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车舆文化

车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4-06-27 11:11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wc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张耀征 闫振洲 刘德升 郭凤首据《路史后纪》载:奚仲发明车辆,夏禹王举奚仲为“车王”,主管天下造车之事,后世崇奚仲为造车的鼻祖。汉代著名的学者许慎考证

 张耀征 闫振洲 刘德升 郭凤首

据《路史后纪》载:奚仲发明车辆,夏禹王举奚仲为“车王”,主管天下造车之事,后世崇奚仲为造车的鼻祖。汉代著名的学者许慎考证:汝南郡平舆城中的挚亭,即殷商的挚国故里,号称“挚任氏”,是一个勤劳的部族。他们按照这里地势平坦、盛产国槐等坚硬木材、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继承祖上制车的娴熟工艺,研制出一种有顶盖、供贵族“所居”享用的车辆名曰之“舆”,挚也是舆的一个基本构件。故《周礼·考工记》云:“舆人为车”、“从舆为正”(正即官),平坦的地势与舆的发明,挚地始有“平舆之名”。

一、文化遗址与民俗掌故

奚仲,夏朝挚地(今河南平舆)挚任氏部族的首领,任姓,黄帝后裔,其天资聪明,受父亲番禺发明舟楫的启迪始创车舆,被夏禹王举用为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之事。《管子·形势》篇云:“奚仲之为车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氏本·作篇》(清·王谟辑本)亦载奚仲制车。为了纪念奚仲发明车辆的丰功伟绩,古代平舆人民在平舆城中,今福音堂一带建“舆侯祠”。“舆侯”者,始封挚地之侯,即奚仲也。历代舆侯祠香火茂盛。清代胡应铨的《舆侯祠》题咏曰:“阙里记中无实录,汝河坟北有名祠。直将疑信传千古,岂肯因循误一时?俎豆不祧桑梓重。碑亭无恙路人知,平舆古木秋来少,野栗山校满归坡。”

晋代著名史学家杜预指明:“平舆北有沈亭。”言之确切,按江永《地理考实》:今汝宁府汝阳县东六十里有平舆故城,沈亭在其地。地望皆指商代以前的挚国都邑,东汉以后设置平舆县的“南平舆”。“南平舆”故城遗址由于受清河的影响呈长方形加梯形状,北城垣东西长1030、南城垣东西长550,东城垣南北长800、西城垣南北长650,面积约788000平方米。此为元伐平舆废县以前古城总面积。根据多年文物普查及近年县城基本建设文物调查、文物勘探的结果,依据文化层的厚度和出土文物的时代特色,以及遗址的文化内涵,我们认定夏商的挚国故城主要局限在该故城的西北部,并由故城南面的清河之水沟通西垣外的古池“大任净衣塘”,向北延伸至北垣,亦形成百余米宽东西向的壕池,至蓝天幼儿园(原搬运公司)向东南方向环曲,经今县政府招待所(原为深沟,近年填塞,建筑馆楼)、新华书店西侧的县城中心大沟塘,至文化馆,然后向西南方向曲延,继经县建筑公司、皮革厂再南通入清河。近年在该遗址出土的文物有大量的麋鹿头骨化石,鹿骨、鬲、石磨盘、石磨棒、罐、鬶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陶器残片以及石斧等。完整的器物有:鬲,加沙灰陶、小裆高袋足,口厚唇稍侈,沿下通体绳纹;尊:黄陶素面泥质、大口,沿外侈,基本直腹,平底;罐:黑陶,泥质,大侈口沿,束颈,大鼓腹,有明显的手捏痕迹。尤其鬲、尊造型,与二里头三期器物同出一辙。

奚仲故里——平舆车辆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文物普查、文物钻探调查收集的历史遗物有100多件。文化内涵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直到元、明、清,绵延数千年。其中与制作车辆有关的生产工具有10余件。主要有石磨棒、石斧、石锤、石凿、骨椎以及铜凿模样的小件铜器等。尤其是西塔寺、龙山文化、夏商文化遗址,历代遗物俯拾皆是,可辨形器的有鼎、盆、钵、碗、杯等,还有周代、春秋战国、汉代以后历朝历代寺庙建筑的陶片遗物。

