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霍埠口霍姓源流考证
摘要:□晚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孔涛 文/图霍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虽不属于大姓,但在汝南县霍姓并不少。据了解,汝南县约有霍姓6000人,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三
□晚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孔涛 文/图
霍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虽不属于大姓,但在汝南县霍姓并不少。据了解,汝南县约有霍姓6000人,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三桥镇霍埠口村,有前霍屯、后霍屯、霍庄、霍集等村庄,这里生活着1800多个霍姓族人。二是王岗镇下湾村,有郑庄、朱庄、小庄、王庙等村庄,这里生活着2000多个霍姓族人。另外,在汝南县其他乡镇,也生活有不少霍姓族人。如:金铺镇王霍寨,三桥镇秫秆铺村小霍庄,常兴镇台子寺村大霍庄、小霍庄,常兴镇大王庄村小霍庄,东官庄镇赖楼村小霍庄,三里店乡刘柏庄村霍庄,三门闸乡霍庄、板店乡冯屯村霍庄,罗店镇别桥村小霍庄等。在这里,记者主要介绍霍埠口霍氏的历史。
汝南霍埠口霍氏族长霍殿忠展示续修的霍氏家谱。
在汝南县城南7.5公里蜿蜒曲折的溱头河南岸,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因村庄以霍姓人居多,而村北临溱头河处有一渡口,故称霍埠口。古时,这里是南北两岸人们渡河的必经之地。相传,明代村庄群众居住集中,店铺较多,逐渐形成集市,1949年后集市消失。据霍埠口村霍氏族人讲述,其始祖自明末落居此地,已传承18代400多年。
近年来,汝南霍埠口村霍氏族人不忘先祖,追根溯源,敦亲睦族,续修家谱,修建祠堂,举行祭祖庆典等,对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为让更多人了解霍氏历史,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近日,记者对汝南霍埠口霍氏族人进行了采访。
霍姓起源
根据《姓纂》和《霍氏家谱》等书记载,霍姓源于山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就是距现在3100多年,那个时候正是西周初期,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地,就是现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霍州市,称为霍国。
霍姓的得姓始祖霍叔处,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政。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后裔。霍国之地在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为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
霍氏人向外迁移
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氏人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海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的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霍氏族人,经澎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氏族氏。
明洪武三年至明永乐十年,明王朝先后进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随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时至今日,霍氏后代遍布全国,迁于海外的也不少。
霍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160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60位,人口约99.6万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霍姓居全省第71位。
汝南霍埠口霍姓溯源
明朝末年,汝南霍埠口霍氏始祖霍体军、霍体座自山西落居此地,已传承18代约400年。
据霍埠口村党支部书记霍金山说,霍埠口村是汝南霍氏始祖发源地,其他霍姓村庄是霍埠口的分支。另外,霍埠口还有一个分支在清代时迁居信阳市平桥区游河乡,过去他们每年都要来一些人到霍埠口寻根祭祖。
关于霍埠口霍氏始祖,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霍埠口村霍姓老人讲,霍氏始祖名叫霍体军、霍体座。话说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和天灾,中原人口锐减,地旷人稀。当时山西境内灾荒较多,大批山西人纷纷南迁。有两个名叫霍体军、霍体座的霍氏兄弟从北方一路讨饭,来到汝南溱头河岸边。由于体力不支,兄弟俩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河水清澈,便决定在此安身定居。
