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苍生济何惜项上头
——记革命烈士赖鹏
摘要: □晚报记者 张丽丽/文 侯 飞/图 12月15日上午,赖留英吃过早饭,便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书名为《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是一本武汉新四军老战士的回忆录,里面
□晚报记者 张丽丽/文 侯 飞/图
“这是一本武汉新四军老战士的回忆录,里面有关于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赖留英告诉记者,这本书她已经珍藏3年多了。尽管识字不多,但她还是经常拿出来看看。
赖留英今年75岁,汝南县梁祝镇(过去叫马乡)人,现跟随儿子一家在驻马店市区居住。她平时的任务就是洗衣做饭、接送孙子上学,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然而,在赖留英的内心,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个身份——革命烈士赖鹏的女儿。
近日,记者为了全面展现烈士赖鹏的革命事迹,采访了他的女儿、堂弟和其他一些亲属。
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父亲1913年出生在汝南县马乡赖庄村,7岁开始上学。听村里的老人讲父亲的成绩很好。”赖留英说,她父亲先后在赖庄村西高龙寺小学、马乡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简称“二公”)求学。
赖鹏青少年时期,正值中国连年军阀混战,劳苦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赖鹏很迷惘,常想:“老百姓的出路在哪里?”
那时,他在“二公”读书
1929年4月的一天夜里,经张豫斋、贾子郁介绍,赖鹏在张的住处宣誓入党。当时,他刚16岁。
入党后,赖鹏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在30余户的赖庄村,他发展了张长发等积极分子入党,先后建立了3个党支部,成为马乡早期播撒革命火种的年轻人。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马乡一带土地比较集中,很多贫苦农民以给地主当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针对这种情况,党组织决定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团体,向地主阶级展开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
1929年冬,远近闻名的“鞭杆会”秘密地在马乡成立了,赖鹏是其中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
“鞭杆会”成立前后,胡亮(即赵光福,又名赵国祥)、赖鹏、吴清云等人积极向雇工进行阶级教育,向大伙宣传只有抱成一团,才能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很快,“鞭杆会”就吸收会员上百人。
1930年农历二月初七,马乡古会,“鞭杆会”会员向地主提出要求,给每人发一顶草帽、一条毛巾、一条腰带、200文看戏钱。如不同意,大伙就不干活。此时春耕大忙在即,地主束手无策,只好答应他们的要求。接着,赖鹏等人又引导会员要求增加工钱,使雇工工钱增加一倍。
智斗国民党骑兵第一师
在赖鹏等人的领导下,“鞭杆会”的势力越发壮大起来,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得到了提高。
1932年秋,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盘踞在汝南城内的国民党骑兵第一师奉命南调,其前锋一个旅住在马乡。时任中共马乡区委书记的赖鹏接到上级党组织的紧急通知:想办法拖住国民党骑兵第一师,不让他们开往鄂豫皖前线。
然而,当时马乡还没有人民武装力量,要想拖住敌人,只有从政治上和敌人内部矛盾上做文章。
赖鹏经过调查了解到,国民党骑兵第一师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对南调打仗不积极。“如果我党‘暴露’一下自己,是否就能给国民党骑兵第一师制造不愿南调的借口呢?”赖鹏想。
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赖鹏带领大家连夜印出了大量宣传单,分发到十几个支部,让他们趁夜深人静时,把传单全部张贴出去。