总之挚国系夏车正奚仲的后裔,是中国夏商两个王朝擅长手工业、从事造车的方国。它不仅是中国车辆发展的源头,也是有文献资料可稽世界车舆的发明地。商朝末年,纣王暴虐天下,挚人被迫东徙,在泗水水系、淳水之滨建立城邑村落,繁衍生息。周初,周武王为其裂土益疆,封爵为侯,赐号曰“薛”。这就是周代位于鲁南的薛国。殷周时代,发明车辆的挚国迁徙,挚人虽然挥泪离开他们创建的家园,但一大批制作车舆的工匠却滞留在这里。耳提面命、薪尽火传,继续从事车辆制作。周朝依然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为了缅怀挚人这个勤劳、聪明且富有创造力的部族,纪念番禺、奚仲、吉光诸先哲创制车辆的丰功伟绩,称故挚国都邑为“挚亭”,又名“平舆”。   

我国历代,因平舆这方中原沃土系首善之区,水源充沛,树好质优,土壤和水质关系,制车匠人云集,人杰地灵,这里一直是我国各种传统车辆的制作地。太平车、木牛、土牛、辕车、轿车等传统车辆制作的专门作坊、工场,比比皆是,星罗棋布。到近现代以平舆为中心的各乡镇,仍有制作太平车等车辆的手工业工场作坊百余家。车舆的作坊又分为木匠作坊和铁匠作坊。木匠作坊著名的有:焦大廷、许麻龙的太平车作坊;铁匠作坊工场,著名的有唐连成、张国本的铁器老字号,每年制作太平车近千辆,其他各种车辆两千多辆。它通过天中地区各集镇庙会等商贸手段流通到苏、鲁、皖、鄂等附近各省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

奚仲造车虽然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平舆县城古槐街道办事处一带至今仍保存众多的民风民俗及历史掌故。西塔寺是挚国夏商时的祠庙墓葬遗址,当地人叫奚王冢(即奚仲墓),旧时有坟、有祠堂。与西塔一水之隔的今福音堂一带旧时有“舆侯祠”,祠中建有“番禺殿”、“舆王殿”(奚仲祠)、吉光殿(当地讹称鸡王殿)、仲虺殿、圣母殿等,从远古一直祭祀到现在。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是奚仲的生辰,每年这一天,平舆周围数十里的百姓皆扶老携幼,车水马龙,蜂拥而来,在舆侯祠前摆寿面、供果、供品及香案,为舆侯奚仲举行重大祭典活动,为奚仲过生日,唱大戏六天以示隆重。附近的许多村庄至今保存有与奚仲造车有关的村名、地名及掌故等。   

二、久远的民间传说与车舆文化祭典   

奚仲生活的年代虽然十分遥远,但在平舆一带依然流传着奚仲发明车辆的民间故事,比较典型的传说是《奚仲造车的故事》。   

相传,奚仲的父亲番禺也是一个大发明家,他与儿子奚仲因协助夏禹王治水有功,夏禹王便将挚地封给他。奚仲父子带领族人乘坐木筏(或曰木排)到了挚地以后,看到这里为四面环水的河洲,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林木茂盛,十分适合居住农耕和劳作,便选择在一条小溪边定居下来。这条小溪就是今天穿平舆城而过的小清河。

番禺与奚仲父子带领族人在这里砍伐树木,建造房屋,开垦土地,种植庄稼,生活环境很快得到改善。族人安家定居,其乐融融。但最大的遗憾是四面湖泊绕抱,河流纵横,交通不便,于是大发明家番禺研制发明了舟楫。虽然舟楫顺着湖泊、河流四通八达,与外界的沟通方便了,但农耕播种、收获、制陶、商贸、交易等生产活动,最大的困难还是运输问题。所有的东西都要人们肩扛背驮,长距离搬运就显得十分吃力。要把一些笨重的大物件运回来,除了运用滚木撬棒向前移动,别无他法。

