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羊氏源流考
摘要:据《中华姓氏源流》等相关史料记载,羊氏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为198位。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持的全国人口调查,于2006年1月10日在北京新华网公布的当
据《中华姓氏源流》等相关史料记载,羊氏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为198位。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持的全国人口调查,于2006年1月10日在北京新华网公布的当今中国新百家姓排序显示,羊氏在全国500多个姓氏中排名居202位。
从古今百家姓排名的情况看,羊氏在中华姓氏中虽不属大姓,但却是著姓,其一,历史久远,出自周朝姬姓大族;其二,分布范围较广;其三,出了很多历史名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春秋时期邾国谋臣羊罗;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羊祜(音hù);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羊欣;北魏平南将军羊祉(音zhǐ);梁豫州刺史羊鸦仁;明代著名谏官羊可立等等,他们都是羊氏家族中彪炳史册的人物。具体到汝南羊氏,应该说是羊氏家族中的名门望族,也是汝南地方的名门望族。据《汝宁府志》、《汝阳县志》等地方史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羊杰;万历年间的羊可立;清代的羊奇、羊璘等,都是国之栋梁,地方之名士。汝南羊氏居汝已600多年,历经近30多代,人口达到近万人。现在的汝南羊氏,分居在三里店乡、老君庙镇、韩庄乡、汝宁镇、留盆镇等12个乡镇,工作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不同的行业,是一个很有影响氏族。
汝南羊氏素以“铁面冰心明御史,轻裘缓带晋将军”而自豪。晋将军指的是羊祜,明御史指的是羊可立。汝南《羊氏族谱•序》称:“汝南羊氏,肇自典午都督荆州(诸)军事羊叔子”。
意思是说汝南羊氏是羊祜的后裔。因此,研究汝南羊氏的历史,我们还得从羊祜的祖先说起。
一、起源于黄帝,姬姓之嫡孙
《羊氏魁公六修宗谱》卷首《本姓源流》称:“余羊氏系出姬姓,开自黄帝。”可知羊姓的远根在于桥山之巅,羊氏的远源在乎姬水之畔。这就说明羊氏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朔到黄帝。相传黄帝的父亲公孙氏,是远古时期少典部落的首领。母亲是有虫乔氏部落的女子。公孙氏娶有虫乔氏,怀孕24个月生黄帝于寿丘。后因黄帝部落主要居住、生活在姬水流域,所以其子孙便以姬为姓。
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的部族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记称: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相传他即帝位之后,率领部属建宫室、造舟车、创文字、辨天文、置历法、正音律,其妻嫘祖也教民养蚕、制衣裳等,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尊为华夏文明的拓荒者。
