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名人库

上蔡尚景熙: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2015-09-18 08:09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访上蔡“活字典”尚景熙□晚报记者 王慧玲/文 王惠宏/图记者对91岁依然笔耕不辍的上蔡文史专家尚景熙先生敬仰已久。在一个夏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访上蔡“活字典”尚景熙

□晚报记者   王慧玲/   王惠宏/

记者对91岁依然笔耕不辍的上蔡文史专家尚景熙先生敬仰已久。在一个夏日的午后,终于在上蔡一个深巷里的单位家属楼二楼,敲开了尚景熙先生的家门。

一套沙发,占据了尚景熙先生客厅的大部分空间。桌上盘子里堆尖的鲜桃和几种不同的饮料,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和重视。

尚景熙先生身材不高、头发灰白,和在上蔡文物管理所工作的女儿生活在一起。

他热情地让座、让水果、让饮料。先生手脚麻利、吐字清晰、思维敏捷。安顿好记者,尚先生便打开了上蔡与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的话匣子。

reny150947.jpg 

记者采访尚景熙。

reny150946.jpg 

尚景熙出版的书籍。

人物档案

尚景熙,男,汉族,上蔡县芦岗乡人。1924年生,1946年毕业于百泉师范学校,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员、文化馆文物专干、文博副研究员,上蔡县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常委。著有《河南地名漫录》、《豫捻大帅陈大喜》、《秦丞相李斯》、《角山风云》等书,文史论文30多篇。

李斯品评有新论

说到上蔡,最绕不开的话题当数秦相李斯。李斯作为与秦朝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政治家,也是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李斯一生与秦王朝成败相关、生死相依,集开创之功与倾覆之责于一身。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历史上向来是众说纷纭。也许因了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对李斯人物形象的塑造,李斯历来口碑不佳、毁多誉少。历史上的李斯真的如此不堪吗?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与秦朝丞相李斯同为上蔡老乡的尚景熙先生,从小在家乡人口口相传的李斯故事里浸润,对李斯具有得天独厚的了解、关注与传承。

1994年,尚景熙先生出版了《秦丞相李斯》一书,在国内史学界引起关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尚景熙先生发现,司马迁《史记》上对李斯的评价有偏颇。于是,他开始对李斯的一生重新进行梳理。一方面他寻找遗迹、进一步搜集民间传说,增加一些关于李斯的见闻资料。另一方面他让女儿、朋友等帮助搜集、购买了许多新出版的历史书籍,查找与李斯有关的资料,加以深入研究。在大量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尚景熙先生拨开人云亦云的观点,为李斯功过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他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写成文字,整理出24万字的书稿《李斯评传》。全书分14个章节,从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开始,历叙其辅佐秦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帝国等,直至最后含冤入狱,被腰斩于咸阳市终。全书结合秦王朝的兴盛衰亡,完整地记述了李斯的生平事迹,对李斯一生的功过作出了新的论断。尚景熙先生待书稿成型后,却又深感忧虑,这样的新观点会被史学界接受吗?有出版社出版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将书稿的其中两个章节寄给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很快中州古籍出版社给了回音,可以出版,并且减免书号费用。这让尚景熙先生喜出望外。

20131月,尚景熙先生的《李斯评传》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少川和他的博士生吕亚非读后,撰文给予高度评价:最近拜读了《评传》(《李斯评传)),受益匪浅,感觉评传有以下鲜明特色。一是爬梳剔块,改旧说之偏见,实事求是,还李斯本来面目;二是勾稽索隐,赋予李斯丰满的历史形象,展现跌宕起伏的秦朝兴衰史;三是深入考辨,对历史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重阳佳节始于上蔡

重阳佳节始于上蔡,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重阳节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121日,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对于重阳佳节始于上蔡一事,上蔡人为之骄傲,汝南人却对此耿耿于怀:自己做好的一锅饭,硬生生被上蔡端走了,你说窝气不窝气?

