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王松岭:记忆里流淌出欢乐的歌
摘要:□晚报记者 王慧玲/文 王慧宏/图人生是一条河,有时大雨倾盆、河水暴满,有时艳阳高照、河床干涸。不同的生活态度,就有不一样的人生;不同的努力,就有不同的结果。家住确
□晚报记者 王慧玲/文 王慧宏/图
人生是一条河,有时大雨倾盆、河水暴满,有时艳阳高照、河床干涸。不同的生活态度,就有不一样的人生;不同的努力,就有不同的结果。家住确山县盘龙镇生产街的102岁老人,对往事记忆犹新……
王松岭和他的妻子。
不久前,记者在确山县盘龙镇生产街一处院落里,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坐在一个面庞红润、银须飘飘正在投入看报的老人身边,欣喜地享受着春天的阳光,这一幅温暖、祥和的画面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老爷爷,您今年高寿?”记者走上前问。
“我今年102岁了。”老人乐呵呵地报出了自己的年龄。
“老奶奶今年高寿?”记者又问。
“她今年86岁,比我小17岁。”老人回答。
“您是那一年出生的?请问您老贵姓?”
“我出生在1913年10月10日。我叫王松岭,松树的松,山岭的岭。”
“王爷爷,您老家是哪里呢?”
“河南唐河县。”
“您老家现在还有亲人吗?”
“没有了。父母早就不在了。家中姊妹5个,就剩我一个了。我30多岁来确山,在这儿已经生活70多年了。”
老人与记者一问一答,声如洪钟。
“那您的一生一定经历过不少事,还能记得不?”
“能,都记得很清楚。”
“那您就给我们讲讲,您记忆最深的高兴事和不高兴的事好吧?”
“没有不高兴的事,都高兴,啥事都高兴。”
“那您就给我们讲讲您的高兴事吧!”
下面是记者根据老人的讲述整理的他一生的故事。
1 快乐的“相公”
王松岭
王松岭1913年10月10日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的一个乡村,家中姊妹5人,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他家中生活虽不富裕,但父母开明,让他去县城上学。因为年龄小,在城里读书需要人照顾饮食起居,家中又没人能去照顾他,他就断断续续在城里读到小学毕业。
15岁那年,王松岭被父母送到县城一家百货店当相公(打杂的伙计)学做生意。那是一家很有规模的百货店,除了日杂用品外,还有各种布料,与天津、武汉、上海都有联系,每天来往信件不断。常言道:10年能读出来个秀才,10年学不来个生意人。为了学出师,王松岭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在那学习了13年,我对生意才通点路,不精,但也能独挡一面了。”王松岭老人谦虚地说。
15岁的王松岭在百货店里非常勤奋。百货店生意繁忙,用了4个相公,每晚忙到10时许才休息。而王松岭在每晚10时别人休息后,还坚持学习两个小时:学打算盘、学认字、学写字、学写信。每天,他将白天全国各地的来往信件一字不拉地抄写一遍。
这样坚持了5年,20岁的他不但学精了算盘,而且字也练漂亮了,对来往的生意伙伴情况也了解透了,便被提拔为账房先生。账房先生不是好当的,全国各地的来往账目非常复杂,交通又不方便,全靠信件来往对账,但他却将账理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深受老板赏识,不久,老板他提拔为副经理。说是副经理,其实,老板将全部的生意都委托给了他,老板倒图个清闲。往天津发货、往上海寄信,所有业务都交给了他。
这样忙并快乐的日子,在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中戛然而止,那年他28岁。时局动荡,生意没法做了,他便失业了。所有人都回了家。他又回到了唐河农村。
2 幸福婚姻
学做了十几年的生意,突然不能做了,王松岭心有不甘。不久,他搭乘当地一些生意人的车来到了驻马店。在驻马店,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贵人”——赴确山履职的老乡陈县长。
这位陈县长也是唐河人,并且老家离王松岭家只有10多里地。异地遇老乡,格外亲切。知道王松岭生活无着落后,陈县长便邀请王松岭到确山去。到确山后,陈县长将他安置到了国民党的情报所。情报所有40多人,分三个工作小组,每组10个人,专门收集八路军的情报。他在那里负责伙食。
