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产品误导销售有所抬头 “存款变保单”陷阱再现
摘要:原标题:银保产品误导销售有所抬头 “存款变保单”陷阱再现临近岁末,冲击新年业绩“开门红”又成为了各家保险公司的重头戏。营销员对银行保险的销售力
临近岁末,冲击新年业绩“开门红”又成为了各家保险公司的重头戏。营销员对银行保险的销售力度加大,而保险营销中的销售误导问题也有所抬头。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存款变保单”。
1月9日中午,每月都要将工资存一年定期的白领赵小姐刚领到年终奖,她按照惯例来到公司附近的中国银行广州黄石东路支行存钱。这次,大堂经理告诉她,可以存另外一种年利率更高的定期产品。
“我问是否理财产品,对方说不是,也是定期产品,和定期存款一样,而且比定期存款利息高,保本无风险,一年后就可以领取本金和利息。”赵小姐告诉记者。
“那时候没有多想,既然和定期存款一样,收益还高点,那就买吧。”蒙在鼓里的郭小姐,就在一位刘姓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两张单据上签了字。单据上的其他内容,均由工作人员代替郭小姐填写,而单据上的内容,她也并未仔细查看。
郭小姐提供的单据显示,这款工作人员称为和存款一样的定期产品其实是保险。而赵小姐原本要定存的1万元也变成了“太平稳赢一生A款年金保险”。记者查询发现,该产品为太平人寿保险推出的一款年金保险,购买最低门槛为10000元,交费方式为趸交,也就是一次性交齐。
“工作人员没有告知我这是保险,也没有对保险内容做任何提示和告知,只告诉我回家后会有电话回访。”过了一天,保险公司打电话回访时,赵小姐才意识到自己购买的是保险产品。
赵小姐十分无奈,“我从没想过要买保险,只知道去银行就是办存款,还可以买理财产品。上当受骗,我自己也有责任,太相信银行工作人员了,没有认真查看单据,不过银行工作人员也存在销售误导行为”。
“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在向消费者介绍理财产品时,需充分告知产品属性,如果消费者在不知情前提下购买,则银行及保险公司存在误导消费者行为。”业内人士分析。
某国有大行广东省分行个人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银行都有设立理财产品售后投诉机制,对这类问题银行会与保险公司进一步沟通协商之后给出妥善处理办法。“我们行目前要求所有理财销售行为必须在客户洽谈室进行,而客户洽谈室正在加装摄像头,录像用于后期回访和投诉取证,以后银行员工是不是合规销售,管理者都会有监督的渠道。”
上述案例中的赵小姐在家人的提醒下,已在第二天后将该保单退保。
在此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银保产品后,有两次退保机会,一次是15天的“犹豫期”,即保险合同签订15日内,如果后悔,可以要求退保,本金可以取回。另一次是客服人员的回访,在购买保险后,客服人员会致电询问是否反悔,此时可以提出退保。如果在犹豫期满后退保,那么消费者将会承担一部分损失。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人民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