历史上黄帝部族的发祥地之一,乃在山东泰山南麓的龟山一带。据考,黄帝之号“轩辕”即“天鼋”的音转。顾名思义,“天鼋”当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古人认为,“龟甚神灵,降于上天,陷于深渊”,“知人生,知人死”,“是天下之宝也”。考古发现表明,上古崇龟风俗乃源起于东方,且多集中在泰山南侧、汶泗流域,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甚至更早。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座墓葬曾出土龟甲,这说明当时在泰山之南有一支崇龟部落存在。而黄帝之“黄”,在金文中正为人垂龟甲之象:“黄帝”也就是龟族之为帝者之意。所以大汶口文化中的崇龟部落被认为即是“天鼋氏”,而附近的龟山也被推定为黄帝部族的一个地理标志。
龟山处于泰山以南、汶水流域的平阳大地之上(今山东新泰市西南),山形酷似巨龟,《诗经•鲁颂》中的“奄有龟蒙”之“龟”,即指此山。山北土地丰沃,古时称之为“龟阴田”。这方轩辕部族发祥肇始的圣地,日后又成为其苗裔羊姓繁衍勃兴的沃土。
黄帝传子25人,分衍出姬、酉等12姓。其姬姓一系传人有玄嚣、虫乔极、帝喾、后稷。此即羊谱《本姓源流》所言:羊氏“开自黄帝,帝四传而生稷”。这位稷,便是《史记•周本纪》中所称的周朝始祖。
后稷原名弃,因培植了稷,而被世人尊称为后稷。他是帝喾的元子,其母姜源,为炎帝后裔有邰氏之女。稷幼年时喜欢试植豆麻,长大后擅长农业,人们纷纷向他学习。帝尧便任命他为农师,管理农业生产。据说他“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妍营树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稷先后辅佐尧、舜二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有大功于天下”,以功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稷的后裔周人在《生民》一诗中称颂他:“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后稷被后世尊为农神,以纪念他在农业种植上的巨大贡献。
由于后稷的辛苦经营,其部族逐渐成为著名的农业氏族。稷之后人公刘率部族由邰地迁居于邠地(今陕西旬邑西南),开垦荒地,营造宫室,部族得到进一步壮大。到了第十七代古公亶父,又举族迁居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在这里规划田地,营屋造邑,设置官吏,奠定了国家的雏形。因姬姓部族居于周原,故从此称为周人,所立之国称周国,古公亶父亦被尊为周太王。八百年周朝王业,即由此奠基。
周人的历史自太王之后,又推进百年,到了太王之孙周文王,族势更加壮大。文王名姬昌,商纣王时受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姬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天下诸侯望风归附。所谓“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面逐渐形成。
当时商纣王荒淫残忍,民怨载道,诸侯纷纷叛离。周武王觉得时机成熟,乃联合西、南方国,起兵伐纣。大军渡过盟津(今河南孟津西南),与诸侯相会;继之陈师于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作《牧誓》,号召决战。纣王发兵抵抗。两军战于牧野,商军竞相倒戈,全军溃散。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都城自焚,商朝灭亡。各路诸侯拥戴武王姬发为天子,国号为周。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武王伐纣之时,曾发生一件奇异之事:征伐大军刚刚渡河完毕,只见一团大火从天而降,坠至武王宝帐之顶时,化作一只乌鸦,颜色火红,发出“魄魄”叫声,飞鸣而去。当时都以为这是上天昭示武王伐纣必胜之征兆。即“赤乌流庆”。
