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的竹沟歌谣

2015-11-30 13:58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ldm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 白 杰往昔岁月已随硝烟飘去,或许没有任何一种事变能像一场裹挟了中华民族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争这样,给文学历史进程带来如此深刻的影响。因为史无前列的中国抗

 

 

        

往昔岁月已随硝烟飘去,或许没有任何一种事变能像一场裹挟了中华民族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争这样,给文学历史进程带来如此深刻的影响。因为史无前列的中国抗战岁月在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生存命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认知和改变他们表现世界的思维和艺术方式,并且进而在民间歌谣发展的宏观格局上表现出战争条件下所独有的特定时期特征。红色歌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之魂,是中国大地上特殊时期的特有产物,它不仅是应该传给后代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是无数先烈英魂所寄托的地方。本文拟把“抗日战争时期的竹沟歌谣”作为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文艺的一部分进行考察,举一反三地揭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前后豫南大地乃至中原地区民间歌谣所固有的某些特殊属性。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土,一洗近代以来中国总是败于日本的耻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再次研读这些红色歌谣,仿佛“哎呀嘞”的歌声就响彻在耳边,“不收复失地誓不生还”的动人情景又呈现在眼前。红色歌谣的动人旋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流传的民间歌谣,往往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创作背景也都反映了时代的步调、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歌谣从来都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都以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道德标准在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历史,发挥着各自的丰富想象,倾注各自的爱憎,以自己独有的艺术才能,创造了内容丰富、构思不同、形式多样的歌谣。这些歌谣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民生活的情景,具体展示了他们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风俗习惯。体现出了人民大众的智慧,表达了他们的真情感。它以简短生动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倾诉了他们的爱憎,寄托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和谐,反映出民众在他们所处地位、环境的历史现状。可以说一部民间歌谣,就是一部洋洋大观的人民生活发展的历史画卷及人生旅程的思想变化心路。

历史不该忘记,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建立起了一个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胜利地进行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确山县竹沟镇是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共河南省委先后设在这里,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朱理治、陈少敏、王国华、周骏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为发展壮大党的力量、组织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开创华中地区抗战新局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竹沟成为中原人民向往的中心,被人们誉为中原抗战的摇篮、革命的“小延安”。

伴随着确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竹沟这块英雄土地上不但孕育了一批革命的种子,同时也产生和流传了大量的革命红色歌谣。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鼓励下,广大群众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革命红色歌谣,是伴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产生、流传的。他们用山歌、民歌、民谣等形式讴歌战斗生活,赞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是竹沟地区红色歌谣蓬勃兴起、鼎盛发展的时期,也是豫南革命根据地特殊时期的特有产物。这些红色歌谣歌颂了党,歌颂了人民军队和英雄人物,记述描绘了发生在确山的重大事件、斗争情景;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军伐的残暴和地主劣绅对人民的压榨;控诉了日本鬼子烧杀奸淫的滔天罪行……这也是人民的心声,更是历史的见证,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令人瞩目,是革命根据地文艺创作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革命文化宝库中的珍珠,也就成了最可贵的文化遗产。

“红色歌谣万万千,一人唱过万人传”。广大群众习惯把自己这时期的歌谣称为红色歌谣,说明了它与传统歌谣的不同。它不仅在数量上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歌谣要丰富得多,就在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上,也有突出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义愤填膺、饱含激情的抗日救国优秀歌谣。这些歌谣用时代的最强音,以热情的诗句抒发了人民对祖国深厚的热爱、对日寇和汉奸强烈的憎恨,歌颂抗日勇士的英雄气概,呼唤人类良知的回归。它以强烈的革命激情歌唱竹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幸福生活和胜利的斗争,强调斗争的深远意义,表现抗日游击队的战斗业绩,歌颂党所领导的游击战争,并从中向往着苦难中国的光明前景,这是对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崇高礼赞。

