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鸭湖水库大坝50多天建成
摘要: 宿鸭湖事忆(二)大干快上 水库大坝50多天建成□晚报记者 刘荣亚 户向阳 栗晨曦修建宿鸭湖水库时已进入“大跃进”时期,为使工程任务完成得多、好、快、省
宿鸭湖事忆(二)
大干快上 水库大坝50多天建成
□晚报记者 刘荣亚 户向阳 栗晨曦
修建宿鸭湖水库时已进入“大跃进”时期,为使工程任务完成得多、好、快、省,工程指挥部提出了60天完成建设任务的奋斗目标。各总、大、中队通过各种方式向民工大讲工程、大讲跃进,贯彻60天完成83天建设任务的号召。11万余名民工靠铁锨挖、肩膀抬,不足60天就完成了建设任务。
一个水库的建设,一段历史的缩影。洼地建湖,大干快上。宿鸭湖水库的建设有着太多的故事,让我们通过亲历者的回忆,一起走进宿鸭湖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1958年,宿鸭湖水库大坝施工工地现场(本图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何广亭激动地讲述宿鸭湖水库修建时的情景。鲁峰/摄
一家酒店与宿鸭湖的渊源
10月8日中午11时,驻马店市解放大道西段西京酒店一楼大厅,老板石国太收拾一下案板,拿起长长的擀面杖,开始擀面条。这是他每天固定要做的事情。
手擀面是西京酒店的一大招牌。石国太坦言:酒店开了10多年,正因为有手擀面才使酒店长盛不衰,要不是手擀面,酒店也许撑不到现在。
“这里的手擀面劲道、爽口,让人回味无穷,来西京酒店要不点碗手擀面,就等于没来。” 顾客胡德军是西京酒店的常客,他说,再没有食欲,一吃这里的手擀面就有了胃口。
“你不知道,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擀面条。吃过他做的面条,我就觉得嫁给这样的男人会很幸福,是他擀的面条成就了我们的姻缘。”石国太的妻子闫玉镯说起往事,笑得合不拢嘴。
“天中第一面”,西京酒店显著位置张贴着五个醒目的大字。看到记者质疑,石国太笑着说:“我家的面可是有故事的,与我母亲有关,也与修建宿鸭湖水库有关,要不也不敢挂这个招牌。”
“我母亲姓冯,大家都叫她石冯氏,今年82岁,平舆县人,她从少女时厨艺就很好。1958年,修建宿鸭湖水库,每个生产队一个伙房,当时25岁的母亲便被请去做了炊事员。”说起母亲的故事,石国太滔滔不绝。
工地厨房承担为100多人做饭的任务。石国太的母亲因面条擀得好,就负责为工地民工擀面条。当时白面不多,很多时候都是用红薯面掺白面做面条。
“红薯面不好擀,总是擀不成,母亲想了很多办法,竟把红薯面条做得有滋有味,民工吃了赞不绝口。从这以后,很多人就喜欢上了母亲擀的面条,再后来白面多了,母亲做起来更是游刃有余。”石国太说,通过在宿鸭湖水库的锻炼,他母亲擀面条的技艺变得更加精湛,后来老家方圆几个村里的人办酒席,都请他母亲做厨师。
因为村里的人都夸母亲擀的面条好吃,石国太从小就很喜欢看母亲擀面条,只要母亲擀面条,他就会趴在案板一角看。他8岁时,母亲便教会了他擀面条,长大之后通过自己的领悟及改良,他的手艺渐渐超过了母亲。
因为有了擀面条这门手艺,才有了今天的西京酒店。
一名民工的回忆
一名民工的回忆,也是从工地上的吃饭说起。
“当年我25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生产队说要修宿鸭湖水库,每家至少出一个劳力,并说到工地上能填饱肚子,还能为家里挣些口粮。家里就我是壮劳力,我就高高兴兴去了。”上蔡县无量寺乡栗庄村的栗赖货老人今年82岁,身体还算强健。谈起当年修建宿鸭湖水库时的情景,老人记忆犹新。
上面通知下来没几天,栗赖货就和村里其他20多名壮劳力一起去了宿鸭湖。大家带着干粮和行李结伴出发,因为是步行,从上午走到下午,才到宿鸭湖。
“报到之后,我们就开始搭工棚。当时条件简单,就用高粱秆织的箔和几根木棍,搭成‘人’字形的棚子,然后再在箔上苫上草,抹上泥土。”栗赖货老人回忆,当时天还很冷,搭好棚子后,大家就找来麦秸秆铺在地上,打成地铺。晚上睡觉,除了盖薄被子外,大家簇拥而睡,互相取暖。即便这样,晚上大家还不时被冻醒。
到工地第二天,天不亮大家就开始上工。大家你追我赶,毫不示弱。
“我们都是两个人一组,从下面挖土,抬到大坝上,每天天不亮就干活,一直干到天黑才能歇息下来。身体不够强壮的,干了几天就吃不消了。”栗赖货回忆。