武王灭商之后,为了控制被其征服的广阔区域,大力推行“封邦建国,屏藩王室”的分封制度。武王、成王及其继位诸君,先后分封70余国。其中周成王之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羊氏谱《本姓源流》称:“稷十六传而生武王发,发生叔虞,虞封于唐,是为唐侯”。这唐国,便是晋国的前身。
叔虞字子于,是周武王的庶子,成王的同母弟。传说其母邑姜与武王欢会时,梦到天神宣谕武王:“我将赐汝一个贵子,他名字叫虞,将来要把唐国分封给他,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就让他在那里繁育自己的子孙。”后来邑姜果然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出生,手掌中的纹理就宛如一个“虞”字,于是便取名虞。由于他是周武王第三个儿子,又称作叔虞。
又传说叔虞少时,曾与哥哥周成王一同在花园嬉戏。成王一时高兴,便把一片桐叶剪成珪(一种封侯用的礼器)的形状交给叔虞,说:“就用这个来分封你。”跟随一旁的史官立即把此事记录下来,接着请求择日以封叔虞。成王说:“我只不过与叔虞开个玩笑,你怎么能当真呢?”史官回答:“天子无戏言,所说的言词都应记录下来,既然已许封叔虞,就应该举行典礼,送他就国。”成王听了,允准了史官的请求,于是便命太仆(宫廷中掌管占卜的官员)选择吉日举行盛典,封叔虞为唐侯。唐本为地名,《扩地志》记述:故唐城在山西省翼城县西二十里唐城村。是尧帝的裔孙刘累的封地。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平定了唐人叛乱之后,便把他的弟弟叔虞封在唐这个地方,是为唐侯。所以唐这个地方也被后人称之为“尧墟”。
姬叔虞受封于唐,开创了唐国的巍巍大业。羊谱记述,“唐侯虞传位于燮,燮因南有晋水,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诸侯国—晋国。1993年夏,在山东新泰市羊流镇之羊氏墓群中出土了隋代《羊烈墓志》,志石在铭词中追述其先世时写道:“苍帝降精,赤乌流庆;珪桐胙土,掌文膺命。”其原因就在于此。晋国历时约600多年,经历有37任国君。
二、晋国之后裔,受姓于羊舌
晋侯燮立国之后,传至第十七任晋侯为晋武公。武公名“称”有一庶子伯侨,伯侨的孙子叫突,被晋侯封至“羊舌”这个地方做大夫,世称羊舌大夫,其子孙便以羊舌为氏。羊舌突便是羊舌世家的受姓始祖。
第一代羊舌大夫突出任晋献公的军尉,曾追随太子申征伐东山皋落氏;其子名羊舌职(也作羊殖),为第二代羊舌大夫,历仕晋景公与晋悼公,曾任中军尉之职,二人都是晋国的知名人物。
羊舌职生有四子,长子羊舌赤,字伯华,食采于铜(今山西沁县南五十里古城村),故又称铜伯华;次子羊舌肸,字叔向,封邑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二十里古县村),故又称杨肸;三子叔鱼(又作鲋),食邑于乐(今地不详),世称乐叔鲋;四子名叔虎。《左传昭公五年》称:“羊舌四族,皆强家也。”其中的羊舌叔向,是广受世人尊仰的一代贤臣。
羊舌叔向少习《春秋》,以才学知名于晋国。晋悼公召其为太子彪的老师。后太子嗣位(晋平公),任叔向为太傅,位至上大夫,地位仅次于晋六卿,由于六卿在朝中的权势日重,羊舌一族的势力由此渐盛。后晋国内乱,六卿中的栾、范相残。羊舌叔虎作为栾氏的党羽于公元前552年被杀。公元前551年栾逞奔齐。羊舌叔向、羊舌赤兄弟都被牵连入狱,只有羊舌叔鲋因党于范氏而免祸。幸有大臣祁奚冒死相救,叔向兄弟才得获释出狱。
羊舌叔向复出后再任太傅,又开始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晋平公十二年(前546),他以副使的身份,随同执政的赵武参加了在宋国举行的晋楚十四国弭兵大会,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羊舌叔向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当时列国诸侯的变化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平公十九年(前539年),齐相国晏婴出使晋国,同叔向论及齐国公室衰落的情形时,叔向深有同感:“确实是这样啊。