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斌:一心为国尽忠牺牲不留遗憾
摘要: 一心为国尽忠 牺牲不留遗憾——记革命烈士沈海斌□晚报记者 袁敏/文 张宁/图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村里出了个传奇人物——
一心为国尽忠 牺牲不留遗憾
——记革命烈士沈海斌
□晚报记者 袁敏/文 张宁/图
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村里出了个传奇人物——革命烈士沈海斌。沈海斌是一名地下党员,为掩护同志不幸被捕牺牲。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偶然获悉沈海斌的线索,并找到了沈海斌的儿子沈桂华。近日,记者到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沈庄沈桂华的家中采访。
沈海斌的墓地。
记者在采访沈桂华。
沈海斌的烈士证。
人物档案:
沈海斌,男,汉族,中共党员,1912年出生于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沈庄。1934年5月参加革命,成为汝正确县大队的一名战士,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8月,因叛徒告密,沈海斌在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范庄被捕牺牲。
烈士证记录历史
那是一个多云的上午,记者按照沈桂华提供的路线,来到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沈庄,在村头见到了65岁的沈桂华和他的三儿子沈松涛。“担心你们找不到地方,我们一直在这里等着。”见到记者,沈桂华笑着说。
热情开朗、思维敏捷、语言流畅……这是沈桂华父子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穿过一条胡同,记者来到了沈桂华的家。这是一个红砖瓦房的两进院,小院收拾得很干净,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采访从一张珍贵的烈士证开始。沈桂华让儿子沈松涛从墙上取下一个相框。记者看到,相框里面装着沈桂华父亲沈海斌的烈士证。烈士证是河南省民政厅2014年9月换发的,上面写着“沈海斌同志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被评定为烈士”,并附有沈海斌的个人简历。
“这是父亲留下的唯一物品,且来之不易。”沈桂华告诉记者,“当时父亲是地下党员,因为都是单线联系,大家互不认识。加上父亲去世时,他的证件有的烧了,有的埋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据沈桂华介绍,1912年,沈海斌出生于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沈庄的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沈海斌在当地的私塾读书。因早期受革命的影响,再加上当时受地方剥削阶级的压迫,沈海斌内心深处萌发长大后投身革命、除暴安良、保一方平安的念头。
“父亲1949年去世,我1950年出生。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见过父亲。”沈桂华抚摸着烈士证,眼睛湿润了。
父亲的革命经历
“关于父亲的史料极少,也没有照片,我是从母亲口中了解到父亲的一些事情的。”沈桂华说,1934年5月,父亲参加革命,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汝正确县大队从事地下工作,是其中的骨干力量。
1949年8月的一天夜里,沈海斌正在汝正确县大队指挥部所在地——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范庄开会。因叛徒告密,地方敌对残余势力突然出现,把村子团团围住。
沈桂华说,双方发生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父亲一方战败。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撤退,沈海斌在战斗中被捕。敌人对沈海斌严刑拷打,但沈海斌坚贞不屈,没有透露一点儿地下党的情况。敌人看从沈海斌嘴中得不到想要的消息,就准备把沈海斌带往汝南县伪政府。途径平舆县老王岗乡马湾村时,沈海斌由于受伤严重实在走不动,被敌人就地枪决。当年,沈海斌37岁。
“他们把父亲杀害后,还残忍地将他的右耳朵割掉,挂在马湾村西头的一棵柳树上。”沈桂华伤心地说,得知父亲去世,母亲伤心万分。想着还有年幼的孩子,母亲忍住了泪水,化悲痛为力量。趁着天黑,亲戚们把父亲的尸体用草席卷着偷偷地抬回来,安葬在大胡村沈庄南头的地里。
“1961年6月,父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沈桂华说,现在,他把父亲的烈士证高高地挂在墙上,以示对父亲的怀念。
沈海斌牺牲时,女儿沈金荣才8岁,妻子胡毛毡还怀有身孕。几个月后,儿子出生,取名叫沈桂华。敌人得知沈海斌还有后代,多次到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沈庄搜查。村里的乡亲们为了保护沈海斌的妻子和孩子,很多人受到牵连。
