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公共文化服务新政对百姓作出哪些承诺
摘要:中国推出文化民生“施工图”--细看公共文化服务新政对百姓作出哪些承诺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专电(记者 周玮)基本文化权益“兜底”“老
中国推出文化民生“施工图”--细看公共文化服务新政对百姓作出哪些承诺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专电(记者 周玮)基本文化权益“兜底”“老少边穷”成精准扶贫对象、鼓励降低商演和电影票价、为群众提供对路子服务、让数字文化资源为智能社区“点睛”……1月14日,中办、国办公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性的制度设计,这份意见就像一张扎实的文化民生“施工图”:任务明确,标准具体,进度明晰。按“图”索骥,我们来看看公共文化服务新政对老百姓作出了哪些承诺。
百姓基本文化权益新政“兜底”
对百姓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观看演出、参加文体活动和免费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等基本文化权益,政府明确了保障底线。
作为意见附件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以表格的形式,一目了然:“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两年)比例不少于1/3”“县级以上设立公共体育场”“为每个县配备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服务的流动文化车”……
标准是政府划定的保障底线,重点是“兜”住百姓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梳理出标准的三个特点:一是“提低”,充分体现对现有公共文化基础薄弱、设施简陋、资源匮乏、投入不足地区的有效提升。二是动态平衡,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取各级政府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中准线”,力求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之间持续保持动态平衡。三是“不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应略高于国家标准,向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富有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
“老少边穷”成精准扶贫对象 保障农民工留守家庭
显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命题的提出,就是因为目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并不均等。但改善文化民生、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和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质量,又不能搞“一刀切”。
由是,意见提出,要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资源缺口,实行精准扶贫,并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对象。
“关注这部分群体的文化需求,不仅仅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兼政府研究所副所长杨永恒表示。
免费+优惠:鼓励降低商演和电影票价
“免费”是意见中引人注目的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免费之外,还要“优惠”。标准特别规定“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之外的文化服务项目,意见鼓励以“优惠”价格提供,比如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性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
巫志南认为,“免费+优惠”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空间,也会培育和带动文化消费市场。
政府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买单”
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在标准中就提出要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农村乡镇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
“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公共投入不足的问题,缓解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提高效能。”杨永恒如是解读。
目前,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和指导性目录,已正式上报中央。
为群众提供对路子服务 将“选择权”交给群众
曾经,一些地方提供的书籍不对群众路子、播放的电影不合观众口味,内容选择上群众既唱不了主角、也当不了裁判,“服务效能”更无从谈起。
基于此,此次意见提出,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巫志南认为,这是将“选择权”交给群众十分重要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广泛征询人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菜单”涵盖范围,在“菜”的来源上真正体现群众的主导性和主体性。
工、青、妇、科等拥有大量公共文化资源的领域,也被纳入视野,意见提出,“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让数字文化资源为智能社区“点睛”
目前,互联网渗透融合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全过程已是不争事实。如巫志南所说,主动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服务效能是明智之举,也是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路径: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建设、数字农家书屋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鼓励各地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加强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乡镇文化站编制至少1人
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在基层,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枢纽”。但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专干不专、没编制待遇低,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被抽调搞乡镇中心工作,文化站被迫常年关门,以至于出现“空气站、牌子站、无人站”的怪现象。
显然,“人”的问题是个突出问题。意见和标准明确,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至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
“效能”成考评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一些地方缺乏文化自觉,“重经济、轻文化”,单纯追求GDP增长,对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意见的这条规定,就是要扭转党政干部的文化政绩观:以效能为导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责任人奖惩的重要依据。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期待各地结合各自实际,也扎扎实实地制定出详尽的施工细则,把这份普惠文化民生的改革新政以工程进度台账的形式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