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升:日本遗孤后代的时代使命
摘要: 今年是战后70年,在那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逐渐减少。未来数十年,时代将焕然一新,再往后,时代将步入没有战争亲历者的社会。因此,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代人,是决定未来
今年是战后70年,在那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逐渐减少。未来数十年,时代将焕然一新,再往后,时代将步入没有战争亲历者的社会。因此,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代人,是决定未来日中关系走向的关键。
由于很多人没有亲历战争,获取的是现成信息,这些信息或许会在无意识中扭曲历史,或许包含对历史问题和对象国的成见。面对随着时代脚步一起淡薄的情感,以及变得模糊的真实,笔者觉得对下一代人做点什么非常重要。
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曾在中国幸存下来的日本遗孤。我作为日本遗孤的第三代,首先想到的是从个人的视角,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十分不愿意日中两国发生冲突的人们,以及在两国冲突与战争夹缝中活下来的人们的故事。
作为在日华人二代的父母为了适应日本社会,也为了我们这些第三代人生活更好,没日没夜地工作。幼年时,我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外祖母一起生活。外祖母的日语是1985年(当时外祖母42岁)加入日本籍后才学的,所以生硬得让我有些听不懂,而当时我又不懂汉语,因此每天都感到焦躁不安。
那时我在家吃的是东北菜,在外与日本的朋友们一起吃日本料理和点心,自己对“家里”和“家外”的感觉反差巨大,一直都很羡慕周围朋友的家庭。尤其是日语不好的父母想参加学校活动,我会非常反感,有一种会被周围朋友嘲笑的内心羞耻感。我当时总有一个疑问:为何我会与大家不同?
正是出于对这种生活的怀疑,12岁时,我决定去养育父母的哈尔滨留学。我想,或许通过接触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学会说普通话,能够缩小我与外祖母、父母间的距离。在那里,我待了三年时间。
之后的2010年,我又萌生去中国的想法,并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读本科。在北京,见到许多与我背景相似的人。但让我惊讶的是,虽然都拥有日中两国血统,汉语也很好,但几乎大部分人对过去都知之甚少。更为遗憾的是,他们也不去试图了解过去,心里似乎隔着一堵墙。这更激发了我去探究日本遗孤在中国的经历和对那段历史的感受,并记录下来。
中国与日本是邻国。虽是近邻,但两国相互间却似乎保持着最远距离。造成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是两国民众相互间有意无意地存在一种心理隔膜,我想,这才是两国之间最大的问题。
作为日本遗孤的第三代,我认为在采取让对方了解彼此意志的行动之后,如何向下一代传述我们的感受,是极为重要的。绝不应忘记过去发生的事,理解并铭记于心,这是对亲历者的尊重,而共同面对并采取行动,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没有听者,就没有说话人。反之,没有说话的人,和解将无从谈起。我的愿望是,未来的日中关系能超越听上去有些生分的“友好”,构建更加亲密的关系。▲(作者是日本在华遗孤第三代、著有纪实文学作品《问血》,本文由丰豆翻译)
责任编辑:df
(原标题:人民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