“民工们干活非常辛苦,为保证民工吃饱,工地上的伙房专门为大家做饭。每到吃饭时,大家排着长长的队伍领饭,场面非常壮观。” 栗赖货讲,刚开始吃杂粮馍,后来还吃大米饭,他两个月回家一次,自己舍不得吃的杂粮馒头就带回家,因为家里人吃不饱。
老人告诉记者,他参与修建宿鸭湖水库最深的感受便是当时的辛苦和吃饱的满足。
村里其他劳力也都这么做。
“我那时候还小,当时18岁的哥哥去了,我记得他每次回来,都给我带工地上的杂粮馒头,现在回想起来,还回味无穷。”栗庄村的栗书奎老汉提起哥哥当年从宿鸭湖水库带回来的杂粮馒头,仍然十分激动。遗憾的是,老人的哥哥已于几年前去世。
栗庄村当年参与修建宿鸭湖水库的20多人中,只有栗赖货老人和82岁的李贞老人还在世。栗赖货老人说,希望有生之年,还能去宿鸭湖看一看。
民工吹着冲锋号干活
作为从河南省水利厅施工总队到宿鸭湖修建水库的干部,宿鸭湖水库管理局离休干部、83岁的何广亭老人参与了宿鸭湖水库建设的全过程,并且留在宿鸭湖工作,参与水库管理工作多年,直至离休。对当时水库修建时的情景,他的记忆更为清晰。
“南北35公里长的工地上,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头。民工住的‘人’字形工棚,一片连着一片,到处显现着大跃进、战天斗地的景象。”何广亭老人描述当时工地上的情景。
据何广亭老人介绍,当时刚开工没有这么多民工,每个县大约有10000名民工。施工中各县的比赛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每个县又都陆续上了一万多人。当时因机械较少,主要靠肩挑人抬,工地上只见人晃动,只听见铁锨的响声。
“没有碾压的机械,大家就到附近的村庄找石磙,绑上四根杠子,八个人一起抬,一点一点地碾压。” 何广亭老人介绍,这就是大家俗称的“打夯”,以前盖房时常用,一个人领着喊口号,然后大家再一起喊着口号,一起抬起石磙不停地碾压地面。
施工中,各总队(县)之间,大队之间、中队之间都进行了激烈的比赛。民工们吹着冲锋号,喊着“冲啊”的口号,抬着土跑着干活,谁也不愿意落后。大坝上,各队接头处的土都堆得很高,以此显示自己的进度快。
机械短缺是当时修建水库时最大的问题。《宿鸭湖工程机械动力工作总结》显示,水库开始施工初期,机械未能及时调抵工地,直到3月下旬及4月初,各地机械才先后到达,大小各类机械共341台。
碾压机械到达工地后,一些队为了充分利用碾压机械,就在白天多挖些土堆在一旁备用,夜间安排一些人转土上坝,让机械昼夜不停碾压,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加快工程进度。
充满激情的劳动口号此起彼伏
对于工地上各个队之间的劳动竞赛情况,工程指挥部1958年3月15日印发的《准备工作与施工情况简报》(第2号)也有描述。
简报称,为使工程任务完成得多、好、快、省,政工会议上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强调了勤俭建国的方针,并以工程质量和生产率为中心,贯彻了“五比”竞赛运动,提出60天完成任务的奋斗目标。随之,各总、大、中队通过各种方式向民工大讲工程、大讲跃进,贯彻60天完成83天任务的号召,鼓起了干群的干劲,工程进度较前更加迅速。
口号,是动力,也是目标。工地现场,充满激情的劳动口号此起彼伏。通过当时的一些口号,可以看出工地现场激烈的比赛情况。
如,平舆总队射桥大队通过10查10算(查任务算时间,查质量算翻工,查民工算工具,查劳力算出勤,查工效算收入,查病号算防疫,查生活算卫生,查干部算劳动,查思想算教育,查文盲算学习)10比(比干劲、比质量、比先进、比工效、比创造、比安全、比生活、比卫生、比团结、比学习),达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定额50%,每工平均得工资1.03元(一天)。西洋店大队为改变落后现象,指导员郭金灵两眼熬红,两手磨茧,下决心说:“千方百计苦战50天,少活十年也不当促退派。”全大队提出“学良桥、建三桥,快马加鞭过射桥”的战斗口号,生产效率较之前显著提高。张营大队患病民工刘闺女带着14名病号到工地干活,并提出口号:“鼓起劲、拼命干,任务再大不怕难,只要把水治理好,灾害变良田,养鱼种稻点电灯,子孙幸福万万年”。
