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常回家看看
摘要: 陈运廷在查阅资料。 □晚报记者 刘 鹏 户向阳 张丽丽 文/图 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身体硬朗。今年81岁的陈运廷老人走起路来依然稳健有力。3月19日,在市交通路中
陈运廷在查阅资料。
□晚报记者 刘 鹏 户向阳 张丽丽 文/图
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身体硬朗。今年81岁的陈运廷老人走起路来依然稳健有力。
“这老头,身体硬朗着呢!”老人的老伴笑着对记者说。
“嗯,身体还不错。”陈运廷说,他退休后一直帮儿女照看孩子,每天骑车接送孩子上学,没事在家时看看书。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中等身材、略显瘦小的老人,是当年抗洪救灾的典型人物。《人民日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先后报道过他的事迹。1976年出版的《抗洪抢险报告文学集》、1994年出版的《驻马店地区“75.8”战洪纪实》等书均记录了他的先进事迹。
在百度搜索的81条结果中,也有一条与陈运廷老人有关的内容。一篇名为《“75·
40年前,驿城区板桥镇(时为泌阳县板桥公社)大路陈村的老百姓对“陈运廷”这个名字非常熟悉。当时任泌阳县马谷田镇(时称公社)党委副书记的陈运廷,在“75·
记者在陈运廷家中,听老人回忆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让老百姓重树生活信心
“我老家是板桥镇大路陈村的,发洪水时只有我一人在外工作,妻儿老小都在老家居住。”陈运廷说,当时他担任泌阳县马谷田镇党委副书记,洪水过后,上级给他批了几天假,让他回去安置家人。
陈运廷踏入家乡的土地,面前的景象让他受到极大的震撼。原本有11个自然村的大路陈村已经不存在了,不仅房屋全部冲毁了,就连耕地也被淤沙埋没了,满地都是洪水冲刷过的痕迹。以往平坦的大路找不到了,整个村庄除了留下4棵树外,剩下的只是一片大沙滩和沙滩上的积水。
回想起40年前的景象,老人仍然有些悲伤,眼里蓄满了泪水。他告诉记者,由于他是干部,村民看到他回家,立即围了上来,向他打听上面的政策。村干部见到他像见到救星一样,找他商谈村民以后的出路。
“由于村民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我只好隐瞒了回家的真实目的,先把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陈运廷说,当他了解到很多村民投亲靠友,准备往外地搬迁的情况后,暗暗下决心,要留下来与村民一起共渡难关,决不能让大路陈村从地图上消失。
回村的当天晚上,陈运廷便和大路陈村党支部书记陈陶然、副书记王金谦一起,召集村民学习党中央慰问电,分析战胜灾害的有利条件,鼓励大家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时的口号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陈运廷说。
“运廷从马谷田调回来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立即传遍了大路陈村。原本打算前往外地投亲靠友的村民有了主心骨,都决心留下来重建家园。
沙滩上 留下一行行脚印
说干就干,到大路陈村上任的当天,陈运廷便召集村干部开会,让他们汇报各村的受灾情况,统计失踪人数。随后,他又召开了村民大会,把上级的精神传达给大家,并商议重建家园的办法。
“召开完所有的会议后,我带领村干部四处查看,并制订了3个解决方案。”陈运廷说,首先把没有被沙完全覆盖的土地分给村民,让村民在上面种菜,解决吃的问题;其次号召村民返回原住地,寻找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或者向亲戚朋友借;最后他们带领村民划分3个村民安置点,搭建临时住房。
布置好一切后,陈运廷并没有闲下来。他又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把板桥水库库底的可耕地,划给大路陈村一部分,确保村民能够吃上饭。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重建家园中,村干部都各自领取了任务,陈景思负责水库库区耕地的生产,陈陶然负责水库库区外可耕地的生产,王金谦负责村民搭建房屋。