由于红色歌谣大多能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落笔,所以富有时代气息,表现了较强的政治性,歌谣情绪比较饱满,有激愤的抗议,也有忧伤的沉思。它不仅有时代特色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艺术感染力也很强,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农民会唱、干部会唱、战士会唱,它是根据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民的生活教科书。引起中原地区竹沟革命根据地上下尤其是青年学生同赴国难的广泛共鸣,并将竹沟革命根据推向繁荣高潮,可以说“红色歌谣”是当年的“流行歌曲”。

 

 

竹沟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歌谣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共产党和红军战士,歌唱人民群众新的生活,表现红军和竹沟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英勇战斗和倾吐积压了多年的阶级仇恨。因此,它成为了竹沟革命的历史记录。这些红色歌谣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反映了全民抗敌的激情,表达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充溢着战斗的喜悦和力量,来表现最现代的内容,用以唤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对推动竹沟革命根据地抗日斗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伏牛山桐柏山,竹沟(那个)就在两山间。青竹翠欲滴,绿水似蜜甜。片片是沃土,处处是宝山。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摇篮,抗日的指挥部屹立在中原……(《竹沟颂》)既表现了中原地区人民革命战士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又描绘出中原人民对敌斗争的坚毅果敢。

又如《竹沟山水美名传》“河南有个什么县,开创革命有贡献?县里有个什么镇,人民称她小延安?河南有个确山县,开创革命有贡献。确山有个竹沟镇,人民称她小延安,养育了子弟兵万万千。” 歌谣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

“干革命,心要强,没有洋枪拿土枪;长矛大刀好武器,扁担锄头好刀枪。” (《干革命心要强》)

“谷山冲,山重重,七道沟来八道岭。沟里沟外八百户,哪家没有闹革命。”(《哪家没有闹革命》)

前一首表现了革命者克服一切困难险阻的“没有洋枪拿土枪”的气概,也是一个革命战士的誓言。后一首格调淳朴,富有风趣,以回答问讯者的口气,表现了革命者的生活目的和政治抱负,音节自然,声调和谐。

在这类作品中,内容最精彩、分量最重的,也正是反映革命战争,正面歌唱红军英勇斗争的篇章。这里没有长篇理论分析,没有严密逻辑论证,却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在豫南大地上抗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豫南人民为什么要奋起,又何以能广泛开展,集中地反映了侵略战争给豫南大地带来了苦难,发出了激昂的呼声号召斗争:“东洋鬼子恶魔王,烧杀奸淫像虎狼。叫咱同胞做牛马,叫咱儿孙做猪羊。拿起刀,拿起枪,打东洋,保家乡,别让鬼子再猖狂。” (《别让鬼子再猖狂》)“抗战一发生,日日里炮火浸。前方我战士,勇敢杀敌人,不让那日本鬼子来逞凶,屠杀我爹娘……”(《勇敢杀敌人》) 这里,群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旧中国残酷的阶级剥削与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压榨,人民的贫困与饥饿、愤怒与觉醒、挣扎与抗争,以至呼啸呐喊,义无反顾地踏上自我解放、救亡图存的大路。还有《向前走》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氛,以高昂的斗志和热烈的情绪、激动的语言,充满了对日本鬼子抗议和反侵略斗争的激愤,表现了红军的胜利信心。这些篇章以精短有力的诗句来表现战斗的激情,又以连续反复的出现来渲染雄壮的声势,这精短和反复,自然地在节奏上形成一种急促感,增强了鼓动性,有力地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歌谣形式与风格上的这种特点,与抗战前期的时代精神正相契合,因此产生很大的作用。

也有一些是利用歌谣形式来概括斗争经验的,如《得胜歌》,它描绘了红军战士“肩上背着枪,手榴弹挂胸膛”,我们的红军战士如猛虎下了山岗,“打得敌人留下子弹和军粮”,大家“小车推大车装,兴冲冲乐洋洋进村庄”。不多的诗行,就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意境深远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仿佛可以看到战士枪刺上闪亮的寒光,看到胜利归来的战士,既是现实战斗中的英雄形象,又是人民内心希望的象征,给人以有力的鼓舞,对于革命部队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它也会使人们意识到,这样的战争,胜负应是早就决定了的;这样的人民战争,不论在怎样变化的客观条件下,都将发挥其巨大的威力。