管理伙食成全了王松岭的幸福婚姻。讲到这段婚姻,王松岭老人至今还很兴奋:“我是被她三个老姑娘(姑姑)同时相中的。”管理伙食,要经常出去购买面粉等生活用品,老伴袁同玉的小姑娘(姑姑),当时在县城开一磨坊卖面与他经常来往,小姑娘看中了他,便请来二姑娘、三姑娘一起偷偷“相”他。三个“老姑娘”都看中了,便做主将自己的侄女——当时18岁的袁同玉介绍给他。
“结婚前没有见过一回面,说是男方比我大10来岁,结婚后才知道,原来他比我大17岁,他当时瞒我了。”老伴嗔怪地说。王松岭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显然很得意:“那时我35岁了,跟她们说我是二十七八岁。”
“不过,他虽然瞒了我年龄,但他这个人脾气好,啥事也不搁身上。能吃苦,爱帮人,从来不讲究吃穿。过去,俺孩子多,早晨起不早,他每天4时许就起床,打碗鸡蛋茶,将煤火炉打开,将馍馏上,然后担着挑子去拾粪。我起来做点稀饭,喊孩子们起来吃。他是有啥吃啥,爱喝稀饭、吃馍,有菜没菜都中,现在也是这样,从不叫苦。跟俺一辈子没大吵大闹过,更没打过架。”说起老伴王松岭,袁同玉很满意。
3 参加“投诚起义”
袁同玉的娘家在确山县原古城乡的洪沟庙村,姊妹三人,一个哥哥,一个妹妹。王松岭与袁同玉结婚后,他们先回洪沟庙娘家住了一段。
他们结婚的第二年春天,王松岭出差到长沙买军米,时局发生了变化,各地国民党军队纷纷“投诚”,交通受阻,他被留在了长沙。王松岭在外地回不来,新婚的妻子袁同玉便代表丈夫王松岭跟随确山情报所的“投诚”人员搭车去了武昌,声援起义。
混乱的时局中,人满为患。袁同玉先后跑到确山的黄三坡、新安店搭车,都没挤上车,又跑到湖北的花园,才搭上车去了武汉。在武汉的10多天,袁同玉每天在江边等待谈判的结果,因为没法换衣服,浑身上下弄得脏兮兮的,头上长满了虱子,用梳子一梳直往下掉。当时丈夫王松岭不在身边,袁同玉既难受又害怕,便一个人搭车回到了确山。
事后,“投诚”人员谈判成功,确山县情报所人员都被统一安排到新疆,袁同玉一家也分到了到新疆的安置卡。王松岭两个月后才返回确山,准备随“投诚”人员一起赴新疆时,却遭到了妻子袁同玉父母的阻拦。于是,他们放弃了去新疆,双双回到了乡下袁同玉的娘家居住。
4 从贫农到“破烂地主”
结婚3年后,1952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王松岭和妻子商量着到确山县城租房做生意。他们先后开过杂货铺,做过布匹生意、卖过豆芽。后来他们攒了一点钱,买了几亩地,想着在地里种豆子。谁知,刚收了一季麦,豆子还没种上,就开始办农村合作社了。他们将自己的土地入了社。
王松岭在社里当会计,袁同玉在确山东郊三队当社员。王松岭解放前落户确山,随妻子袁同玉属于贫下中农成分,但当时为了给生产队一位队长的妻子摘去地主成分的帽子,有人举报王松岭在老家唐河曾经富裕过,便将“破烂地主”的帽子给他和袁同玉戴上顶了指标。
当时,妻子袁同玉想不通,找队长理论。按当时政策规定,离家三年的人,就不再随老家划分成分了,王松岭离家几十年,从没回过老家唐河,而且他的父母早已过世,袁同玉从没有见过公婆,怎么可以将这顶帽子戴在头上呢?而王松岭却很乐观,不去找任何人申辩,该干啥干啥。
虽然这顶帽子后来让妻子作为“地主婆”多开了不少会,王松岭也进了两回学习班“反省”,但他没有丝毫的埋怨和不乐意。随遇而安,好像是老人一生平安的法宝。
5 快乐的晚年生活
王松岭老人如今和儿子、孙子、重孙四代同堂的10多口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王松岭老人爱看报、写字、锻炼身体。家里人多年来给老人订了《大河报》、《天中晚报》。
每天,老人吃过早饭,总要推着女婿给他特制的小推车,围绕县城转几圈。然后回家,上他家屋顶上侍弄自己种的一小片菜地。然后,坐在屋顶,在温暖的阳光下,写写字,看看报,看到一些新鲜事、稀奇事等,还会喊老伴袁同玉坐在他身旁、给她讲,共同分享快乐。
老人说,写字不仅是自己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他没事时经常写字,但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有点发抖,便不再写字了,但读报是每天必不可少的。
记者的采访在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中结束。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