我们晋国公室,也已到了季世(末世),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者,步兵的行列没有官长。百姓困疫,而宫室更加奢侈;饿殍相望,而宠姬的财富却多得车载斗量。百姓听到国君的诏令,避之不迭,犹如遇到仇敌。栾、卻、晋、原、狐、续、庆、伯这八家公族。已经沦为低贱吏役。政事在于私家,百姓无所依靠。而国君犹不悔悟,只知道以享乐来消去忧患。公室卑微如此,还能再撑几天?”当晏婴询问他准备如何处置此局时,叔向长叹道:“晋国的公室快完结了……”这便是史书中所说的“叔向论季世”。
羊舌叔向虽无法挽救没落公族的灭亡趋势,但他忠于晋室,刚正不阿,力保公平,以至鞠躬尽瘁,赢得时人的无比敬仰。孔子在评论叔向时,对他极力称赞,云:“叔向,古之遗直也。”羊舌氏后人更是盛誉其先祖:“叔向为时名卿,立心公直,持身正大,动必由则,言必中理,自是圣贤一类人物。”(四川三台《羊氏族谱》)
羊舌四兄弟之中,晋平公初年叔虎因党附栾氏被诛,余下的羊舌伯侨、羊舌叔向、羊舌叔鱼鼎盛于平公一朝。尔后伯华、叔鱼相继失势,到了晋顷公时期,惟有叔向一门独存。叔向生子伯石,因袭封于杨邑,又称杨食我。
三、改羊舌为羊氏,避乱世至泰山
羊舌公族至晋顷公时日益衰落,而属异姓的六卿却渐次壮大。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六卿讨灭公族祁氏。因羊舌家族也是晋侯皇室宗亲,所以,杨食(羊氏)我也被认定为祁氏的同党而遭捕杀。羊舌一族遂告灭亡。执握晋政的魏献子把羊舌氏的采邑分为铜(今山西沁县南五十里古城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金殿村)、杨(今洪洞县东南十八里)三县,分封给六卿的庶子庶孙及所属之大夫。
羊舌公族被灭后,其族众为避政治迫害,四处流散,其中一支单姓为羊氏。《通志•氏族略三》记云:“羊氏,即羊舌氏之后,春秋末单为羊氏。”又《姓解》卷二云:“羊氏,《左传》羊舌职大夫之后,子孙有单姓者。”宋蒋通撰浙江缙云《皿川羊氏宗谱序》中亦有文追述这段姓氏源起:“羊氏独能推别世系,谱羊舌氏突为鼻祖。按《春秋》、《左传》载,羊乃以封邑为氏。唐叔之后,晋之公族为大夫,其宗十一,族惟羊舌氏存焉。今平阳、铜,乃其故里也。后单其姓。”山西是羊姓的发源这之所,至今在山西太原,还有羊氏家族的祖庙—晋祠。晋祠座落在太原市南瓮山脚下的晋水之源,这里就是西周叔虞的始封故地。祠为北魏时为纪念叔虞而创建,因濒临晋水,故名晋祠。在洪洞县东南范村,有古羊舌邑故址。
羊氏于春秋之末由于遭受晋六卿残害,族人被迫四处流徙,当时其主要支系聚居于何地,史书未有明确记载。到了战国末期,已有羊族人物凸现史册,如羊子仕秦为博士,著书百章,为当时儒学名家。秦末天下乱起,羊姓族人为避动荡,其中一支远徙于泰山,历经悠悠百年,发展成举朝瞩目的天下甲族。
泰山古称岱宗,为“五岳”之首,自古便被视为华夏圣山。秦始皇东封泰山,更提高了此山的政治地位,使其名益播于禹域。汉代于山南立郡,名为泰山郡。泰岱山幽谷深,凡天下动荡之时,这里每成为民众携家避祸的桃花仙源。战国之末,魏国信陵君之后人卑子便逃入泰山,得全身家。数十年后,晋公族羊舌的苗裔又扶老襁幼,向着岩岩东岳云谷艰难进发。《通志•氏族略》中对此记述:“羊舌氏之后……秦乱,徙居泰山。”《羊祉墓志》中亦追述云:“迈种绵基,爰降东莱(指山东);维汉维晋,口隶伊台。”《史记》中也有“汉初有齐人羊胜的记载”。说明羊氏就是在秦汉之际移居泰山。
泰山之南百里,有一方城邑名曰“平阳”。春秋时鲁国曾于此设平阳邑,汉代设置东平阳县,隶属于泰山郡,习惯上称之为“泰山平阳”。平阳县之北五十里,有一块连绵丘岭,世称为秃邱。世代相传,这秃邱一带便是羊姓徙居泰山的始居之地。后来遂因羊姓世居于此地,得羊氏之流风,故得名“羊流”即今山东新泰市羊流镇所在地。