在内容特别丰富歌颂红军部分的竹沟歌谣中,有歌唱人民和红军亲密关系的诚挚留恋,有描写迎红军、送红军、盼红军的殷切期望。豪迈的乐观气概,坚定的胜利信心,充满在字里行间:“半夜三更天,门外马叫唤。爹爹翻身起,我往被窝钻。好久没动静,一家心才安。爹爹开门看——啊!原来红军回来了,都睡在路边。”(《原来红军回来了》)

这首歌谣不用正面描写红军,而对红军的本质揭示得非常充分,写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分亲切。歌谣里借一个农家几个人的动作,生动地描写了人民和红军之间的深厚情谊。半夜里,农家人被门外马叫声惊醒,知道有队伍在门口过。这时,爹爹的心情相当复杂,“爹爹开门看——” 环境的安谧,把一支自觉遵守纪律的部队的形象清晰地烘托了出来。爹爹看到路边睡满了士兵,从多少次经验中很快就判明了,这样好的队伍自然不是敌军而是自己的亲人红军,充分表露了他对红军的信任和关怀。整个作品字数不多,但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结构紧密、层次分明;无论是叙事抒情,都写得有声有色。

1938年竹沟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扩大武装队伍运动中,青年都唱着歌谣去参军。当时在豫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广为流传着一首《我当红军上山岗》的歌谣,以发自人民的肺腑之言,来歌颂王国华、周骏鸣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在动员参军,鼓励英勇杀敌等方面都起了鼓舞作用。反映了当时豫南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蓬勃热情和踊跃状态。 歌谣唱道:

“……王政委周队长,你带红军在何方?冬季里来苦难当,下锅没有一粒粮,孩子饿得皮包骨,爹娘饿得下不来床。王政委周队长,快带红军下山岗,乡亲们莫愁怅,挺起腰杆过时光。眼前只有一条路,扛起枪杆把红军当。跟着王政委,跟着周队长,我当红军上山岗。”

同一时期,反映了广大青年在竹沟党训班、教导队生活工作、斗争,战友们的活动等歌谣,充溢着深厚的感情,“教导大队‘小抗大’,竹沟就是“小延安’,救亡工作领导好,挺进敌后把敌歼!”(《新四军真快乐》)广大青年在竹沟‘小延安’生活心情的抒发。《前进吧!青年的演剧队员》形象地描写了歌拂晓剧团的政治意义,《东征战歌》描写竹沟党训班、教导队的学员们在彭雪枫将军的率领下,开赴抗日前线的豪迈气概。这些歌谣自然地反映着热烈兴奋的情绪,充满着战斗的希望和信心。

劳动人民深深地懂得,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劳动人民的幸福,人民群众对党和革命领袖充满着无比的爱戴和崇敬,对于革命领袖刘少奇同志,人民群众总是带着纯朴真挚的感情,选择最美丽的言词来加以赞颂:“满山翠竹绿油油,背起行李上竹沟,参加咱们新四军,跟着胡服打日寇。”(《跟着胡服打日寇》)

从短短的四句歌谣里,可以看出竹沟人民群众对刘少奇同志发自肺腑的感激和对他领导的无限信任。还有一首《彭雪枫真威风》的民歌:“彭雪枫、真威风,红军队里早有名。带领人马到沟竹,土匪汉奸都心惊。招群众、收学生,学政治、练本领。一杆大旗迎风飘,东进抗日出了征。”气势豪迈,思想表达得准确,表现了人民群众跟着党革命到底的决心。