上蔡人民感谢尚景熙先生。因为,端走这锅饭的始作俑者正是尚景熙先生。

这故事得从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一套重阳节特种邮票要在重阳节发源地举行首发式说起。

汝南县委宣传部发现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南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一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汝南人桓景跟随一个叫费长房的高人游学多年。有一天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灾。让你的家人缝制布囊,里面装上茱萸,然后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喝菊花酒,此灾可消。”桓景依费长房所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发现家中饲养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在这本书中,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现在人们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女戴茱萸囊,“盖始于此”。既然桓景是汝南人,那重阳节始于汝南无疑。

2003年,适逢国家邮政总局要发行一套重阳节特种邮票,汝南县委抓住这个契机便积极宣传运作,省邮票发行局决定将该邮票的首发式在重阳节发源地汝南举行。汝南县委宣传部还邀请了汝南籍全国著名书法家、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书写者张万庆先生,并想通过张万庆先生邀请《夕阳红》栏目组及其他著名书画家来此参加活动。

汝南的筹办活动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半道却杀出个程咬金:上蔡出面争夺重阳节发源地,并争取重阳节邮票首发式在上蔡举行。正在《天中晚报》开设“老杜走天中”栏目的记者杜平,本来已决定为汝南写《天下重阳始汝南》的宣传稿,却被上蔡宣传部请去,话锋一转,刊出文章《天下重阳始上蔡》。为此,在时隔一年后《老杜走天中》在汝南召开的该书研讨会上,还被当时汝南的政要们当面奚落,表达对老杜“逆转”行为的不屑!而老杜到郑州拜访张万庆先生时,更是被对汝南怀有深厚家乡情怀的张万庆先生当面痛斥为“叛徒”!

但是,天下重阳始上蔡的逆转,尚景熙先生说得有根有据:一是汉高祖四年置汝南郡,当时汝南郡的治所就在今天的上蔡。东汉时期,汝南郡迁至古平舆(今平舆县北部),但距上蔡县城只有30公里,距上蔡县境只有5公里,与上蔡仍为同一地区。所以说当时习惯上称上蔡为汝南。

二是重阳节登高避灾的那个桓景就是上蔡人。桓姓自春秋末期就是上蔡的豪门望族。据《盐铁论》记载,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蔡国时,就遭到了桓姓家族的进攻。西汉的桓宽,即《盐铁论》的作者也是汝南郡人。至今,上蔡264个姓氏中仍有桓姓。

三是从历史地图册上看,桓景所登的山就是现在上蔡县城西面的芦岗。汝南郡一带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河渠纵横,唯独上蔡县城西面一岗突起,纵贯县境。这岗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最高处97.2米,今名芦岗,古时被称为冈山。

尚景熙先生得知2003年国家邮政局要发行一套重阳节特种邮票,还要在重阳节的发源地举行首发式的消息后“既兴奋又着急”,一方面觉得这是宣传上蔡的好机会,一方面又发愁到了这般时候,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上蔡才是重阳节真正的发源地。

老人连夜给当时的县长王富兴写了一封信,希望政府出面,争取让重阳节邮票的首发式在上蔡举行。王富兴县长收到信后马上组织了一班人马投入到工作中。此后,他们放弃春节休息,从驻马店到省邮政局再到北京国家邮政局,一家一家地游说。因为证据确凿,论点充分,国家邮政总局最终决定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放在上蔡举行。于是,就有了“天下重阳始上蔡”的说法。

上蔡文物的“保护神”

尚景熙出生在贫农之家,但父母重视教育,节衣缩食也坚决供应他上学。从小学到初中,尚景熙在学校皆出类拔萃,后来又考入百泉师范。毕业后从事教学27年,教过语文、历史,还教过书法、美术。他自幼爱好文学,喜欢写作。从教期间,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爬格子。1961年,他给《河南日报》副刊投了篇文史稿件《元宵话灯》,被刊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该报编辑频频向他约稿,一年内,他竟有20多篇文史稿件见诸报端。这大大刺激了他的写作欲望。但繁重的教学和当时的形势常常打断他的写作计划,同时他也经常遭受不思进取的同事的揶揄和领导的打压。他白天没时间写、也不敢写,就深夜无人时写,利用寒暑假写。冬天冻得手捏不住笔,夏天热得汗流浃背,他都不放弃。这一切的努力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尚景熙先生调到了县文化馆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当时的县文化馆,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人员,也没有文物专门的藏所。几件文物被堆在一间办公室的角落里。

