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金融 保险之窗 行业要闻

保监局提示消费者谨慎接受电话赠险 防电话诈骗

2015-04-03 14:41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wq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您好,我是某公司的保险经理,为了回馈新老客户,可以免费赠送您一份意外险……”不用花钱、没有复杂的办理手续,短信确认就可以获得一份意外

  “您好,我是某公司的保险经理,为了回馈新老客户,可以免费赠送您一份意外险……”不用花钱、没有复杂的办理手续,短信确认就可以获得一份意外保险,面对这样从天而降的“免费午餐”,到底是陷阱还是馅饼呢?近日,保监局发布公告,提示消费者谨慎接受电话赠险。

  电话赠险 二次营销敲门砖

  北京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数位接到过电话赠险的消费者,不过他们中大多数人表示并不会接收赠与,“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保险公司也不可能白白吃亏”,市民朱大爷告诉记者。

  对此,某寿险公司客户经理表示,保险公司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因为赠险本身就可以算一种营销。一方面能让消费者体验保险服务,宣传公司品牌,另一方面也能积累海量客户资源,让赠险成为二次销售的敲门砖。

  了解保险条款 牢记保单

  据了解,目前保险公司赠送的免费保险,多为短期意外险产品,赠送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致电后将保险卡寄到市民手中,按照卡片操作流程激活方能生效;另一种则是需要客户在接听电话后,发送短信确认才能得到保险产品。

  保监局也提示消费者在接受赠险时一定要认真了解保险产品的细则条款,尤其是保险保障期限和如何申请理赔以及理赔所需资料。投保后要牢记保单号码,便于理赔。

  同时,从今年4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赠送保险有关行为的通知》正式施行,其中也规定“人身保险公司赠送的人身保险产品仅限于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且保险期间不能超过1年。”消费者应该拒绝接受不符合规定的赠险产品。

  辨别真伪 防范电话诈骗

  保监局同时还提示消费者,在接到免费赠送保险电话时,要看清来电是否为保险公司统一呼出号码,如不能确定,可登录保险机构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同时一定不要提供个人银行卡号,谨防不法分子借赠送保险之名进行诈骗活动。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也表示,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赠险一般需要获得消费者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地址等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绝对不会询问客户的银行卡或密码等重要信息,因此如果消费者接到赠险人员要求提供跟银行卡相关的信息,那么就需要注意了,消费者很有可能是遭遇了电话诈骗。

  相关链接

  如果消费者已经购买了相应保险,或者受到不良销售人员的频繁电话骚扰,可在保险电话营销禁拨平台上登记。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大连、厦门等地已开通该平台,消费者还可拨打全国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12378进行投诉。

  北京地区消费者可以登录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官方网站(http://wwww.biabii.org.cn),点击电话营销禁拨号码登记平台,登记成功7个工作日后,消费者的电话将被列为禁播号码。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人民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