作杂剧三种。其中《张生煮海》(张羽煮海)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保留剧目之一。万道同,平舆万寨人,曾创办高梆班、二夹弦班、越调班、清高社(丝弦道),一生创作大剧本10余部,曲艺作品150余篇,戏曲舞台上至今传唱的《李豁子离婚》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遂平人,一生排戏60多部,组建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驰名西北,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文革”结束后,驻马店出现了何宪伦、王德清、张纯等一批著名编剧,张毅、周明理、王中州一批戏剧创作新秀随后涌现。同时,张福顺、陶群、赵天顺等一批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戏剧艺术创作群体,成为驻马店地区戏剧艺术发展的中流砥柱。

“上蔡县河北梆子剧团旦角宋品、须生刘玉龄当年红极一时。正阳县剧团张萍演出的《小二姐做梦》,汝南县剧团姚喜梅演出的《桃花庵》令观众至今难忘。”刘绍云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戏剧优秀表演人才层出不穷,房新枝、张瑞华、常俊丽被誉为‘豫南三姐妹’。房新枝1993年荣获‘香玉杯’,成为我市第一位荣获‘香玉杯’的演员,并拜常香玉为师,成为常派艺术传人,多次在河南省戏剧大赛中获得表演奖。”

近年来,张淑慧、李莹莹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成为我市戏剧艺术演出的领军人物。

戏剧发展亟需“双培养”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每年达200部(个)。先后创作出大型现代豫剧《红河绿柳》、《抢来的警官》、《飘扬的红丝带》等数十部新作,有10余部剧目获省、国家级金奖。豫剧《李斯做官》、《抢来的警官》、《忠诚卫士》、《陈蕃》先后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和首都各界群众的好评。

大型廉政豫剧《陈蕃》,先后荣获河南省第七届黄河戏剧节“金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提名奖、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20155月应中国剧协邀请,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三场,反响强烈。11月,《陈蕃》成功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受到专家和各界观众的高度评价。这是我市创作的剧目首次登上全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舞台。《陈蕃》还成功申报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资助项目,实现我市艺术领域零的突破。天中戏剧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日益散发出戏剧文化的成熟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刘绍云、陈岭、程玉鹏等都曾提到我市戏曲文化人才短缺。他们认为,不仅要培养年轻的专业接班人,还要培养年轻的观众。程玉鹏说,近年来,我市文艺人才青黄不接,文艺产品的竞争力不强,文艺的创造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问题亟待解决。

陈岭认为,现在优秀的戏剧演员,中老年人多,“唱念做打”俱佳的年轻人少。此外,观众也需要传承,现在舞台下面年轻观众非常少,这就需要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戏曲文化。

刘绍云说,北京一些中学率先开设京剧课程。他建议我市把豫剧引进课堂,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引导他们欣赏豫剧、喜爱豫剧。还可以尝试“团校联合招生” 的方法,培养更多有戏曲功底和理论水平的年轻人。

 

责任编辑:lyx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