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改革先驱”樊粹庭是天中人
摘要: 樊粹庭故居。 □晚报记者 李玉荣/文 闫宏伟/图 人物档案:樊粹庭,开发区关王庙乡潘庄人,出生于1905年,1965年逝世。 自幼喜爱戏曲,14岁考入河南大学的前身&mdash
樊粹庭故居。
□晚报记者 李玉荣/文 闫宏伟/图
人物档案:樊粹庭,开发区关王庙乡潘庄人,出生于1905年,1965年逝世。 自幼喜爱戏曲,14岁考入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并于1929年获得文科硕士学位。樊粹庭用毕生的精力把豫剧从高台带进了剧场,从乡村打进了城市,最终又把豫剧推向了全国,使其和京剧一样成为全国大剧种之一,取得了豫剧200多年发展史上最大的飞跃。在他从戏的30多年里,先后创作、改编出《凌云志》、《义烈风》、《女贞花》、《王佐断臂》、《劈山救母》等64部豫剧名著,成功塑造了刘芳、红珠女、王佐、三圣母、杨满堂等一大批艺术形象,被专家、学者誉为“豫剧改革先驱”、“现代豫剧之父”。
在驻马店,樊粹庭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在河南豫剧界,提起樊粹庭几乎无人不晓。他被专家学者誉为“豫剧改革先驱”、“现代豫剧之父”。这个响当当的人物是驻马店市开发区关王庙乡潘庄人。
日前,记者在关王庙乡采访时,潘庄西头“豫剧改革先驱樊粹庭故里”的石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沿着这个线索,记者采访了这位“豫剧改革先驱”的生前身后事。
自幼喜爱戏曲
“东屋、西屋、北屋,整个布局一点儿没动。”昨天,在樊粹庭侄子樊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潘庄樊粹庭的故居——一个标准的四合院。由于长期无人居住,房屋有些破旧,但是原貌还在。村里的老人对樊粹庭的故事耳熟能详。
村里80岁的樊凯告诉记者,1905年,樊粹庭出生于关王庙乡潘庄潘北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父亲樊允襄曾是中学的国语教师。樊粹庭自幼喜爱戏曲。遇到村里唱大戏,哪怕是冰天雪地、烈日酷暑,他必看无疑。他还常常跑到几里外的关王庙看戏,回到家里就给同龄人讲解戏文,甚至自编自导。为此,他多次受到祖父的呵斥。
“很多时候,他在外看完戏回到家偷偷穿上母亲或者奶奶的裙子在院里学人家唱。”樊凯说。由于樊粹庭自幼就受到了严格而良好的教育,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位能看出门道的戏迷。
1919年,樊粹庭考入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课余,樊粹庭依然对戏曲情有独钟。他和开封一些组织“同乐会”的京剧票友交上了朋友,而且学会了《空城计》、《献西川》等几出戏,在同学中很受欢迎。
虽然这时的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已经变成了中州大学,但并没有引起樊粹庭的兴趣。他的心全在戏曲上,他想退学到北京学习京戏。父亲知道樊粹庭的想法后,以死相逼。可是他痴情于戏曲的心并没有泯灭,反而更加炽热。他甚至出钱请戏班的人教自己唱戏。
1928年樊粹庭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而当时的戏曲电影、体育由教育厅管。从这时起,樊粹庭在河南各地负责巡回放电影,在放电影时,系统地考察了河南的戏剧。
当时的河南豫剧,没有固定的舞台,都是流动的草台班子,艺人的生活贫困,且有吸毒等不良习气,道具也非常简单。樊粹庭把这一切牢牢记在心里。
在很多地方,人们都会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人,坐在普通的市民席上看戏。他那身打扮,特别显眼。而且很多唱戏的和观众还注意到,此人看戏看得很仔细,有时还在本子上记些什么,但从未见他鼓过掌、叫过好儿。他就是樊粹庭。
脱离家庭做起了戏班“老板”
1934年,樊粹庭从教育界筹款1万元,在“开封相国寺”、“永乐舞台”旧址上建立起豫声剧院,招募起了演员。他把以陈素真为首的“永乐班”和赵义庭为首的“三盛班”纳入了豫声剧院,而且制定了前台制度和后台制度,给旧戏班注入了新鲜血液。
