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浅谈国庆7天,孩子在家表现而想到的……
摘要:李慧前言:国庆节七天孩子放假在家,说实话,应该做个带孩子出行或者在家安排的计划,平时老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了对孩子的沟通与教育。现在孩子慢慢的长大了,做为孩子的
李慧
前言:
国庆节七天孩子放假在家,说实话,应该做个带孩子出行或者在家安排的计划,平时老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了对孩子的沟通与教育。现在孩子慢慢的长大了,做为孩子的第一
恰好学校布置了一个命题论文:家庭教育叙事论文!说实话,做为文科生,而且是从事过两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异常羞愧!我不停的查阅各种资料,翻阅以前的书籍!想想怎么写好这篇论文!我在反思这些年,我到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有做了哪些事情?我以后该如何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做好孩子的第一
孩子这7天在家的大事件:
(1)9:00起床,看电视;
(2)12:00吃午饭;
(3)13:00-18:00出去玩;
(4)19:00-22:00看电视
面对这样的表现,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网络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
做好孩子的第一
第一、了解孩子的需求
美国学者R、F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十万个孩子。
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上10条要求,既有孩子对父母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我想我可以慢慢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孩子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孩子,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5、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氛围也就是在环境中家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
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我努力做到:
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
和睦的心理气氛
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
爱而不溺,树立正确“亲子”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不良品德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包庇护短。
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让家长干什么,家长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人说,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是促进孩子走上不幸道路的开端。这是值得我深思的。
我们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第三,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 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严而不厉,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何关心爱护的问题,这里再讲一下严格要求的问题。家长对“严”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严”就是“厉害”,对孩子要给予好心而不能给予好脸,孩子只有害怕父母,才能教育好。有的认为“严”就是不听话就要打骂,赞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对当今的孩子采取这种办法是难以奏效的。
如果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孩子就不愿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对父母敬而远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愿与父母交谈,这就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至于打骂,体罚之类的行为凡和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水火不相融了。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不公不能使孩子和改正错误,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变得冷漠,自卑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而离家出走,由此可见,对孩子实行体罚只不过是家长缺乏理智和束手无策的表现,不可能起到严格要求的效果。
我所说的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的。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为此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得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让孩子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最后一点是,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否则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后记:
我想:做教师的时候,有个词语叫“教学相长”;做家长,更应该“教学相长”“言传身教”!我多么希望能将孩子的大事件表改变,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很充实!
责任编辑:yss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