看着经常一身汗水辛苦搬动东西的族人,爱民如子的奚仲心里很不是滋味。奚仲想,能不能制作出一种新的物件,来代替人力搬动东西,以减轻人的劳动量呢?经过细致观察,他发现把东西放在滚木上移动,要比搬运省力得多。如果给一个物件装上类似滚木的东西,是不是也能省力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在父亲番禺发明舟楫的启发下,开始了自己的试验。

他先选择一棵粗大的树木,把它用刀斧砍为几截,使之成为一个个圆木轮子,圆轮的中间掏上孔,两轮的孔上穿上一根横木,使人推动轮子,果然转动十分方便。为了能在轮子上面装载东西,他就在父亲番禺研制的舟中间安装上横木和轮子。为了保持舟车运转的平衡安稳,他把舟车两侧安置车把,让吉光试着推了推、拉了拉,果然不费多少力气便移动甚远,而且方便灵活。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在陆地上转动而前进的运载工具诞生了。奚仲给它取名叫“车”。因原始的车辆是车轮与舟的结合,古“车”字又写作“  ”(音zhou舟,一说辀字即为古车字,又同舆)。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奚仲高兴极了。两轮车的诞生,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因两轮车的实木车轮分量太重,心灵手敏的吉光又用自创的镌刻工艺,将车轮轴心四周的木料对称雕凿,形成支撑车轮的辐条,不仅车轮变得美观,又减少车的重量,提高了轮速的转动。

但两轮车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平衡能力差,上面的物件轻重略有不同,随时就会发生倾斜而滑落,有时甚至砸伤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奚仲决定对车做一次重大的改革,即对轮子的所在位置进行调整。他让儿子吉光先做成类似舟长方形的车厢,原来放在车中间的两个轮子现在改放到车的前一部分,后面的部分再增加两个同样大小的轮子。这样四个轮子着地,不仅收割运输谷物秆茎装载时车辆的平衡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而且载重量也大大增加。适用于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四轮车便诞生了。四轮车因为载重量大、坚固耐用,深受族人的喜爱,被后来人美誉为“太平车”。

奚仲因为造车有功,上报朝廷后,夏王大禹“龙心大悦”,立刻封他为“车正”,让他负责“车”的制造、运用和推广。挚地平舆也因此成为中国车辆的发源地,名传古今。为纪念奚仲造车的丰功伟绩,清代民国,平舆古城西南部的福音堂一带还保存舆侯祠一组古庙宇建筑。主要殿堂有舆侯奚仲父亲的专祠——番禺殿、舆侯奚仲的专祠——奚仲殿、第二代舆侯的专祠——吉光殿、商代挚君——仲虺殿等。传说这座祠庙始建于西周,历史上虽然多次毁于兵火,但不断重修,绵延至近代。起源于奚仲故里的《车神祭典》(又名奚仲祭典)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朝代更迭逐步完善。特别是汉代以后,祭祀规模愈来愈大,并有地方官吏参与。相沿成俗,逐渐规范统一,直到今天,平舆人依然在农历三月二十九的奚仲生日为其举办祭典活动,届时连唱大戏六日,以示隆重。

平舆车舆文化祭典分为奚仲生辰祭典和木工作坊制车祭典两种。

(一)奚仲生辰祭典。农历三月二十九是平舆民间传说的舆仲侯奚仲的生辰,每年到了此日,是寒意已尽、春暖花开的时候,当地群众都在平舆城中的舆侯祠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所需费用由制作车辆的各木工作坊和铁匠店铺分摊,不足部分由庙会的戏布子(收纳进会场各摊点商户的入场摊位钱,当地称谓戏布子)会后入垫。仪式程序分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献舞、送神等。主祭由乡里德高望重、年纪大又有一定学问的木工担任。祭祀过程有唢呐班响器伴奏,并有童男童女或戏班演出的艺员伴舞。祭祀仪式结束后,连续唱大戏六日,成为平舆一带约定俗成追思纪念车舆鼻祖奚仲的节日。

