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凌霄汉 豪气贯长虹
——记革命烈士史克靖
摘要: 史兆凯抱着孙子向记者展示父亲的革命烈士证明。□晚报记者 余 斌/文 侯 飞/图“这就是当年沉枪的水塘。当年史克靖(敬)就是把没运走的‘麻杆子&rsquo
史兆凯抱着孙子向记者展示父亲的革命烈士证明。
□晚报记者 余 斌/文 侯 飞/图
“这就是当年沉枪的水塘。当年史克靖(敬)就是把没运走的‘麻杆子’沉到了他家屋后的水塘里。”3月27日,86岁的史克果指着身后的水塘对记者说(如右图)。
当日下午5时许,寻访烈士当年足迹的记者,在平舆县万金店镇黄庄村史寨村民组前的桥头上,见到了正和别人聊天的史克果。得知记者的来意,他热情地带记者来到史克靖家的旧址,并向记者讲述了6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沉入水塘的“麻杆子”
“史克靖那时任副区长。他急脾气,个子高,光头,高鼻梁,脸上有雀斑。他处事果断,非常聪明,平时很严肃,走起路来‘咚咚’响。”史克果回忆道 :“当时,史克靖就是把枪沉入了这个水塘,敌人在他家掘地三尺也没找到。不过,他母亲和媳妇为了保住那批枪遭了大罪。”
关于那批枪的事,史克靖的儿子史兆凯记忆犹新。他说:“那年我才4岁,父亲带人用牛车把枪拉到我家后,有个战士说这叫‘麻杆子’,并拿它和我比个子,这枪和我当时的身高差不多。当时,我很兴奋,抱着枪不肯放手,结果不小心摔倒了,被枪尖扎伤,头上现在还有个疤。”
1947年9月15日,国民党11师窜到汝南县城,伪军大队长冯学勤带着兵到史寨村清剿。冯学勤听人说,副区长史克靖曾带人用牛车拉了一车枪回来,就想找到枪向上级邀功。
那时,史克靖带领区分队的人员早已转移。临行时,他带走了一部分枪。但是,剩下的枪支怎样处置才能保证安全呢?思前想后,史克靖带人把枪沉到了史克果家屋后的池塘里。史克靖交代家人,如果敌人来了,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这批枪。
史兆凯说,冯学勤带人闯进他们家,翻箱倒柜到处搜,把他家的锅碗瓢盆都摔烂了,将宅院的地挖了三尺深也没找到枪支。后来,冯学勤就把他母亲胡秀荣捆绑起来,吊在梁上拷问。
“我母亲被打得昏死过去,敌人又接着鞭打我奶奶追问枪的下落。奶奶害怕敌人对我下手,紧紧把我护在怀里,她却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来,我奶奶背部的伤结痂脱落,竟有锅盖那么大一片。找不到枪,敌人把我母亲和正在吃奶的妹妹押到汝南县城,途中遇到了解放军主力团——黑马团。母亲和妹妹获救,被送回了史寨村。因为,我家被敌人毁了,我和家人四处流浪,乞讨了很长时间。但是,奶奶和母亲一点儿都不后悔。奶奶说:‘克靖说过,为国为民多做点好事,才是真正的人。这批枪无论如何不能落到敌人手里。”史兆凯说。
史克靖写的两幅对联
“‘种地劳筋骨,未必能饱腹;读书求通达,不是想做官’。‘高情凌霄汉 ,豪气贯长虹’。这是史克靖写的两幅对联。”昨日,平舆县烈士陵园园长范长青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他们对平舆县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了走访,史克靖写的这两幅对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长青告诉记者,史克靖,1915年出生于平舆县万金店镇史寨村。少年时期的史克靖,读书刻苦认真,聪明过人。1925年9月,一位胡先生在村里收了30名学生设馆教书。一天,胡先生正在给学生讲课。突然,外边来了几个耍猴的人,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学生们听到锣鼓声后一哄而散去看耍猴,唯有年方10岁的克靖一人,伏在桌上默写生字、词语。对史克靖这样的学习态度,胡先生叹服地说:“这才是真正用功的学生。”13岁那年,史克靖到郭楼黑庙罗香斋上私塾。一篇文章读过几遍,他便能倒背如流。在史克靖的父亲面前,罗先生夸赞说:“孺子可教也,后必成才。”
史克靖经常扶危济困。他有一个族弟叫史克真。史克真的母亲双眼失明,家中非常贫困。史克靖看到史克真衣不蔽体,缺鞋少袜,没钱买书和学习用品,就给他买本子,把自己的裤褂鞋袜赠送给他,给他辅导功课,后来还把他接到自己家居住。史克果说:“在史克靖的帮助下,史克真才完成学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史克果指着远处的一座房子对记者说:“那是克真原来住的地方。史克靖是个非常仗义的人,克真就是在克靖和克靖家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
1937年,史克靖考入汝南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他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思想进步。他经常对同学和家人说:“我觉得平平淡淡地活着,没啥意义,要多念书。有了知识,不能光想当官,要为国为民多做好事,才是真正的人!” 他读进步书籍,受新思想影响,组织了抗日救亡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爱戴。