羊氏在泰山之居地,行政区划上曾数有变更:羊氏初居平阳,至东汉初期,由于战乱,举国户口减少,光武帝遂将天下郡县不足百户者并之。平阳遂被省入梁父。故当时一些羊氏族人也被记为“泰山梁父人。”到了东汉中叶,由于旧平阳县境内羊、鲍等士族大家相继崛起,汉廷又复置平阳县。故史书复将羊续等人称为“泰山平阳人。”西晋初年,晋武帝为酬答羊祜,合并平阳、梁父、牟、南城、南武阳五县为南城郡(治南城,今山东费县),封羊祜为南城侯。因羊祜推让历年,未就此爵,南城郡亦置而旋废,但此专为羊氏而一度设置的南城郡,却成为羊氏一族的盖世荣光,常常与泰山郡望并提以自矜。晋唐史籍上,多称羊氏为“泰山南城人,”即是由于这个原因。羊祜还于晋泰始年间,上表改平阳县为新泰县。新泰之名系取泰山与新甫山之首字而成,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另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羊氏族人还分别被封为钜平子、钜平侯(钜平故县在泰安市南大汶口与宁阳县北境),世袭数代之久,故有的史书亦称羊氏为“泰山钜平人”。羊氏乡贯虽各史所载略有不同,但其世居之地。一直在今新泰境内,历千年而未易。“泰山”遂成为羊氏的第一郡望。《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以及《太平寰宇记》所列泰山郡诸姓,羊氏皆昭然在目。
定居泰山的羊氏家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英杰辈出,至东汉时期,已是“七世两千石卿、校”的衣冠巨族。特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羊氏家族更是一枝独秀、誉满天下的名门望族。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史志为羊氏历史名人立传的有50多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羊浸、羊儒、羊衜、羊祜。
羊浸 汉安帝时任司隶校尉。
羊儒 羊浸之子,汉桓帝时为太常卿。
羊续(142-189年),字兴祖,羊儒之子,羊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在大将军窦武府内办事。窦氏败后,因受牵连,被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及党锢被解除以后,复任职于太尉府。四迁至庐江太守。后扬州黄巾军攻舒(今安徽省舒城县,时为庐江郡治所),焚烧城廊。羊续发动县内二十岁以上的男子,皆持兵器勒阵,妇女小孩都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奋力抵抗,结果大破黄中军,郡界内得以平安。后庐江郡安风县有贼寇戴风等作乱,羊续又率众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擒其头目,余党众皆免为平民。并发给他们农具,让其耕田种地。
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江夏兵赵慈反叛,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浸六县。朝廷任命羊续为南阳太守,剿灭赵慈。羊续进入南阳境内,首先了解情况,熟悉地形,在吃透情况以后,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赵慈,斩赵慈与叛军五千余人,属县余贼都向羊续投降了。叛贼平定,百姓欢服。
羊续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据《后汉书•羊续传》记载,当时,南阳的权贵豪绅多好讲排场,比阔气,羊续对此深恶痛绝。他常穿戴朴素,车马简单。为了能让羊续吃得好一点,府丞曾给羊续送些鱼。羊续本不愿意接收,但念及同撩,又不好当面拒绝,于是他便把鱼悬挂在庭堂之上,以示警告。后府丞又从后门送去,羊续则指示前庭所悬之鱼,以杜绝他们的行为。于是,历史上便有“羊续悬鱼”的典故,用来比喻为官清廉。宋代诗人徐积有诗称赞道:“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羊续的妻子和儿子羊秘前来南阳郡府看望羊续,羊续却闭门不让入内,住许日,妻子和儿子将要返回,看看羊续的资藏,仅有些常穿的布衣、短裤和日常食用的盐、粮而已。羊续告诉其子羊秘说:吾自有奉禄这些,哪有什么东西给你和你娘呢?于是就打发羊秘和他娘回山东老家去了。