一夜之间,以马乡为中心,凡有骑兵一师驻兵的地方,都贴有传单。就连骑兵一师旅部驻地——马乡福音堂院内也出现了“赶走骑兵第一师,百姓好过安生日”的传单。
第二天,骑兵一师的官兵们一见到传单,惶惑不安。当官的慌了手脚,连忙向上级汇报,得到了“就地痛剿”的命令。就这样,赖鹏等人成功牵制了骑兵一师,支援了鄂豫皖反“围剿”斗争。
被誉为“神枪手”
1934年,在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赖鹏在马乡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做掩护,与胡亮等人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根据新的斗争形势,赖鹏以“抗日保家”的名义,在学生中开展课余军事训练,为发展革命力量做准备。他自己也练得一手好枪法。
“我堂哥本是一介书生,却在那时候练成了远近闻名的‘神枪手’。”赖鹏的堂弟赖永正告诉记者。
1940年春,在国民党发动的大规模反共高潮中,中共汝南地委组织大批干部撤退。时任马乡中心区委书记的赖鹏率领本区6人,离开马乡到淮南,参加淮南革命斗争。
1943年春,中共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队成立,赖鹏先后任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
不久,淮南支队改编为游击兵团第三团,赖鹏任团长。三团在淮北敌后广阔区域内,南北转战、东西驰骋,袭击确山日寇,消灭地方敌伪顽匪。他所在的三团在扩大地方武装,开辟和巩固汝(南)正(阳)确(山)、汝(南)蔡(上蔡)遂(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6年6月,赖鹏随部进入陕西。在陕西洛川战斗中,他一边指挥部队,一边用机枪占领有利地形封锁山口,打得敌人不敢抬头,被誉为“神枪手”。后来,赖鹏所在的部队又改编为河南挺进兵团第三团,转战于确山、桐柏、湖北随县、信阳尖山等地。
牺牲时才34岁
“听村里的老人讲,我父亲不仅治军有方,作战机智勇敢,而且为人朴实豪爽、热情诚恳。”赖留英告诉记者,她珍藏的那本《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里,有一篇新四军战士邓德春写的回忆录,最后一个章节描述的就是她父亲赖鹏视战友为亲人的故事。
记者在这本书的第330页看到,邓德春以《怀念赖团长》为题,讲述了赖鹏教他认字写字、为他煎药、把马让给他骑的故事。
邓德春回忆说,在部队里,不论战士、通讯员、警卫员、炊事员,在赖鹏面前都无拘无束。作为赖鹏的警卫员,邓德春也感受到了他的关爱。
邓德春在文中说,他是个孤儿,12岁参军时一字不识,赖团长每天教他认字写字。有次部队突围时,邓德春正患伤寒,赖团长二话没说,便把马让给他骑,自己却忍着胃疼步行前进。
1947年7月,豫东沈丘一带,连日阴雨。
此时,赖鹏和几名随员正住在村内。与他们同住一个村的还有我党政军干部和伤病员二三十人,有战斗力的仅有19人。面对数百名来势凶猛的匪徒,赖鹏指挥战斗人员英勇还击,打伤了一些敌人,掩护部分同志冲出重围。
然而,敌我双方兵力过于悬殊,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赖鹏等人不幸负伤被俘。
“我父亲牺牲时家里人都不知道。和他一起走的同村人回来报信时母亲还不相信,直到烈士证发下来才确认他真的离开了我们。”赖留英告诉记者。
后人过得平淡而幸福
据赖留英介绍,父亲去世时她才8岁,哥哥读小学。从那时候起,她兄妹两人便和母亲、奶奶相依为命。“从记事起,我只见过父亲一面。”说起几十年前的往事,赖留英忍不住哭了起来。
她告诉记者,父亲牺牲后没人知道他埋在哪里,还是她堂叔的女婿付华翻看汝南县志时,发现她父亲在周口市沈丘县牺牲。1989年,付华陪伴赖留英的母亲到沈丘民政局打听消息,才知道赖鹏牺牲后葬在沈丘烈士陵园。
据赖留英介绍,她母亲生前只给父亲扫过两次墓。母亲患病在床不能动弹时,特地交待赖留英,让她常去给她父亲扫墓。后来,赖留英在丈夫张庭运的陪伴下,多次到沈丘烈士陵园祭奠父亲。
“父亲是为国家牺牲的,我们做子女的都为他感到自豪。”赖留英说,如今她哥哥已经去世,哥哥的几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她的儿女也都结婚生子。虽然日子过得不太富裕,但是大家都感到很幸福。
采访结束时,赖留英说她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因为身体越来越不好,她希望在自己还能走动时,到沈丘祭奠一下父亲。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