“我们当时是两手抓,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建房。”陈运廷说,为了迅速恢复生产,一场移沙垫淤造田、为冬播突击整地的硬仗在大路陈村打响了。结合大路陈村实际,他又提出“翻层压沙加造林,三年改变大路陈”的口号。他带领村民,始终奋斗在第一线,两个月没有穿过鞋子,滚烫的沙滩上留下了他的一行行脚印。
就这样,陈运廷在大路陈村坚守了3年多,使大路陈村迅速从灾难中走了出来。到了1978年,大路陈村的土地基本上复耕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很多村民都搬回了原址,住上了新建的砖瓦房。大路陈村还建了一个砖窑,除了供应本村使用建房用砖,还供附近村落建房用砖。
人离开了 心却没有离开
1979年6月,陈运廷辞去了大路陈村第一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回到板桥镇政府负责移民安置工作。
“人虽然离开了,心却留在大路陈村,关注着村里的发展变化。”陈运廷说。
尽管当时板桥水库正在重新修建,工作十分繁忙,但陈运廷仍时常与陈陶然、王金谦等人联系。因为他在任时的整个规划还没有全部完成,如修路、建桥、绿化等,每次陈陶然遇见问题时,总爱找他商量,他则乐此不疲。
经过几年努力,大路陈村的土地虽然复耕了,但是土地肥力没有完全恢复。陈陶然找他商量对策后,陈运廷一夜没有合眼,查找多种资料寻找对策。最后,两人商议种“绿肥”(俗称盛麻)种子,以此使土地肥沃。“当时我们决定种盛麻,主要是因为它耐贫瘠,是养地肥地的好作物。”陈运廷说。
两人商议好对策后,陈运廷便开始寻找盛麻种子,最终联系上山东的一家种子公司。然而,由于盛麻长大后比较高,村民必须先收割,把它砸碎后才能撒到地里。这样一来,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再加上当时天气比较热,很多村民都受不了。
知道村民的难题后,陈运廷又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让村民直接用拖拉机碾压盛麻,来回碾压两遍后再犁,这样不仅方便了村民,解决了人力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如此种了几年盛麻后,大路陈村的土地产量逐年提高。
“虽然我离开大路陈村了,但是始终在看着它,需要时我仍然会挺身而出。”陈运廷告诉记者,1995年他从板桥镇退休后,家人便搬到镇上与他一起居住。他仍时常回老家看看,知道谁家开沙场了,谁家搞运输了,谁家办板材场了。看到老家变得越来越好,陈运廷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当初付出的努力值了。
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
2004年,陈运廷与老伴移居驻马店市区。记者走进陈运廷家,看到屋内收拾得整整齐齐,墙壁上除了挂有老两口的照片外,还有两张孩子的照片,陈运廷说那是他们的孙子和孙女。
陈运廷和老伴刘效青共育有6个子女,除了最小的儿子在南方上班外,其余5个孩子都在驻马店工作。说起自己的几个子女,陈运廷满脸自豪。他告诉记者,他的6个孩子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如今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我的孙辈中有的已经参加工作了,有的正在读研究生,最小的孙女才3岁。”陈运廷说,如今老两口没有什么事,主要的任务是接送孙子上下学。
说起儿女的事情,老伴刘效青开口了:“孩子们都很孝顺,每年都带我们去外地玩,我们去过北京、江西、广州、海南等地。”75岁的刘效青一边说,一边笑。她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回来看望他们。
在与记者交谈时,81岁高龄的陈运廷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谈起过往,陈运廷虽然偶有悲悯之情,却始终保持着祥和安宁的心态。或许正是这种心态,才让这位貌不惊人的老人,在40年前担负起重建家园的重任,帮助村民重树生活的信心。
陈运廷告诉记者, 他经常让孩子们带着他回家看看。家乡的每一次发展变化,他都心中有数。看着如今生机勃勃的大路陈村,他备感欣慰。
“我相信,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老人说。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