汝南县的民工也不甘示弱。汝南总队2000名民工写决心书、倡议书、保证书、挑应战大字报达23845张。殷店大队由每工平均得资0.45元,提高到1.13元。姜坡大队提出口号:“战晴天、赶阴天、电灯底下当白天,不怕北风寒,学习红军过雪山。”水屯大队三中队提出口号:“壮年学武松,青年学罗成,战斗40天,人人争当英雄。”
简报称,这些口号进一步掀起了干群的干劲,显著地推动工程进度。据3月10日、11日统计,各总队均普遍突破生产定额。上蔡总队平均每工得资0.8元,西平总队0.77元,汝南总队0.7元,平舆总队0.6元,正阳总队0.662元。
大坝就是在这种战天斗地的激烈比赛中,靠人力一锨一锨挖、一筐一筐抬土垒起来的。
修闸门铲平了一个小山头
在大坝建设的同时,夏屯闸(五孔泄洪闸)、桂庄渠道闸等建设也同时进行。与大坝相比,这些建筑的建设难度更大,一方面需要技术工人、机械,另一方面还需要石料。为了运输石料,工程指挥部专门铺设了一条由确山贯山到宿鸭湖的轻便铁路。
今年88岁的离休干部詹瑞庆全程参与了轻便铁路的铺设和石料运输。1958年农历正月初五,他从河南省水利厅施工总队来到宿鸭湖水库,着手开始铺设轻便铁路。轻便铁路当年3月10日试车,3月11日正式通车。
“不到一个月就修通了确山贯山到宿鸭湖的轻便小铁路。”詹瑞庆说,当时大家的工作热情高,天天不分昼夜地干,铁路修通后,他们就开始往水库工地运送石料,全天24小时不停地运,一运就是几个月,硬是把贯山一个小山头铲平了。
“最初的五孔泄洪闸、桂庄渠道闸,都是用从贯山运的石料修的。”谈起当年修建宿鸭湖水库,詹瑞庆老人仍然感到很自豪。
宿鸭湖水库修好后,工程指挥部有20多人留在宿鸭湖水库,负责水库的管理工作,很多人都撤回去了。詹瑞庆也先后到洛阳、南阳等地修水库。机缘巧合,詹瑞庆后来又调到薄山水库管理局工作,直至离休。
1958年,《宿鸭湖工报》编辑、记者合影。后排左三为杨廷桢,前排左五为高洪增(本图由高洪增提供)。
1958年,高洪增(左)与工地医院院长薛兰西在工地一机械前合影(本图由高洪增提供)。
除“四害”运动热火朝天
水库建设工地,不仅劳动竞赛轰轰烈烈,而且除“四害”运动也一片热火朝天。《宿鸭湖第一期施工卫生工作总结》用“波浪汹涌”来形容当时工地的群众性卫生运动。
从以下几个片段可以看出当时工地除四害运动“波浪汹涌”的景象。
4月3日,工程党委及指挥部发出联合紧急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兴师动众,苦战七昼夜向“四害”发起总围攻,并提出4月11日前“重点围剿虱子、苍蝇,彻底实现二无(无蝇子、无虱子)工地(民工工棚),五无(无四害、无虱子)单位(工人、干部住地)”。五个总队党支部作了细致的研究布置。居住分散的总队,以大队为单位召开了除四害誓师大会,组织捕蝇、挖蛹突击队。居住较集中的正阳总队,成立了总队除“四害”指挥部,总队党总支书记王松林任总指挥长,于4月6日晚,召开了15000名民工参加的誓师大会,宣布了各级除四害组织。王松林向全总队职工发出了向四害进军的号召,并提出口号:全党动员,人人动手,短期围剿,速战速决,一鼓作气,全歼四害,9日前实现“二无”工地。
当时还提出口号:一切污物管起来,所有蝇蛆消灭净。民工住地的垃圾全部掩埋,各中队建立垃圾、污水坑,污水坑全部缩小坑口并加盖,厕所打扫干净,便后盖土,干部、工人住地附近的村庄,由各单位分片负责协助居民整理环境卫生,要求农村居民厕所内的蛆捞净,工地现有的蝇子全部打死。当时还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西平总队数千人手持扫帚、铁锨,围在厨房周围,总队政委一声令下,各厨房一齐动手,翻抬粮包,粮包下老鼠无所躲藏,逃出房外,民工群起而围攻。对麻雀的扑捉,主要是干部夜晚用气枪打、用手抓,并配合采用捣雀巢、掏雀蛋等办法。
《宿鸭湖第一期施工卫生工作总结》说,这一时期,全工地的除“四害”运动,形成了翻天覆地、万马奔腾之势,白天喊声四起,围剿蝇子;夜晚灯火遍野,刨除蚊蝇孳生地。
市中心医院的前身是工地医院
开展热火朝天的除四害运动,是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工地民工和干部、工人的身体健康。当时,工地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卫生组织。
