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案上的“白云翁”
摘要:百年老字号——文人书案上的“白云翁”长3.8米的毛笔。□晚报记者 郭建光 景中原 文/图“你是白文举吗?我准备到香港探亲,请你制作一套毛笔,半
百年老字号——
文人书案上的“白云翁”
□晚报记者 郭建光 景中原 文/图
“你是白文举吗?我准备到香港探亲,请你制作一套毛笔,半个月后我去取。”昨日上午,上蔡县白云翁毛笔制品厂厂长白留生的儿子白文举接到一个外地客户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预定一套高档毛笔,准备送给远在香港的亲戚。
该厂厂长白留生是白家毛笔第18代传人。清代著名理学家张沐对白家毛笔“白云翁”推崇备至。李景梅在河北赵县任职时曾以“白云翁”之笔书写“赵州桥”三字而轰动京师。清朝末年,以白家毛笔第16代传人白云翁命名的毛笔“白云翁”,已经名满域内。改革开放之后,由萧条到复苏 ,进而重振雄风,“白云翁”在中原乃至全国商业和文化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昨日,记者采访了白留生和他的儿子白文举。
白家毛笔——百年老字号
白家毛笔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今年55岁的白留生系白家毛笔的第18代传人。白家毛笔主要产品有“小大由子”,为白留生父亲白山林的曾祖父研制的产品。白留生的祖父白云翁制作的毛笔“白云翁”驰名中原,饮誉豫、晋、陕、冀,并轰动京师,众多书画大家皆以能在案几用“白云翁”为快。
白家毛笔用料考究,制作精细,采用竹子、牛角为杆,以南通羔羊之毫和马、黄鼠狼、老鼠须等为原料,经过百余道工序,生产出的白家毛笔笔锋饱满圆润,坚柔相宜,书写流利自如,有如锥画沙之誉,其主要产品有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特大笔等。清探花程元璋对“白云翁”情有独钟,曾回县邑专程拜访,誉白家为制笔大家,清代著名理学家张沐对白家“白云翁”推崇备至,李景梅在河北赵县任职时曾以“白云翁”书写“赵州桥”三字而轰动京师。
白留生继承前人工艺,力求把白云翁毛笔发扬光大,在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存精去伪,求得尖齐、脖净、锋清,达到光、滑、圆、直,用之柔而不软。
温家宝总理
白云翁弥留之际的嘱托
杨集这片土地有着太多的文化遗存,而白家毛笔成为几百年来,这片土地最生动、最鲜活的文化符号,代代相传,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当你拿起“白云翁”挥毫泼墨的时候,当书法家们掂起“小大由子”,在宣纸上纵横驰骋时,正是书者手中的这支笔,化腐朽为神奇,将绵绵不绝的中国文化,以具象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从而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无法割裂的文化脐带。
采访白家毛笔的第19代传人白文举特别偶然,昨日上午,他刚刚从北京回到家乡,正式从父亲白留生手中接过家传的毛笔事业。很显然,他此次回到家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他讲起父亲白留生、爷爷白山林、曾祖父白云翁的时候,肃然起敬。
“祖辈们为将制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四处拜师的执着精神感动了我。”他说。
白山林老人2013年驾鹤西去时,驻马店的很多书法家闻讯都十分感慨,许多人从白山林老人那里购买的毛笔至今还在使用。“老人为人憨厚,年少时提着‘提盒子’卖毛笔,往往很快就销售一空。”白文举说,他记得很小的时候,爷爷白山林跟他讲过一件事:当时白云翁老人已经到了茶饭不思,垂垂老矣的暮年。为了照顾好老人,为老人养老送终,白山林与父亲同住。由于冬天天冷,他用体温为父亲白云翁御寒,直到白云翁老人去世。在与白云翁老人同住期间,老人还叮嘱白山林牢记制作白家毛笔的关键步骤,牢记毛笔艺人的行规。
“爷爷白山林,待人和蔼可亲,他传承了白家毛笔的制作技艺,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白文举说。
陈天然与“白云翁”结缘