中平六年(180年)汉灵帝想提拔羊续任太尉。太尉是掌管国家军队的大臣,位列三公。按当时的规矩,拜三公者,要向东园(官署名)送礼钱万千。朝廷派“左驺”(骑士,这里指使者)前往征取,只见羊续在一顶单席上,手中举着自己的破袍子,说:“臣之所资,唯斯而已。”被派来的使者回去向朝汇报了羊续的情况,以此故不登公位。“帝不悦”,被任命为太常,没及赴任,病而卒,时年48岁。据相关史料记载,羊续与曹操权臣司马氏家族关系密切。进入晋朝,羊氏家族与司马氏家族关系甚密,与此有很大关系。
羊衜(daò), 三国魏上党(位于今山西和顺、榆社等县以南,沁河以东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这之说,故名。)太守。有子发、承、祜,女儿羊徽瑜。
羊祜(221-278),字淑子,西晋大臣,羊衜之子。有异母兄羊发,同母兄羊承和姐姐羊徽瑜,羊承早丧,羊徽瑜嫁于司马师为妻,后封为景献皇后。
羊祜早年丧父,青年时博学多才,以能文著称,身材魁梧,眉目清秀。曹魏末年,被文帝召见并封为大将军,另被拜为中部侍郎,后曾任关中侯、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中领军悉统宿卫等职,参与司马昭机密。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因羊祜辅佐有功,被授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晋武帝与他策划灭吴,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职,坐镇襄阳。在襄阳十年,他广泛开设乡村学校,治理地方秩序,并开屯田,储军粮,为灭吴作了充分准备。他针对当时“军无百日之粮”的窘况,号召士兵屯田开荒八百余亩,几年之内积存了供十年用的军粮,既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又充实了军用物资。他开设学馆,重视教化,关心民众,“甚得江汉民众之心。”他常身着便服,带少数随从,了解下情,与士兵共甘苦,深得士兵爱戴。羊祜对东吴官吏实行安抚政策,对来降吴人予以奖励,并来去自便。有一次,部下抓了两个牧童作为俘虏献了上来,羊祜了解到情况以后,派专人把两个牧童送到吴地父母处,牧童全家感激涕零,到处称颂羊祜恩德。在两军交战中,吴将邓香侵犯夏口,被活捉。羊祜开导一番后就把他放了回去,不久,邓香率部来降。吴将陈尚、韩景较顽固,屡犯边境,羊祜令部下追斩之,然后又厚礼殡葬,陈、韩子弟来迎丧,羊祜以礼相待。为此,羊祜德声大振,吴国官兵为之悦服,就连与羊祜在边境对峙的吴国将帅陆抗也说:“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后来与陆抗互通使节,各保分界,于是边界进一步得到安宁。
到了咸宁二年(276年),伐吴条件已具备,而且吴将陆抗已病逝。羊祜上疏说:“吴主荒淫无道,又非常残暴,已失去民心,趁此攻打吴国,吴纵有长江作天险也无济于事,灭吴统一就在眼前了。”但因秦、凉二州的少数民族叛乱,把此事耽搁了。评定叛乱再上疏伐吴时,因朝中多数权巨的反对,又不能实现。羊祜长叹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其后,晋武因羊祜功大,以泰山郡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羊祜为南城侯。南城郡郡治南城(今山东费县),这便是一些人误认羊祜为费县人的原因。南城侯设置相,与郡公等同,官高爵显,但羊祜固辞不受。史称:“祜每被登进,常守冲退,至心素著,故特见申于公列之外。是以名德远播,朝野县瞻,缙绅佥议,当居台铺。”因晋武帝“方有兼并之志,使祜以东南之任,”也就答应了羊祜的请求。