由于尚景熙先生以前教过历史,又喜欢文史写作,这对他进行文物的辨别、管理起到了很大帮助。

他从对馆藏文物进行整理入手,对纳污藏垢的文物进行了清洗晾晒,对破损的文物进行了修补,然后对文物进行鉴定、编号、登记注册,制作了文物展柜,并按文物的年代进行分类陈列。二是广泛搜集民间流失的文物,并加强对古城址、古墓葬等文化遗址的管理。1979年~1984年,他带领上蔡县文化馆人员先后两次对全县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发现古墓葬15座、古建筑3所,搜集流失的文物1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70余件、三级文物1000余件。由于成绩显著,上蔡县多次被评为河南省文物工作先进单位,尚景熙先生也被晋升为河南省文博副研究馆员。

这些数据和成绩的背后,尚景熙先生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为了不遗漏一个村庄的古迹,并准确地核实、记录、丈量古迹的位置,他跑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乡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是他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前无响铃、后无泥瓦,脚镫子还剩一个轴。汗水浸透车座,雨天连人带车摔到沟里、遭到盗墓村民的围攻、被不明真相的人误解、忍受被人责骂的冤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蔡国故城的保护。蔡国故城是西周至春秋时期蔡国的都城,周围蜿蜒近10公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缺乏对文物保护的意识,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错误地认为蔡国故城不过是一些“土堆子”,在蔡国故城上乱搭乱建。城关镇政府在蔡国故城上建了一座隧道窑,粮食局在蔡国故城北区建了面粉厂,当地群众在蔡国故城上建了13座土窑,把蔡国故城破坏得千疮百孔。尚景熙先生看了心痛不已,不厌其烦地找领导据理力争,向上级文物部门反映,争取支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上蔡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蔡国故城的保护通告》,强调任何人不得在蔡国故城上取土,不得擅自在蔡国故城保护区内建筑房舍,故城内出土的文物必须上交县文化馆。政府的通告虽然下发了,但要拆除这上面的建筑谈何容易?隧道窑是城关镇花费60万元建筑的,面粉厂也说花了10多万元,周围的土窑都是当时的城郊公社各大队建的。要拆除这些,他们纷纷要求赔偿损失,还有的放出风说:我们就是不扒,看他尚景熙怎么办!尚景熙把心一横:好,你们不扒我扒!尚景熙把蔡国故城6个保护员召集起来,拿着钉耙铁锹,共同去扒土窑,费了4天时间,把土窑全部扒完。拆除隧道窑就更难了。他们要求把60万元的损失补回来,还要求安排200多个工人的就业问题。

为妥善解决隧道窑的问题,尚景熙跑到省文物局、文物管理所、地区文管会、县委宣传部等数十次。终于在“让隧道窑蚕食蔡国故城,就是破坏文物政策,违犯国家法令,就是犯法”的国家文物法规政策威慑和省、地、县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下,隧道窑终于被拆除了。现在的蔡国故城耸立在古蔡大地上,被省文物专家评为“迄今为止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城墙”,这其中凝聚了尚景熙先生多少心血和汗水不言而喻。

老骥伏枥霞满天       

尚景熙先生1986年离休,但始终关注古蔡文化,一方面致力于学术研究,笔耕不辍,一方面为上蔡文化事业辛勤工作。

作为河南省文史馆副研究馆员,尚景熙先生的学术成果颇丰。他的勤奋、严谨有口皆碑。他先后出版了《河南地名漫录》、《豫捻大帅陈大喜》、《秦丞相李斯》、《角山风云》、《大秦春秋》5本专著,发表文史论文30多篇。1981年出版的《河南地名漫录》当时在全省引起轰动,曾畅销东南亚,至今还被众多文史研究者广泛引用。1996年,72岁的尚景熙先生开始撰写长篇小说《大秦春秋》,经过7年苦耕,于2002年终于完成50万字的文学巨著,并出版发行。今年,尚景熙先生历时三载写成的30万字的新著《蔡国史研究》,正在被河南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年底可与读者见面。

