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遗”进校园 技艺永传承
摘要: 中新网界首4月15日电 题:安徽“非遗”进校园技艺永传承 作者成展鹏赵强 “有个老汉门口坐,看年纪不过七十七,这老汉门口正喝茶~。”还未走进
中新网界首
作者成展鹏赵强
“有个老汉门口坐,看年纪不过七十七,这老汉门口正喝茶~。”还未走进安徽阜阳科技工程学校的教室,就听见浑厚有力的界首渔鼓。这是“非遗”传承人苗清臣正在教孩子们说唱渔鼓戏。
苗清臣出生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界首书会”的所在地,苗清臣的曾重祖父苗本林是书会创始人。1943年,苗清臣出生时,这里集聚了很多曲艺表演的民间艺人,坠子、渔鼓、大鼓、琴书等都是这些艺人擅长的曲艺表演,苗清臣从小耳濡目染,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
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当时界首县曲艺队一个小组的成员之一,苗清臣经常活跃乡间地头、集市书会,自编自唱一些渔鼓曲目,丰富的舞台经验,让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受到群众喜爱,从此渐渐有了名气。
如今,古稀之年的苗清臣仍为界首渔鼓传承发展不停奔波,致力于宣传推广渔鼓艺术,培养新人,传承技艺。
17岁的程子伟刚学渔鼓不足半年。他说自己从小就酷爱说唱,虽有些腼腆,但唱起渔鼓一点也不怯场。跟着老师苗清臣在学校专门开设的教室里一遍一遍的练习唱腔和击打乐器。
他对记者说:“看着老师一把年纪还在卖力的教自己渔鼓,我决定一定要把界首渔鼓练好、唱好。”
为把界首渔鼓更好地传承弘扬,苗清臣从1986年至今,自编教材,自任教员,相继举办近30期界首渔鼓培训班,成立了界首渔鼓曲艺队,他的徒弟遍布河南、山东、阜阳、亳州等省市。
在渔鼓教室对面的另外两间教室里,一个教室有40多名学生埋头学做剪纸。另外一个教室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京胜在教学生们学习界首彩陶制作工艺。
据记者了解,
该校校长闫锋介绍,目前学校已经根据这一规定,开设了多门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任教,吸引了很多学生来学习。
闫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和生命精神的积淀,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接触这些有些的文化时,会被它们丰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及意义非凡的内在价值所震动,增强他们的探索和学习欲望,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曾表示,“非遗”保护的理想初衷即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及重建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崇高追求,决定了只有在青年人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建构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深刻和有效的绝佳办法。“非遗”进校园,因而既是现实的手段,也是长远的打算;既是非遗保护即文化传承的必须,也是教育改革即人才培养的必然。(完)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中国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