“听父亲讲,樊粹庭是家里的老大,爷爷为了不让他学习戏曲,曾登报与他断绝父子关系。”樊明说,樊粹庭对戏曲的入迷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正当豫声剧院风靡全省之时,1936年,河南教育厅取消了社会教育推广部,把樊粹庭调到三科当一个适用科员,加上诸多原因,樊粹庭忍痛把戏院卖了。他想摆脱教育界,想大胆地钻到旧社会所谓的下等人中间。
樊粹庭于
樊粹庭离家出走之后,南下汉口、杭州、上海,北上济南,对楚剧、京剧、越剧等地方戏进行认真考察和研究,用小本子记录下自己对戏剧的感悟。
几经辗转,樊粹庭在河南商丘重新组织了一个戏班,做起了戏班的“老板”。由于当时日本侵华,国难当头,樊粹庭为戏班取名为“狮吼剧团”。
1937年樊粹庭带领戏班回到了开封,创作了《克敌荣归》、《巾帼侠》等剧目,号召民众同仇敌忾。
1938年5月日寇压境,狮吼剧团不得不转移到南阳。
1939年,狮吼剧团又辗转到洛阳。狮吼剧团演出的都是樊粹庭创作和改编的新戏。《巾帼侠》、《柳绿云》、《涤耻血》、《霄壤恨》在洛阳场场爆满,国难当头之际,给群众上了爱国课。
培养了大量的戏曲人才
后来,狮吼剧团前往西安三山戏院演出,樊粹庭编的《涤耻血》、《克敌荣归》、《女贞花》等几出大戏轮番上演,炮炮打响。狮吼剧团在古城西安的舞台上能占据一席之地,凭的就是实力。当时狮吼剧团的主要演员是陈素真,樊粹庭根据陈素真的特点创作剧本,充分发挥了陈素真的艺术才能。
1942年,樊粹庭招收了一批河南流陕的难童,组建了“狮吼儿童剧团”。为了培养这些孩子,樊粹庭节衣缩食,高薪聘请京剧名演员徐碧云、韩盛岫等为学生上课。
樊粹庭狮吼剧团从1942年冬正式办科班,到1954年先后招生了8次。1954年是狮吼剧团建团以来,招收学生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招收了36名学生。这些流浪的难童在樊粹庭的培养下,大都成了剧团的领导、导演、著名演员。
而这个时期樊粹庭又编导了《鹤归楼》、《无敌楼》、《孙悟空大闹花灯》、《江汉女》、《席永平》等新戏。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樊粹庭率领全团迎接解放军入城。而这年樊粹庭被选为西北文联和西安市文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河南省人大代表。
1953年10月,樊粹庭的剧团接到了赴朝鲜慰问人民志愿军的任务。
创作改编了64部豫剧名著
1954年到1955年,河南掀起批判樊粹庭戏的浪潮。樊粹庭带着剧团到郑州演出,他想听听家乡的观众对他作品和本人的评价。在演出之后,场内观众忽然高呼“樊粹庭到台上来”。樊粹庭做好了挨批斗的准备,不料刚走到台上 ,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樊粹庭的眼泪夺眶而出。
1965年是樊粹庭一生里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我国传统戏曲被赶下了舞台。
从1935年春第一部剧作《凌云志》问世,到1966年元旦逝世,樊粹庭创作改编了64部豫剧名著,其中不少作品被誉为“警世的杰作、伟大的悲剧”。
樊粹庭执导上演了数百部传统与现代豫剧,堪称是豫剧产生200多年来第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罕见的集编剧、导演、行业经营、戏曲教育、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实业家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戏剧理论家马紫晨曾多次到樊粹庭故里潘庄考察,记者联系上了马紫晨。
今年83岁的马紫晨说,他曾7次到潘庄,希望能为樊粹庭立碑,让他魂归故里,让他的戏曲发扬光大,也让后人记住这个伟大人物。他依然记得1954年和1965年,他两次赴西安拜访樊粹庭时的情景:分别时作为长辈的樊粹庭坚持送其到火车站。
马紫晨说,为提高演出水平,数十年来,但凡有名家来西安演出,樊粹庭必不惜重金,让对方留下绝活。像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李元青、侯喜瑞等,都被他请去为狮吼剧团说戏。
马紫晨说,
“河南大学多次为其召开研讨会。前不久,河南省政协也召开了
为纪念这位传奇戏曲人物,河南大学教授张大新历时7年编校完成的大型戏剧文献《樊粹庭文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300多万字,荟萃了
市天中山大道西侧学府花园南侧将要开工建设的游园,就是以樊粹庭为主题的文化游园。
目前,樊粹庭雕像正在武汉大学进行雕塑。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