谈起上蔡的人文地理、文物、古迹,年代特征、人文景观等,尚景熙先生都如数家珍,被上蔡人称为“活字典”。上蔡历届领导也都对尚景熙先生非常敬重,尊称他为“古蔡宿儒”。

近些年,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盛,尚景熙先生作为上蔡县的文化使者,虽已离休,但还经常代表上蔡县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从1986年至今的近30年间,国内外的学术团体及归国侨胞几十次来上蔡考察、寻根,都是尚景熙先生陪同介绍、讲解的。

1986415日,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方会长井上靖一行4人在文化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驻马店地区行署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访问上蔡,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由尚景熙先生陪同日本友人参观蔡国故城、蔡侯望河楼、孔子晒书台、漆雕开墓。尚景熙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对客人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圆满的回答,受到了日本客人的称赞,并被邀请第二天一同前往新蔡考察。后来,井上靖在其所著的《孔子》一书中《致中国读者》这样写道:“我到上蔡、新蔡访问,受到当地乡土史家的关照,使我在小说里描写这两个古城就觉得得心应手”。尚景熙先生写的《井上靖访问新蔡、上蔡纪实》,被《河南省文史资料》1992年第8期收录,并编入国家《中日文化交流》纪录片中。

  尚景熙先生还参与了1992年蔡仲墓的修复、1993年李斯墓的修复以及1995年蔡叔度墓的修复工作,并撰写碑文把他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成果加以记述。

为了探讨蔡姓溯源,尚景熙先生首倡成立蔡姓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1996年,上蔡县举办了首届蔡氏文化研讨会,海内外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在会上,他的论文《蔡氏渊源史考》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之后,他又在《中州统战》上发表文章宣传上蔡文化,探讨蔡氏源流与柯蔡宗亲的关系。尚景熙先生撰写的论文《论蔡叔度、蔡仲皆为蔡氏始祖》,对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蔡氏始祖问题用充分的史实给予了了断。而2003年,尚景熙先生离休9年后对天下重阳始上蔡的论证,应该说是对上蔡文化的挖掘作出的巨大贡献。

尚景熙先生身患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但只要县里有事需要他,他都义不容辞,积极参加。他先后参与县政府组织的旅游知识普查、天中文化研究会、《县志》、《古蔡风物》、《蔡国纪事本末》等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他还时常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写作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上蔡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他还主持编撰出版了《上蔡名胜古迹从考》一书,把上蔡的旅游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推介。

今年已经91岁的尚景熙先生,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桑榆未晚彩霞满天,写作计划满满当当。最近,他又考证出《岭南刘氏祖籍上蔡》,论文已经写好,并寄给相关报刊择日刊发。尚景熙先生的新书《蔡国史研究》即将付梓,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少川在百忙中欣然同意为该书作序。

采访结束,尚景熙先生将记者领到他的书屋里参观。狭窄的书屋里,除了装满书的书柜外,只能容纳一张板凳。尚景熙先生就是在这样逼仄的书屋中,一笔一划写出了他的一部部史书。

环顾不大的墙壁上,尚景熙老人的两幅国画赫然入目:一幅竹子,一幅荷花。这是先生最爱画的主题。竹与莲不正是虚心向上、骨节铮铮、出污泥而不染的中国文人高洁品行的写照吗?而两幅画上的题诗,记者看过之后更是久久不能忘怀。

reny150949.jpg 

尚景熙的画《荷》。

一幅是清新可人、令人沉醉的《荷》:

昨夜一度雨敲窗,

草湖立即换倩装。

新莲换日浑如醉,

幽禽尤慕萌发乡。

 reny150948.jpg

尚景熙的画《竹》。

一幅是旷达超脱、壮志凌云的《竹》:

他心逐世我心闲,

挥毫洒墨画竹竿。

一笔直上云霄汉,

绿叶飘在天外天。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