站在溱头河岸边,霍氏兄弟俩望着碧波荡漾的河水若有所思,要是在此行船摆渡,既能方便行人,自己又能有碗饭吃,应该是一条较好的生路。
这对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霍氏兄弟说干就干,二人用讨要积攒的一点废银子,购买毛竹做了一个小竹筏,从此在河边以摆渡为生。溱头河上的这个小渡口,人们便称为霍埠口。
冬去春来,篙起篙落,小竹筏穿梭于溱头河两岸,朴实、勤劳的霍氏兄弟也受到当地村民的尊重。后来,竹筏变成了渡船,岸边也有了姓霍的土地和房舍。年轻帅气的霍体座很快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就连已过结婚年龄的霍体军也有人上门提亲了,说的便是溱头河北岸有一独生女儿的丁家,霍体军从此入赘丁家,另立门户。
于是,溱头河两岸就有了霍姓和丁姓。自此,丁、霍两家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后来,两个家族约定:丁霍两家本是一家,长幼有序,辈分不乱,互不通婚,和睦永年。
如今,在霍埠口村流传有“霍埠口上踏一脚,不是姓丁就姓霍”。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霍姓和丁姓村民,历来丁霍不分,互不通婚。
1998年农历正月二十九,霍埠口霍氏族人为祭祀先祖,增强族人团结,教育启迪后人,发动族人捐资,在溱头河南岸修建了霍氏祠堂,树立了霍氏字辈碑,碑文对联是:霍氏家族根深叶茂,同姓同宗源远流长。碑文记述了霍氏家训,新续32个字辈。
2013年清明节,霍埠口霍氏族人举行了隆重的拜祖庆典,县、镇有关领导到会祝贺,来自巩义市芝田镇霍氏代表、信阳市平桥区游河乡霍氏代表以及霍埠口霍氏族人等1000多人参加了庆典。
霍埠口霍氏在民国以前,曾经修过家谱,霍姓族人都按照字辈起名。
据霍埠口村民霍殿忠老人讲,他们霍氏曾在清代修过《霍氏家谱》,因历代变迁、几经战乱和水灾等原因家谱遗失,仅追溯先人字辈排序为:“鹏、鸣、应、久、其、殿、振、冠”。“冠”后无续字辈,经霍其珍、霍伯光、霍端源、霍殿忠等发起人召集族人代表商议通过,又续32字排序为:“端、绍、道、元、兴、孔、孟、家、法、志、远、方、乾、尧、秉、齐、文、增、福、照、洪、光、腾、辉、永、连、庆、德、洁、传、世、昌”。
另据王岗镇下湾村支书霍胜利讲,下湾一带的霍姓目前排序字辈为:恒、纪、进、道、永、守、学。
汝南霍氏名人
汝南霍氏历代人才辈出,他们为国赤胆忠心,为官刚正不阿,为文博学多才,为汝南乃至中华民族增辉添彩。
霍恒德:曾用名何伟,汝南县三桥镇霍埠口人。1910年4月生,1934年毕业于华中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鄂豫皖区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师政治部主任,中共皖中区委、哈尔滨市委、牡丹江省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兼桂北区委书记,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广州市市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局委员,外交部部长助理,驻越南大使,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教育部部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3年3月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
霍瑞云:1936年生,三桥镇霍埠口人。郑州大学毕业,后任郑州大学教授。曾任民进河南省委常委,民进河南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教育学院物理系主任。
霍六丁:1902年生,板店乡小霍庄人。13岁考入省立汝南中学,18岁考入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结业后赴美国留学。回国后,任河南第一中学校长,1927年任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兼河南大学外语教授,后任定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国民党江西宁都和四川大邑地方行政督察专员,国民党四川宜宾行政督察专员。1948年辞职任重庆大学外语系教授。建国后,任河南大学外语系教授。1982年病逝。
霍丁:1910年生,板店乡小霍庄人。曾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研究室主任。副军级待遇,1984年逝世。
霍进文:1934年生,王岗镇霍湾人。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毕业。曾任武汉曙光集团公司总会计师,《电子财会报》副社长、主编。
霍震:1931年出生,河南汝南人。1945年抗大毕业后,进入新四军第5师,先后担任宣传员、绘图员等工作。建国后,从湖北军区调到北京,曾任国防科工委研究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4研究院政治部主任,空军工程学院外语系政委、党委书记等职。1985年离休。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