“考虑到这种情况,母亲只好带着8岁的姐姐,连夜赶往正阳县的舅舅家。”沈桂华说,为了安全起见,舅舅又将母亲和姐姐转送到正阳县的一户农家。就这样,母亲暂时安顿下来。
历经劫难苦尽甘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不停地颠簸流离,又加上中途下起了大雨,瘦小的姐姐经不起折腾,生了急病。因得不到及时治疗,姐姐没过几天就去世了。”沈桂华说,母亲伤心万分,落下了心病。直到去世,母亲还念念不忘此事,遗憾当时没能把姐姐的病治好。
解放后,胡毛毡带着年幼的沈桂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汝南县王岗镇大胡村沈庄。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个革命家庭,对他们进行了安置。
沈桂华告诉记者:“由于一人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力不从心,母亲就为我找了一个继父。随着弟弟的出生,我们这个在风雨中飘零的家庭传来了欢乐的笑声。”
父亲去世早,沈海斌不知道有关父亲的任何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了解了一些父亲的事迹。从他记事起,母亲只要有时间就给他讲述父亲的事迹。
“母亲的针线活做得数一数二,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请母亲做活。母亲不管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个针线包。”沈桂华说,母亲曾郑重地告诉他,针线包里不仅放着做活用的针头线脑,还装着重要的东西——父亲的烈士证。直到1987年,母亲去世,这个针线包从来没有离开过她身边。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沈桂华以烈属子女的身份在当地的王岗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沈桂华到王岗中学读书。上学期间,沈桂华的一切费用都由当地政府承担。
中学时期,沈桂华作为汝南县赴京代表团的学生代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说起此事,沈桂华非常激动。“上世纪60年代,我们10多个学生代表来到北京,被安排住在清华大学。”他动情地说,当时,大家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来到天安门,见到了日思夜盼的毛主席。
中学毕业后,有文化的沈桂华回到王岗镇大胡村当起了通信员,负责村委会对外的联络工作。在这期间,沈桂华的工作能力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在村委换届选举中,党支部书记换了6任,而沈桂华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
烈士后人勤劳朴实
父亲牺牲得早,沈桂华对母亲非常孝顺。沈桂华的孝顺也影响了自己的儿女。他的4个孩子都已成家,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外地工作,三儿子和女儿都是教师。儿女对他们夫妻非常孝顺,只要一有空就会回来看他们老两口。
“孩子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从不因为是革命烈士的后人而搞特殊。”沈桂华对记者说。
沈桂华告诉记者,虽说儿子都成家了,但他不主张大家分开住,就把房子都建在一起。从一个大门进来后,再分开4个小院,分别是他3个儿子和弟弟的小院。由于小儿子不在村里居住,房屋空着,他就住在小儿子的家里。逢年过节,他家里总是其乐融融。
“我的颈椎有点儿毛病,估计是工作时落下的病根。为治疗颈椎病,我没少求医,但无法根治。”沈桂华说,“听从医生建议,我现在经常去做理疗,疼痛暂时有所缓解。年轻时负担重,为了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老伴的腰椎也累出了毛病,现在靠吃药维持。”
沈桂华的小儿子沈松涛告诉记者,他很崇拜爷爷,那一代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是后人的骄傲。
“2014年,汝南县民政局准备将该县的烈士墓都迁往臻头河烈士陵园,统一为烈士立纪念碑。”沈桂华说,家人不想将父亲的墓迁到臻头河,就把父亲的纪念碑立在了村头。
当天上午,沈桂华带着记者来到村头。在通往沈海斌烈士纪念碑的道路上,记者看到道路两边的杨树一眼望不到头,突然下起的蒙蒙细雨让记者感到庄严肃穆。
站在父亲的纪念碑前,沈桂华眼睛湿润了。沈桂华说,逢年过节,他和家人都要过来祭拜父亲,父亲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
谈起现在的生活,沈桂华说,国家政策好,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敞平坦,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些都离不开父辈们的付出。他永远怀念父亲沈海斌。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