史料记载,当时工程指挥部设有卫生科、卫生防疫站、工地医院及职工门诊部。卫生科负责全工地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卫生防疫站负责工地卫生防疫工作的全面规划与指导,工地医院设简易病床300张,负责收容治疗工地上的重伤病员,并负责全工地医疗单位的业务领导,职工门诊部负责干部、工人的门诊医疗工作。
五个县总队除西平距工地医院近未设休养室外,其他四个总队都设有休养室,上蔡、平舆总队各设病床40张,汝南总队设病床30张,正阳总队设病床20张。大队设卫生组(股),负责本大队的卫生医疗工作。全工地所有卫生医疗部门中,共有卫生医疗人员282名。
市中心医院今年83岁的离休干部史相臣是当时卫生科的干部,全程参与了工地的医疗卫生工作,也见证了工地医院后来的发展。
“市中心医院的前身就是工地医院。”史相臣说,宿鸭湖水库修好后,工地医院转战到南阳鸭河口水库工地,1959年下半年又到信阳出山店水库项目工地。到达工地后,因自然灾害,出山店水库项目下马,工地医院医务人员就在出山店休息。
1960年春,工地医院改为河南省水利医院,并由水利厅划归省卫生厅管理。医务人员到信阳明港镇开门诊部运营,后经河南省卫生厅和信阳专区协商,工地医院改为信阳卫校的附属医院,但医院还没建好,信阳分专,设驻马店地区,驻马店地区没有医院,水利医院就搬迁到驻马店,改为驻马店地区人民医院。2000年驻马店撤地设市,医院更名为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工报”二字出自傅作义题词
工地不仅有医院,还有报社,《宿鸭湖工报》承担着工地宣传工作的重任。采访中,记者有幸找到时任宿鸭湖蓄灌工程指挥部政工科科长、《宿鸭湖工报》总编辑,今年91岁的离休干部杨廷桢。
杨廷桢,河南南阳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解放前参加革命,从事治淮工作20多年,先后在板桥水库、南湾水库、宿鸭湖水库、卫河、鸭河口水库等工地从事政工工作,在板桥水库工地工作期间,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治淮模范”。1961年调到省水利厅工作,1979年调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直至离休。
虽然已经91岁,但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起往事,娓娓道来。
1951年,杨廷桢从南阳淅川中学调回南阳专署教育科不久,被抽调到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板桥水库指挥所政工科,负责筹办工地报纸。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到工地视察,杨廷桢等就请傅作义为工地报纸题词,傅作义就题写了“板桥工报”四个字。以后河南治淮大型工地报纸都不约而同地沿用“工报”二字,如《南湾工报》、《白沙工报》、《薄山工报》、《宿鸭湖工报》、《鸭河口工报》等。
报社和施工现场一样繁忙。杨廷桢介绍,当时报社有编辑、记者、校对、美工等10多个人,报社还有印刷厂,已经使用铅印,报纸四开四版,每天出版(也可能是隔一天出版)。编辑、记者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编辑,印刷后发到民工的住地和工地,一般都是忙到中午,才能休息一下。下午又开始采访写稿,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
今年86岁的退休干部高洪增当年是报社的美工。据他介绍,当时除办报外,还要帮助民工干活儿,农忙时还要帮助附近农民收麦子,但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千方百计勤俭节约
“千方百计勤俭建设宿鸭湖”是当时工程建设的行动口号。工程指挥部在每次会议上,都强调要深入贯彻反浪费、反保守的斗争。工程指挥部印发的《准备工作与施工情况简报》(第2号)记载:通过算细账,制订节约6236186元的奋斗目标(占总费20%)。
为了节约费用,指挥部对7个较大工程项目的设计进行了修改。下面是当时的一份工程设计修改及节约详单:
