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车舆文化悠且长
摘要: 平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勤劳智慧的平舆先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谱写了浓郁的平舆文化。其中,车舆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平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勤劳智慧的平舆先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谱写了浓郁的平舆文化。其中,车舆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舆乡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今天,沿着古车轮的车辙,追溯时代的记忆,一切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平舆:车舆文化悠且长
记者 吴振海 王新军
平舆奚仲公园里的《车舆创世》铜塑。 通讯员 李亚超 摄
来到美丽宜居、繁华兴盛的小城平舆 ,一股令人激奋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而在这股现代化的气息之中,我们总感觉到一种别样的韵味。她悠长、醇厚,令人回味不已。她是什么呢?及至走遍了小城的大街小巷,看到了奚仲公园里那气势恢宏的,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雕塑家
车舆起源于4000多年前。在水丰林茂的中原地带——挚地,生活着一个勤劳聪慧的部族。部族的首领番禺,当年因与儿子奚仲协助夏禹王治水有功而获封挚地。挚地四面环水、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番禺看到这里十分适合居住、农耕,便带领部族在一条小溪边定居下来。这条小溪,便是今天穿平舆县城而过的小清河。 沿溪而居后,交通的问题很快摆上族人的议事日程。这一切难不住大发明家番禺,他通过研究,终于发明了舟楫。顺着四通八达的湖泊河流,族人与外界进行着商贸、交易等活动,生活很快得到改善。水路的交通得到了圆满解决,随着生产的发展,陆路运输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难题。农耕、播种、收获等,所有的东西都要肩扛背驮,尤其是长距离搬运就更显得吃力。虽然滚木和撬棒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要把一些笨重的大物件运到目的地,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看着经常一身汗水一身泥、辛苦搬运物品的族人,奚仲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念头在他心头萦绕:“父亲解决了水路的运输问题,自己能不能解决陆路的运输问题呢?如果能制作出一种新的运输工具来代替人力搬运重物,减轻人的劳动量,那该多好呀!”经过细致钻研,奚仲发现把东西放在滚木上移动,比搬运省力很多。他想,如果给一个物件装上类似滚木的东西,是不是就可以省力地运输呢?结合父亲番禺发明舟楫的启发,奚仲开始了自己的试验。
他先选用一棵粗大的树木,用刀斧砍成几截,使之成为一个个圆木轮子,然后在圆木轮中间掏上孔,两轮的孔上穿上一根横木,使人推动轮子,果然转动十分灵活。为了保持舟车运转的平衡安稳,他将两侧安上车把,让儿子吉光推了推、拉了拉,竟然不费力气就能移动很远,而且方便灵活。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在陆地上转动而前进的运载工具诞生了。奚仲给它取了名字,叫“车”。
试验成功,奚仲高兴极了。两轮车的诞生,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看到两轮车的实木车轮分量太重,心灵手敏的吉光又用自创的镌刻工艺,将车轮轴心四周的木料对称雕凿,形成支撑车轮的辐条,这样,不仅车轮变得美观,还减轻了车的重量,提高了轮速。两轮车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平衡力较差。奚仲经过观察,决定对轮子的位置进行调整。他让儿子吉光先做成类似舟的长方形车厢,然后在车厢前后各装上大小相同的两个车轮。四轮着地的车辆,不仅彻底解决了平衡问题,而且载重量也大幅提升。四轮车因载重量大、坚固耐用,深受族人喜爱,后来被人美誉为“太平车”。奚仲因为造车有功,夏禹王“龙心大悦”,封他为“车正”,让他负责车的制造、运用和推广。挚地平舆便因此成为中国车辆的发源地,名传古今。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朝代的更迭、生产条件的改善,盛极一时的车舆文化渐渐没入历史的尘烟。如何有效保护、传承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成为当代平舆人神圣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按照中共中央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本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实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带动战略,使车舆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2007年3月,平舆县人民政府制订了《平舆县“车舆文化之乡”保护实施方案》。方案指出,以车舆文化研究和产业发展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是“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平舆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要努力构建车舆文化为主体的以参观旅游、寻根拜祖、休闲观光等内容的文化产业格局。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人力、财力,对以奚仲故里——挚国故城遗址为主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挖掘其文化底蕴及内涵,迅速开展并完成车舆文化产业开发的整体规划工作,规划奚仲墓园、奚仲宫、舆侯祠、古车舆博物馆等项目,建成以寻根拜祖、车舆文化展览、民俗风物展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大规模车舆文化园。
措施出台后,车舆文化的保护传承工程掀开崭新的一页——2007年,县政府投资800万元在县城东部永乐大道东段北侧建设了体现车舆文化的怡馨园。同年7月,经积极申报,《太平车制作手工技艺》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平舆县被国家民协公布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车舆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县政府投资近亿元拓建了占地300余亩的奚仲公园,公园正门的铜塑“车舆创世”由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著名画家、雕塑家
2011年11月,在县政府的支持关怀下,以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为学术平台,酝酿筹建了平舆县车舆文化研究会。研究会通过各种途径筹集款项,组建了以老木匠孟庆国为首的老中青结合木工、铁匠队伍,租赁县城北郊罗张庄居委会的民居作为复制太平车场地作坊,紧锣密鼓复制着太平车。
2013年4月,县车舆文化研究会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从该县杨埠镇老任村购回清代制太平车精品“大五板”1辆。由于年久失修,缺乏养护,车辆的4个木质轱辘中有3个已经朽烂。后来在老木匠孟庆国等人的努力下,得以修复。2014年4月,县车舆文化研究会经过多方收集资料信息,掌握本地射桥镇及毗邻的上蔡县等地民间收存有古旧车辆的信息,历经周折,搜集到太平车“大三板”、“土牛车”各1辆。最令车舆文化研究会同仁们兴奋的是,同年在遂平县一赵姓人家,大家第一次见到了古旧车辆云集的场面——太平车、马车、木牛、土牛、旧辕车的铁轱轮和特大型旧马车的木轱轮以及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摆了满满一屋子。随后,收购了其中的部分车辆。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在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一班人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下,古车辆的复制、修复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在位于陈蕃公园的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展示厅内,共展示各种古车16辆,其中包括四轮太平车6辆、辕车1辆、马车2辆、轿车1辆、木脚半截头1辆、脊骨车2辆、小土牛车1辆、推粪车1辆、拖车1辆。在做好车辆修复工作的同时,县炎黄文化研究会进一步加大文化研究力度,在著书立说上下功夫,力争在近几年打造一册200万字图文并茂的《平舆车舆志》,为车舆文化研究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车舆无语,历史有痕。是谁在平舆数千年历史中生动流淌,历经沧桑,生生不息?是谁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沉思仰望?我们仿佛看到,载荷着智慧与文明的“太平车”正隆隆而至,在富强、幸福、和谐的大道上奋力疾驰。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