在血与火的革命征途上,军民共同培育出患难与共的鱼水亲情。如:“你也看,他也看,扶老携幼团团转。谁要看到李先念,好像金榜得状元。”(《李先念到竹沟》) “红军速来如飞箭,听说来了王老汉,男女老少都欢迎,俺娘带着两手面。”(《听说来了王老汉》)还有在“红色竹沟”,人称“女将军”的陈少敏,带头赤脚下田。“陈大姐,种白菜,又肥又大人人爱”的歌谣,一时传遍中原地区。从中我们看到,那些始终同广大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根据地的人民总是抑制不住要歌唱他们的。这些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的歌谣决不是凭想象能够写得出来的,而是思想、愿望和要求真实感情的流露。

根据地的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第一次得到了解放,幸福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眼前的现实,内心的喜悦十分自然,因而发出来的歌声不再像过去的长工歌、诉苦歌那样调子低沉。根据地的民歌主调是明朗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深深的山洞是我的房,槐草茅草是我的床,山菜葛根是我的粮,共产党是咱的亲爹娘。哪怕敌人来围剿,血流头断不投降,只要我们心向党,总有一天见太阳”。(《总有一天见太阳》)

他们唱得这样乐观、酣畅,情绪饱满,因为他们坚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对革命胜利的前景具有坚定的信心。歌谣气息清新,想象丰富,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而又不脱离现实的生活基础。

竹沟妇女,尤其是广大农村劳动妇女,在抗日革命战争中参战、支前的热烈情景,在歌谣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她们的一队队行列、一段段故事,成为这部人民战争历史画卷中彩色鲜明、壮美感人的重要部分。“豆油灯,快挑亮,嫂子灯下做鞋忙,军鞋送给红军哥,多杀几个‘害人狼’”( 《军鞋送给红军哥》)。还有《调兵歌》《李莲英参军》等,这些生动的历史情景,深刻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的人民性质。同时,团结各界民众、各界政党共同抗日是我党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一大法宝,《国共合作歌》《我们军民要合作》等歌谣,反映人民战争对群众的号召力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还有被称为街头诗,也称传单诗、墙头诗、岩头诗等短诗,极具鼓动性。顾名思义,这些歌谣写出来后,或在街头、岩石上张贴,或印成传单散发,是一种紧密配合当前斗争,比较直接地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的诗的战斗形式。如《转盘枪》:“转盘枪,转盘枪,七十二发子弹上满膛,战场上,把话讲,成群的鬼子把命丧。”

红色歌谣中歌唱爱情生活的作品和传统情歌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情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个人爱情的不幸遭遇,控诉封建礼教所依附的社会制度,而根据地里的情歌,是在革命的雨露中滋长起来的,它很自然地把爱情和革命联系起来,没有革命,没有红军的胜利,没有革命政权的存在,他们的爱情就没有保障,因而革命变成了青年男女维系爱情的主要条件。爱情的坚贞建筑在双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上,送郎当红军的主题在这些情歌里占了不小比重。“哥哥你上战场,小妹妹实在难受。送哥送到大门口,伸手拉着哥哥哩手,哥哥你去打仗。放枪也放哩准,一枪打一个,不要放掉中央军。哥哥你去打仗,打了胜仗千万快快转回家门。”(《哥哥上战场》)情人送别,乃生活中极平常之事,这首情歌从极平常之事物中,提取最具典型之素材,以最朴素的直叙形式,描述体现了一个女子送远离自己而去的情人,形成了一幅极其生动且情景交融的情人送别画面,非常真实感人。在大门口送哥送得难舍难分, 再三叮嘱哥哥“打了胜仗千万快快转回家门”。平常通俗的歌唱语言,唱出了鲜明的独特画面,细腻地反映出了人物感情的深厚,情意真挚,表现形式自然活泼,革命立场又十分鲜明,更多的是对革命斗争精神的鼓励,在平常中产生了强烈的感人艺术效果。