1940年,由地下党员王振轩介绍,经中共汝南城东二区委书记张国和批准,史克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节,他写了两幅对联:“种地劳筋骨,未必能饱腹;读书求通达,不是想做官。”、“高情凌霄汉 ,豪气贯长虹。”
1941年,从汝南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史克靖在史寨小学教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白天在校教学生唱《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夜晚深入十里八乡的百姓家,宣传共产党的思想。
1945年,史克靖任史寨小学校长。当时,史寨小学就设在他家。他带领学生到平舆县城赶庙会,参加学生的游艺比赛。他怕路远小学生走不动,就要求保长派车送学生,对方不派车,他就与对方大闹了一场。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南下,史克靖被任命为平舆区副区长。他成立了区分队,建立了农民协会,带领农民闹翻身,打土豪,分田地,让汝南区、正阳区、新蔡区的恶霸豪绅闻风丧胆。
1948年1月10日早晨,国民党11师的残余部队和驻新蔡县李庄桥的平舆区分队遭遇。敌众我寡,平舆区分队队员英勇战斗,最后因子弹用完一些队员被俘。一伪保长认出史克靖是副区长,便对其严刑拷打,但史克靖坚贞不屈,从不低头。次日上午,敌人将史克靖和另外4人拉到李庄桥清真寺东南角枪杀。
当时,史克靖面对敌人的枪口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史克靖去世时仅32岁。
噩耗传来,史克靖的家人悲痛欲绝。几天后,史克靖的母亲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说:“ 克靖不在了,但他的精神不能丢。他曾经说过,不能光想当官,要为国为民多做好事,才是真正的人。你们要把这句话传给子子孙孙,作为我们的家风传承下去。”
“史拧劲”拒收2万元钱
史克靖的儿子史兆凯今年72岁,退休前是平舆县化肥厂厂长。
“史兆凯在化肥厂上班时,每天很早就去工厂。乡亲们问他咋去那么早,他说他要提前15分钟到办公室。下雨的时候,他要搬着自行车走一段路,每次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他会把这段时间提前留出来。”史克果说。
“遇到困难,我经常问自己,如果父亲还在,他会怎么做。所以,任何时候,我都要求自己,革命家庭的本色不能变。”史兆凯说。
从信阳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史兆凯先后在平舆县新华书店、平舆县棉麻公司、平舆县化肥厂工作。他留给同事的印象都是认真能干、认死理。熟悉他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史拧劲”。
史兆凯的妻子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上世纪80年代末,新蔡县一家化肥厂的合成塔内件坏了,全厂停产。内件要送到合肥厂家维修,厂方称,运费需要3万元,是否能修好要等运到以后再说。
该化肥厂的负责人听说史兆凯善于处理这类故障,就带人到平舆县请他来修理。
由于工作太忙,史兆凯一直抽不出身。等对方第5次来请他的时候,史兆凯终于挤出时间,带着徒弟到了这家化肥厂。一进厂,他发现,对方已经准备好酒菜在等他。史兆凯说:“我是来干活儿的,不是来吃饭的。有面条就给我来一碗,吃后赶紧干活儿。”吃完面条的史兆凯把该化肥厂的人晾在酒桌上,自己带着徒弟进去维修。机器修好后,该化肥厂的领导非常感动,拿出2万元钱表示感谢。
在那个年代,2万元钱很诱惑人,化肥厂的领导劝史兆凯接下这笔钱,因为这是他的劳动所得。史兆凯婉拒了。
史兆凯告诉记者:“经过这件事,我要让他们想起我史兆凯,就会记起我的人品。我的人品比这2万元钱重要!”
从临时工到化肥厂厂长,史兆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
史兆凯的儿女们也都传承了家风,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在各自的领域里打拼。
史兆凯说:“清清白白做人,努力奋斗,是革命家庭的本色。什么时候,我都会记住,是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好的生活,什么时候我都会记住父亲的那句话:为国为民多做好事,才是真正的人。”
记者在史寨村看到,该村修了水泥路,随处可见两层高的小楼。史克果老人说,当年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现在很多都盖起了小楼,有的还买了电动车和汽车。采访结束时,一名男子热情地走上前指挥记者倒车,并爽朗地说:“村里很多人都买了汽车。你这手儿,太生!”
责任编辑:wc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