二年后羊祜病倒,回到洛阳,仍向晋武帝面陈灭吴之计,武帝怕他劳累,让他坐车上殿,并免去朝见之礼,羊祜重申了伐吴谋划,他说:“今主上有禅让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越也!”晋武帝听了很是高兴,并令羊祜带病领兵出征,羊祜奏称:“取吴不必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公元278年,羊祜患病加重,他推荐很有军事才干的杜预接替自己,不久过世。武帝听到这一噩耗,“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消息传到荆州一带,“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资治通鉴•晋纪》)
祜临终前,对子女所嘱二件事:一嘱咐亲人不得将它的官印入柩;二不得修陵寝,只求和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羊祜死后,堂弟羊琇按其意愿要葬于故里祖墓之侧。晋武帝念其功高,且赐给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追赠侍中、太傅。因此,羊祜归葬新泰故里的遗愿没有实现。
羊祜死后二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武帝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诗中,对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进行了热情赞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毛泽东在晚年也曾多次调阅《晋书•羊祜传》,并在书封写下题记,对羊祜也有过高度的评价(《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165页),显示了这位中国一代伟人对羊祜的关注。
羊祜一生虽身居高位,但立身清俭,他的不朽业绩和高尚品格永远受到世人传颂。羊祜在镇守襄阳期间,常登岗山,因此,他死后,人们在这里建庙立碑,以示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泪,因此,人们把羊祜的碑称之为“堕泪碑”或“羊碑”。“ 羊碑”一词至今仍为“官吏有德政者”的美称。羊祜著有《老子传》,已散佚。
《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位至公而无子”。帝以祜兄子暨为嗣,暨以父没,不得为人后。帝又令暨弟伊为祜后,又不奉诏。帝怒,并收免之。太康二年(281年),以伊弟篇为钜平侯,奉祜嗣。羊篇历官清慎,位至散骑常侍。
四、转辗至淮安,落籍在汝南
汝南是羊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据汝南《羊氏族谱》记载,“汝南羊氏,肇自典午都督荆州诸军事”。他们自称是西晋名将羊祜之后:“羊叔子(羊祜)当时岘山堕泪,实得民心乎。今日缓带轻裘,犹脍炙夫人口中。历六朝,亦越三唐至五代迄宋元,千三百有余岁,而子孙绳绳递推。遽嬗其所以隶,籍山阳者,大抵西晋之世,中原半为胡虏,元帝迁建康地接淮安,山阳淮属也。叔子以晋之世,臣扈从罔后,于是子孙家焉,此山阳籍贯所由来。大明初,洪武迁民,始分支于汝。”汝的羊氏这段族谱,记载了四个问题:其一,汝南羊氏是西晋名将羊祜的后代;其二,西晋时,羊祜定居淮安山阳之地;其三,汝南羊氏是明洪武年间迁居汝南的。“汝郡西南柳塘村,羊氏之故庄也。”今属汝南县三里店乡。其四,汝南羊氏的源流轨迹应为:山东泰山—河南南阳—江苏淮安—河南汝南。
据汝南《羊氏族谱》载,汝南羊氏始迁祖名羊喜,“明洪武初自江南山阳县迁汝,子孙家焉,是为汝南羊氏之始祖,卒葬郡西南刘屯西官路东偏有处士羊公墓碑。”羊喜有子羊友,羊友有子羊文庆,文庆有子羊杰。羊杰便是汝南羊氏兴盛的开始。
