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无风险误区
摘要: 原标题:走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无风险误区近日有媒体报道,不少投资者通过银行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却因为投资方经营不利而难以兑付。虽然该事件最终还未查明,但类似的事件
原标题:走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无风险误区
近日有媒体报道,不少投资者通过银行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却因为投资方经营不利而难以兑付。虽然该事件最终还未查明,但类似的事件已经为投资者敲响警钟。
这一事件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资者通过银行购买了理财产品,自身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必然会刚性兑付,但这一直都是一个误区。7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让违约事件自然发生,培养投资者风险意识,从而强化市场纪律,消除市场扭曲。
那么问题来了,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是否能够闭眼购买?
先来对比一下银行理财产品和储蓄的区别。既然银行给出了高于储蓄利率的预期收益,那么投资者也必然要承担更高的预期风险,理财产品较储蓄更多的风险主要有几点。
一是银行自身的风险。根据最新的存款保险制度,当银行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时候,投资者在单一银行50万元以内的存款受到存款保险的保护,但是理财产品不在被保护之列。
二是理财产品都有全部亏光的风险,虽然在大多数时间里,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这种风险都非常低,但是理财产品合同上一定会说明这种风险,哪怕是货币市场基金。
这种风险曾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真的出现过。香港市场一款货币市场基金购买了大量的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当时雷曼兄弟属于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其债权一般认为是没有风险的,但随着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其债权价格迅速跌至零元附近,货币基金也难逃一劫,最终无法向投资者兑付。
三是投资者常听说的“飞单”,即少数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其的信任,向投资者推销非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投资者有的知道这不是银行的业务,有的不知道,最后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一旦难以兑付,投资者将得不到银行的补偿。
笔者认为,国家已经提出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投资者想获得高于储蓄的收益,就要承担高于储蓄的风险,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国债或者大额存单进行投资理财,如果是短期不用的钱,可以选择通知储蓄,如果钟情于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在购买前认真阅读其风险条款及发生风险后的处理办法,哪怕是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也并不能理解为必然刚性兑付。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人民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