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松汝南历史文化的守望者
摘要:□晚报记者 王莹 文/图 刘炳松在练习书法。 刘炳松的书法收录到《国家名片》邮册中。在汝南,提起刘炳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炳松,1953年生,汝南县人。在大家眼里
□晚报记者 王莹 文/图
刘炳松在练习书法。
刘炳松的书法收录到《国家名片》邮册中。
在汝南,提起刘炳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炳松,1953年生,汝南县人。在大家眼里,书法、诗词歌赋,他样样精通。他性格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研究天中历史文化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主编了《汝南文史资料选编》1~3卷,60多万字;编著、出版了汝南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五大著姓望出汝南》、《明乘大师》;发表了论文《解读汝半朝》、《宋蒙灭金之战》、《教育部长何伟》等30余篇,被人们誉为天中历史文化的守望者。
对汝南历史文化情有独钟
走进刘炳松的书房,一摞摞整齐的文稿映入记者的眼帘。记者问:“刘老师,您这是在忙什么?”刘炳松告诉记者:“我正在写《淮西往事》,想把唐朝在汝南设置‘淮西节度使’那段历史整一整,出本集子。”记者问:“刘老师,听说您的书法写得很好,您又写字又写书,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呢?”刘炳松告诉记者: “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愿意干,时间终归还是有的。”
2002年,刘炳松由汝南县教育局长调任汝南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从此,他开始接触大量的文史资料。渐渐地,他被厚重的天中历史文化所吸引。在汝南县政协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他开始着手研究、整理、编写汝南文史资料。
为了能把自己掌握的材料收集成册,工作之余,刘炳松开始写作。“有朋友问我,天天哪儿来那么多时间,你不用睡觉吗?我告诉他们,你喝茶的时候我在写,你打牌的时候我在写,你睡觉的时候我在写,只要你想做,时间总会有的。”刘炳松说,为了挤时间,他把很多资料都堆到床头,夜里突然想起了什么,就急忙查阅。
“我一开始用手写,可是,写完之后改稿很麻烦,要一遍一遍翻看。为了节省时间,我就让别人教我打字,我现在除了会打字外还学会了电脑制图。你看,我所有作品都在电脑里存着呢。”怕记者不信,刘炳松打开电脑,很熟练地向记者展示他的劳动成果。果然,刘炳松的电脑里分门别类地收藏着很多资料。看得出来,刘炳松对会应用电脑很自豪。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他主编《汝南文史资料》1~3卷,他的著作姓氏文化研究专集《五大著姓望出汝南》,汝南历史文化研究文集《解读汝半朝》,诗词作品《西双版纳采风组诗》相继问世。
2007年,刘炳松退居二线,他把家里一间17平方米的房间腾出来作为工作室,继续他的文史研究和写作。其间他编著文稿20多篇,《汝南金氏在韩国》在《黄河文化》杂志上发表;《汝南周姓遍天下》在《老人春秋》杂志上发表;《解读汝半朝》、《1958年宿鸭湖大移民》、《教育部长何伟》等分别在《天中晚报》、《天中》杂志上连载。
2013年,刘炳松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利用2年多时间,把唐朝设置淮西节度使的62年间,汝南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相关人物整合在一起,编著成《淮西往事》一书,这是对天中历史文化研究的一大贡献。
陪同记者采访的汝南县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李勤玲对记者说:“在汝南,没有刘老师不知道的地方,没有刘老师不知道的故事,没有刘老师不知道的传说。凡有领导或客人来了解汝南历史文化的,县里总要请刘老师给人家说道。” 言谈之中,可以看出李勤玲对刘炳松很崇拜。
由于刘炳松对天中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他被驻马店市政协文史委聘为“文史研究员”,被驻马店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吸纳为常务理事。如今,他被汝南县炎黄文化研究会聘为主编,负责编辑《天中炎黄文化》杂志。
对书法艺术执着追求
记者问:“刘老师,听说您的书法很有名气,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练习书法的经历和体会?”刘炳松笑笑说:“名气说不上,我喜欢书法这门艺术。”刘炳松的书法深受观众喜爱,而关于他的书法之路则要从1角钱开始说起。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笔。一年秋天放假,我帮父母干农活,攒了1.36元,买了一支农民牌的钢笔。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可是没用几天丢了,我不敢告诉父母,就花1角钱买两支毛笔蘸墨写作业。这一写就写到高中毕业。”刘炳松告诉记者,“用毛笔写作业很慢,我很用心,我的作业本上经常被老师批 ‘甲上’。只是,那个时候,还不了解书法,就是单单喜欢写字。”
参加工作后,刘炳松依然没有丢掉用毛笔写字的习惯,而且渐渐喜欢上了书法。嫌宣纸和墨水贵,他就拿笔蘸着水在废报纸、果品盒上练习,家里的门窗、桌子、墙壁也被他有效利用……每天不练个两三个小时,不肯罢休。
虽然刘炳松练字刻苦,但他一直羞于在外人面前“出手”。1997年,刘炳松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书法展览,获得了很多大书法家的肯定。这对刘炳松来说,是最好的奖励。刘炳松练得更加勤奋了,他的书法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
“练习书法的过程带给我美的享受。”刘炳松说,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的书法水平达到很高的层次。
如今,他已是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终身书法家,中国东方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书画院院士,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获奖。
他的作品入编《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全国书画艺术家精品大观》等多部大型书画作品集,并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等权威机构授予“人民书画艺术家”、“少林国际知名艺术家”等称号。2014年,其作品入选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的“迎新春书画作品展播”。
退休后
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很多人眼里,退休了,就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了。你这样天天忙忙碌碌地工作,不觉得累吗?”记者问刘炳松。
“不累。人一生干自己想干的事,干自己能干的事,是快乐的,就不会感到累。”刘炳松说。
刘炳松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作为汝南的文化名人,刘炳松自然也接识了不少文化人。他们经常一起郊游,一起登山、赏美景,一起作诗写字,不亦乐乎。
他常用一首自己作的诗《中秋咏桂》勉励自己:“八月桂子开,风飘万里香。点点沁心脾,滴滴醉人肠。人当桂花品,吾志不能忘。莫悔春光逝,秋也绽芬芳。”
他常说:“年轻时工作忙,没时间研究点儿东西,年老了,知识面宽了,时间充裕了,可以静下心来做点学问,写点作品留给后人。”他非常喜欢刘禹锡的那句 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年轻,一点儿也不像60多岁的人。30岁的心态,40岁的身体,60岁的年龄。如今62岁的刘炳松在朋友眼里精神矍铄,好像有永远使不完的劲。
“一笑百媚生,四时火样红。月月展英姿,无处不春风。人生当如此,常有好心情。勤勉多思考,快乐享太平。” 这是刘炳松作的《月季颂》。他告诉记者:“人要勤劳,不能懒惰。退休了,有了大把时间,看看电视、喝喝茶,好不好?我觉得那太浪费时间。经常运动,常动脑动手,对身体有好处。”
“等出版了《淮西往事》,我准备把我的摄影、诗歌作品全部收录在一起,整理成册。”看得出来,刘炳松还没有闲下来的打算。
刘炳松用简单的方式、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老年人的欢乐和幸福。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