“白云翁”在书画界享有盛誉,被省内外书画家视为案头珍品,称它是“如意神笔”。白家毛笔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蜚声海内外,为杨集人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资源,为杨集人走入市场经济寻找到一个契机,也使杨集人把毛笔产业作为发家致富的平台。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杨集镇以毛笔为首的文化礼品产业更是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过100多道工序,求得尖齐、脖净、峰清,柔而不软,刚而含蓄。礼品套笔中,“毫”必选南通羊毛,“杆”必选福建斑竹,“砚”必选广东端砚,“架”必选江西笔架。
当代著名书法家陈天然曾多次求购白云翁毛笔,并极力赞扬白家第17代传人白山林老人的制笔工艺。陈天然大师曾挥笔写下“柔胜刚”墨宝回赠白山林老人。
如今,白云翁毛笔制品厂年产值2000万元,创利税200多万元。白留生先后带着白云翁毛笔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全国大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支
接受采访中,白家毛笔的第18代传人白留生脱口而出一副对联:武将跨马定太平,七寸竹管定乾坤。横批:笔参造花。
白留生告诉记者,制作毛笔讲究不差一毫,要心平气正,精神专注,狼毫、羊毫中间如何配比,如何运用现代化的制作材料,都是考验他们祖传的制笔技艺是否跟上时代步伐的试金石。
前不久,他受人之托,严格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流程,花3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支长
宝剑赠英雄,红粉赠佳人。“我市仅国家级书法家会员就有50多位,省级书法家会员400多位。毫无疑问,我市是个书法大市,书法爱好者众多,对毛笔的需求旺盛。同样,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几年,毛笔市场复苏,我准备扩大规模,利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学习制作毛笔的技艺,让村民与我们共同致富。”白留生说。
将“白云翁”品牌发扬光大
“文房第一宝,名人离不了。挥笔揽白云,泼墨撼五岳。”面对世人的赞誉,
“我没有很强的家族观念,不管是自己带出的徒弟还是初学者,只要肯吃苦,具备传承白家毛笔的素质,我都会将祖传的制笔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白留生告诉记者,像他们工厂里今年80岁的邓铁珍老人,眼不花、耳不聋。邓铁珍曾经跟着白云翁老人当过学徒,跟着白山林老人几十年专门制笔。
在他眼中,白家的每一个掌门人都对毛笔倾注了全部心血。“曾几何时,钢笔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毛笔,毛笔行业一度萧条。即使那时,白山林也坚持制作毛笔。在大集体的时候,白家人是集体办的毛笔厂的领头人。” 邓铁珍说,那时候杨集乡有上百家制笔作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制作毛笔。
市书协秘书长胡晖称赞白家毛笔软硬适中,尤其是“小大由子”笔,能写小字,也能写大字,倾注了白家历代制笔师傅的智慧与心血,是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的有力见证。
“凡是省级城市,都有杨集人在那里从事礼品销售生意,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地级市都有杨集人的身影。杨集人走到哪里,就将白云翁毛笔带到哪里,同时将白家毛笔的影响力传播到哪里。这个力量是人口迁徙的力量,也是文化传播的力量。”白家毛笔第19代传人白文举自信满满,他通过多年打拼,在北京设立上蔡县白云翁毛笔制品厂驻京办事处。他还开展私人定制项目,曾经为国内著名人士定做过高档毛笔。
“遗憾的是,浙江等地的一些毛笔厂扎堆儿生产半自动化毛笔,制作的原料也用其他化工原料代替,而我们的毛笔依旧是延续传统,纯手工制作。我们每年生产的毛笔数量有限,所以物以稀为贵,我们坚持以质量取胜。”白文举说,他正着手研究白家毛笔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白云翁”品牌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