据《羊氏族谱》、等史料记载,汝南羊氏崛起,是在明代中期。“始祖忠厚传家,诗书启后。越三世,遂发祥于我祖文林郎南溪公。”文林郎南溪公即指羊杰。汝南羊氏望族自羊杰始,延续数代,人才辈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羊杰,是羊氏徙居汝南的单使第四代人。据《汝宁府志》,《汝阳县志》,《羊氏族谱》记载:羊杰字士英,晋叔子裔也。领嘉靖甲午科乡荐,和厚易直,诚实渊深,日习古文子史,独得要义,不屑章名。累上春官不第,授山西榆次社令。调陕西府谷,恤寡赈乏,兴学课士,边鄙顿晓礼义。有上舍某,骄纵不法,包侵宫事,杰怒而杖之,士庶咸服,祠祀焉。寻迁鹿州(今富县),以疾致仕归家居。囊无金帛,清淡自甘,市宅田园应受之祖父者,悉让诸家人。隐居城南柳塘村,率诸子讲《性理》、《大学衍义》不辍,尤潜心《参同契》、《内照经》诸书。晚号南溪先生。因其子羊可立位显,被荫封为“文林郎。”卒年七十八岁,祀乡贤。羊杰有五个儿子,依次为可立,太常卿;可久,知县;可由,中书;可爱,教谕;可仕,儒生。
羊可立,字子豫,号崧原,明汝阳城南15里角羊村人。羊可立自幼奇颖多才,有志好学,崇尚节操。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初授官山西安邑(今山西运城)县令。莅任深入乡村,察访土地不实、严重拖欠赋税的成因,报请朝廷重新普查和丈量土地。逐户核实赋税数额,刻牌树石,公布于众,防止奸猾之人弄虚作弊。不到半年差赋得均,偷漏税赋的现象得以制止。一年之余,就将该地以往所欠赋税全部交纳无遗。周围州县也都效仿羊可立的做法,拖欠财税旧弊得除。朝廷嘉奖他治理有方,所以擢升他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在任,他伙同御史李植,江东弹劾大明首辅张居正。羊可立弹劾张居正的主要事实是:以私人恩怨构陷辽王朱宪火节,致使朱宪火节被取销藩号,废为庶人。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风雨张居正》讲述,当时揭发事实的还有:张居正抄没辽王府的金银财宝都据为己有;张居正把辽王府改为本人在荆州城内的办公场所等等。万历皇帝闻奏后十分恼火,遂派刑部侍郎邱授籍没其家,夺其封号,家亲均被夺官发配。为此,万历皇帝称赞羊可立“摘发大奸,功著京堂,”并御书“尽忠言事”字轴,赐他,复书名“御屏,”嘉其鲠直。万历十二年(1584年),羊可立按察两淮盐政,制定《盐法条例》,使盐政事务有章可循,擢尚宝司卿,寻升太常寺卿。后又弹劾申相等。因其弹劾无所畏忌,为权贵的所恨,于是便有人“乘间谋中之”。迁大理寺评事。后有同乡吏部尚书赵贤及吴中行等人告戒他要“求远自全”。遂出为天雄(今河北大名)府推官,再移瑞阳(今属浙江)县尉、山东佥事。任间多次向朝廷乞请辞官归里,不允。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诏起为辽阳经略。圣谕下达时,羊可立正卧床不起,未及上任便去世。汝南人崇尚其忠鲠德行,祀入乡贤祠。著有《濯缨亭传》、《台中三疏》、《筠州清卷》、《晚香堂清卷》、《瑞阳日记》、《羊氏家谱》等。有子一中、二实、三桂、其中一中为万历乙未科举人,早逝未嗣。
羊璘,字长玉,羊可立弟三子三桂之子。《汝阳县志》载,璘少为县学生,工读古文、词及书法。屡试不第,磊落潇洒,有晋人风致。常与弟羊琦游宦四方。父三桂年垂耄耋,璘依依膝下,不敢远游,蔬水承欢,温情备至。年七十余岁终。所著有《苣叟清集》六卷,县志若干卷。
羊琦,字群玉,可立孙,羊璘之弟。《汝阳县志》载,羊琦少嗜学,试辄高等。值城陷后,困苦流离,衣食往往匮乏,执一卷詀哗不休,时人多非笑之,琦不以介意。顺治戊子(1648年)乡试与已丑(1649年)科连捷,中进士。初仕归德府教授。以《瞿唐制义法》教士,士多掇巍科焉。擢国学助教。今上(当时的皇上)临雍,赐银牌彩缎。入围取土,所拔皆一时名宿。擢吏部主事,出为井陉佥事,兼管三关兵马。每岁余饷若干,琦却不受。以年老致仕,父老攀辕远送,皆为泣下。归里数年,七十三岁卒。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