了解抗战历史的同志都知道,我们的战斗队伍,不论是主力军、地方部队,还是广大民兵;也不论战争中我军发展顺利,还是处境艰险,它总是保持那么一股劲,一股气,不屈不挠,确信仗一定能打胜,革命早晚定成功。在这些歌谣中,随处都可以感觉到这种革命士气扑面而来,忠贞、坚定、自信、乐观与诙谐,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军民最宝贵的品格;是革命力量由小到大,人民战争由被动到主动直到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而重读这些红色歌谣,依然能使人感到有一种震撼力量。同时,它似乎也在提醒我们,起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高昂士气与民气,什么时候都不应被漠视、被削弱。盛世欢歌虽在情理之中,忧患意识却一刻不可或缺,英雄进行曲还是应当成为主旋律。我们每天齐唱《义勇军进行曲》,那声音应更多一分深沉,更多一分激越。

 

 

七十个春秋过去了,我们对竹沟抗日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这笔文化遗产进行发掘研究,对于弘扬革命文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竹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战斗性。就整体而言,流传于竹沟民间的这些口耳相传的红色歌谣之所以受欢迎,当然不是在于精湛的词句或者是美妙的旋律,而是运用这些平易浅显的大时代的最强音的歌谣形式,表达着劳苦大众的心声,充分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奠定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与自决心的依托所在,是孕育着民族文化的产物,孕育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歌谣快速传播了革命,也是红军宣传革命的好媒介,使红军与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把红军与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歌谣具有与民众共鸣的感染力,能鼓励、教育、慰藉着人们,导引民族心的团结和情感的凝聚,表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使人们自觉以歌谣当武器,唤起民众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生死大搏斗之中去。而这一首首的歌曲藉由口口相唱,代代相传,最能反应出当时社会潮流与民情,更是激发爱乡、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之所在。这些民间歌谣早已脍炙人口,大家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因此,只要听到这个曲子,心里面就有百般感受从心头涌起那种无法言语的感觉,往往都能很快的流行起来,不管是田夫野老的所唱,是傍人渔父的所唱,或且出之于十三四女孩儿的口中,就歌词来讲,情景总是很深,趣味总是很浓,就音节来讲,声韵又是无不调和的。自然的灵秘,不必一定是艺术家才能感受得到,才能表现得出,尽有不识字的人,自能运用质实朴素而且又逼真的手腕,发为自然的歌诗,成为天地间的妙文。因为他并不懂得格式,所以不为格式所拘泥;他又不要雕琢,所以不受雕琢的累赘……

在艺术表现方面,这些红色歌谣同祖国各地红色歌谣一脉相承,互相影响,其艺术源流是共有的华夏文化精华。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民歌艺术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创新和发展的。红色歌谣通过淡泊自然的叙事、抒情之咏唱,巧妙地表现深沉的感情桥梁,以不可信的虚幻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拟比,艺术地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的是真景,抒的是真情,会的是真意趣,是绝对真实的表现,是极端自然的文章。它风格明快,曲调激昂, 继承传统的民间歌谣比、兴、赋手法,又有一定的创造和发展。它或因物起兴,或就近取比,或直抒胸怀,或反复吟唱。其巧智慧黠之处,令人叫绝,其深沉感人之处令人涕流。既浪漫又真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从深厚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看似平淡无奇,但经过巧妙地夸张、比喻、谐音等手法的运用,其内蕴就显得特别丰富多彩,把新的革命词汇及革命道理,融进歌体之中,所体现的种种感情也就显得特别深沉感人了,且具有较强的政治鼓动性,赋予全新的革命内容。劳动人民过去世世代代运用这种形式和方法唱出他们的苦难,唱出他们的爱情;这里则用以歌唱革命斗争,歌唱新的生活,歌唱党,歌唱领袖和红军。这些歌谣除仍然保持着传统歌谣的那种单纯、明朗、刚健、清新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外,其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有新的发展,为文学史增添了新的光辉的一页。高尔基曾经指出:“民歌是和悲观主义绝缘的。”这个论断,在劳动人民已经当家做主的红色歌谣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证。

红色歌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以展现战争中的人格和人性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提升到铸造国格和民族性格的高度。是一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作用。一曲曲红色歌谣,能让往事在我们心头久久回响。由此,歌谣承载起革命,歌谣记录着历史,也值得今天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不仅读到精彩的故事,还能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自己,从而了解我们的今天和明天。③3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