一是宿鸭湖土坝高程原设计为58.70公尺,坝顶高程降低为58.00公尺,共计减少土方810400方,石方15000公方,节约经费929000元。二是土坝上游坡54.00公尺高程以下,利用不够质量的土方放缓坝坡,共计节约土、砂、石方217600公方,节约经费120000元。三是土坝下游坡54.00公尺高程以上,边坡由1:1.25改为1:2,土坝下游用砂料代替石料,两项共可节约经费400000元。四是夏屯闸由7孔改为5孔,可节约钢筋混凝土2000余公方、基础开挖土方33000公方、闸门两扇、启闭机两座、发电机两台、临时闸门一座,共折合经费826395元。五是土坝北岗段5200公尺,改用加高培厚老堤的办法,另在老村、白庄处刨除右堤,提前将来洪收入库内,减少洪水对旧堤的威胁,这样设计可节减土方356376公方,折合经费149736元,并可迁移两个村庄,设计节省迁赔费用75000元。六是土坝改为曲线后,坝轴缩短195公尺,减少土砂石方806公方,折合经费42193元。七是土坝某工段经过重新修正设计,包括一些边坡改变及下游排水设计用砂料代替石料后,可减少土方253280公方,砂石13675公方,折合经费617200元。
勤俭节约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工棚材料的供应,均由民工自带,正阳、西平两县距工地较远,工棚材料不易携带,工棚由工地附近的农业社支援搭盖。
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千方百计节约资金,宿鸭湖水库原计划投资2400万元,实际只开支了1800万元,实现了制订的节俭目标。
“跃进水库”不“跃进”
节约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时间。资料显示,宿鸭湖水库大坝工程2月22日~28日陆续开工,3月1日全面开工,5月下旬基本竣工,除去雨天不能施工外,实际施工日期只有50多天。水库整个工程7月1日前大头落地,8月20日前全部竣工。
在那个物资极匮乏的年代,短短50多天时间,靠人力筑起了一条北起玉皇庙,南至野猪岗,长35公里的拦洪大坝,创造了一个历史的奇迹。
史料记载,当时水库最高设计水位为56.04公尺,控制流域面积达3395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8.2亿公方,拦截了汝河、臻头河等大小河流10余条。
宿鸭湖水库是“大跃进”时期的工程,实现了时间和节约资金的“跃进”,水库也曾更名为“跃进水库”。在查阅有关资料时,记者发现宿鸭湖水库管理局1969年、1970年的很多文件中,水库名称都是以“跃进水库”的名称出现,水库管理局也更名为“跃进水库管理局”。
然而,事实证明,“跃进”水库并不“跃进”。水库建成后,防洪、灌溉效果显著,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防洪标准偏低,大坝原设计迎水块石护坡,在施工中改为1:8无护面缓坡,受风浪冲刷严重,当年便有多处被冲坍,多处出现管涌,危及大坝安全,泄洪闸下游干砌块石护坡被冲毁严重。
10年前,杨廷桢在自己出版的一本书中,对宿鸭湖水库工程作了这样的描述:修建宿鸭湖水库时已进入“大跃进”时期,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主张占了上风。在施工中,有人建议采取大坝无护坡办法,可以节约资金,缩短工期。采取这个办法,宿鸭湖水库不到半年就完工了,土坝没用块石护坡就蓄了水。记得土坝合龙蓄水时,宿鸭湖内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指挥部动员全体职工冒雨抢收湖内麦子。大坝合龙后,一夜之间蓄满了水,数万名治淮大军聚集在大坝上,欢声雷动,宿鸭湖水库也改名为“跃进水库”,但不久就发现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不行,无块石护坡的大坝经受不住风浪的冲击,以后不得不重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护坡加固。
“欲速则不达。‘跃进水库’并不‘跃进’。”这是杨廷桢对当年宿鸭湖水库工程的总结,也和很多人的看法和史料记载一致。存在诸多问题的水库如何经受住洪水的冲击?“75·8洪水”期间,水库如何经受住考验?请继续关注本报望河楼周刊《天中历史》工作室。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