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金融 保险之窗 行业要闻

高收益保险为何风光不再

2014-11-24 15:01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wq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多家险企推出的网络高收益产品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保障功能的健康险、意外险等产品——  “未来,这里有看不够的风景。现在,请允许我片刻小

  多家险企推出的网络高收益产品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保障功能的健康险、意外险等产品——

  “未来,这里有看不够的风景。现在,请允许我片刻小憩。”

  11月19日,经常在网上购买理财产品的太原市民吕慧,登录某保险公司的天猫旗舰店,发现网页上的保险产品信息全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上面这句话。网店“小憩”的原因是,“为了更加符合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要求,进行产品、系统和服务流程全面的升级。”而在一年前,这家保险公司是网络保险销售的“急先锋”,曾经高调吆喝着一个又一个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记者登录各家险企网店发现,和该公司情况类似,互联网平台上多家险企推出的高收益产品最近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保费低廉且更注重保障功能的健康险、意外险等产品。这些迹象显示,在互联网上抢尽眼球的高收益保险产品风光不再,网销保险正逐渐回归保障功能。

  最近几年,网上销售的高收益保险理财产品让不少投资者心动。比如吕慧,去年11月某保险公司上线一款保险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她也上网抢下一单。记者注意到,此前不少保险公司网销的保险产品都以“高收益”为卖点,预期收益率在6%以上,部分产品甚至宣称预期收益率可破8%。与线下销售产品不同,这些以万能险为主的保险产品购买门槛很低,有的宣称“投资门槛一千元”。

  既然如此受欢迎,这些高收益保险产品为何会玩“失踪”呢?

  “主要是监管部门要对互联网保险产品进行规范。”平安人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告诉记者。据悉,部分网销保险产品为了吸引眼球,片面强调高收益,甚至违规打出“保本”的字眼,却淡化对消费者的风险提示。这些问题导致消费者忽视保险的保障功能,形成了公众的认知误区。出于这一原因,保险监管部门曾集中对高收益率保险产品和噱头性质的保险产品进行了集中整顿,部分险企的淘宝店也被要求暂停运营。

  高收益保险产品淡出,意外险、健康险等一些更实用的保障型产品正在成为主角。记者了解到,在网上销售排名前十的险种中,短期意外险超过半数。比如近期有险企推出专门针对乘坐公共汽车的意外保险,一分钱保障10万元,为期一个月。还有保障各类交通意外的意外险,花20元保费,可以涵盖飞机、火车、公路交通工具及其他意外身故伤残和医疗费用的补偿。

  这些保障型产品还具有廉价特征,保费有的几十元,有的低至1元以下。例如某公司销售的一款短期旅游意外险,标价仅0.01元,充分体现了小额、碎片化的互联网保险特点。

  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的创新特征反而得到弱化。例如在网上可以发现试水全程在线医疗模式的“医药险”,让投保人通过电话完成诊疗、网上购药,随后获得购药费用理赔。另外,围绕网购、信息安全等开发的网络保险产品,也是创新焦点。

  业内人士表示,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保险产品回归保障都是必然趋势。作为消费者,靠保险赚钱有些本末倒置,应更多地关注保险本身,将保障功能放在第一位,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人民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