(二)木工作坊制车祭典。制车开工祭典,又称动工祭典。选择黄道良辰吉日,一般在春季,选择初六、十六、二十六、初九、十九、二十九等黄道吉日。制车开工之日,仪式程序亦分:迎神,将番禺、奚仲、吉光、仲虺和鲁班像迎入供桌案前,上香、上供,供品主要为“刀头”和四荤四素八个菜;祭拜,由司仪喊礼,木工师傅统众弟子,按长幼秩序排列,放鞭炮,三叩九拜;献舞,一般由聘请的唢呐班或乐队完成;送神,亦由司仪喊礼,木工师傅、弟子将奚仲等画像从供桌前取回,捧奉原处。也由唢呐班伴奏欢送,然后开工。开工当日上午师徒用敬神的荤素菜,名曰祭余肉,摆下方桌会餐,祭典结束。

三、车舆文化“施蜡法”技艺传承

平舆众多的车舆木工作坊和铁匠虽然消失在1955年左右的近现代,但还有一些高龄木工、铁匠尚健在者提供的各种车辆制作的手工技艺资料弥足珍贵。这些资料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车辆制作手工技艺,利用这些资料解开了中国古代车辆坚固之谜。平舆的造车工匠传说:车辆的创制,起始于奚仲,车辆的鼻祖传授给后世弟子三件法宝,所谓“黄蜡、麻秆、硬八分”。黄蜡作为造车的原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不仅发现黄蜡能够治病,还掌握了其经过高温可以软化坚硬优质的木材,是制作车舆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麻秆,麻的茎秆,是施蜡法烤燎木构件质地转变柔软的绝佳燃料。将朴质的原始化学,运用于手工技艺。“硬八分”则为充满有哲理的奇思妙想。如太平车、马车、辕车等载重车辆的大撑子的榫头二寸八分,榫头楔入二寸宽的卯眼里,号称“硬八分”。针对车厢主撑卯眼小、榫头大的矛盾,我们的祖先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发明了榫头、卯眼施蜡法,通过麻秆火燎烘烤,木质热膨通透性强,蜡液渗透到材质中,软化榫头,扩张卯眼。榫头、卯眼质地软化,张弛有度,再把削去棱角的榫头对准卯眼,用游锤楔(音xie歇),直至榫头在游锤的重磅夯打下,缓缀进入卯眼,伸出卯眼三分为止。榫头入卯眼后,经过常温冷却即恢复其原状,这样便形成了榫卯结构施蜡法吻合后的内抑外张,达到坚固、耐用、止脱,达到整个车辆浑然一体的目的。

四、车舆文化濒危状态与传承保护对策

平舆车舆文化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夏初,由于历史悠远,朝代的更迭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有限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欲望的冲突日益加剧,其物质文化的古城遗址、古墓葬、遗存文物和以口语传承为主的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遗迹遗存损毁严重。经过漫长的历史变化,人口的增加,城镇基本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位于平舆县城中心的夏商挚国故城遗址遗存,已受到诸多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遗址核心区被一排排民房、住宅楼占据。如夏商挚国宫殿区今已拓建为永盛住宅小区,号称奚仲坟的挚国贵族墓地西塔寺已拓建为“西塔寺烈士陵园”,连城垣遗址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为毁废。大量被挖出的文物被随意遗弃、毁坏、倒卖和流失。由于保护资金的匮乏,保护措施不到位和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这种现象到目前还在随时发生着。而号称舆侯祠的奚仲庙受上世纪“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破“四旧”的影响,遗址、遗存大部分荡然无存。

2.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作为车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的民间传说、车神祭典等传承环境正在消失。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转移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年轻人大量进城务工经商,进入非农业生产领域,农村中的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农村空巢、宅院荒芜空洞化的现象。

3.文化源流断裂所导致的文化传承的濒危。车舆文化在于奚仲故里承载的有关奚仲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哲胼手胝足、绳锯木断、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而奚仲故里民间传说故事,车神祭典则是车舆文化的“流”。通过世代传承、延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充实新的内容,车舆文化薪火相传,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创造精神不竭的源泉和强大动力。随着夏商挚国故城日益蚕食损毁,传承环境消失,传承者后继乏人,车舆文化的传承呈现逐渐萎缩消失的趋势。

4.传承后继乏人。传承又分为车舆文化传承和车舆制作技艺传承。(1)车舆文化传承。由于各种娱乐活动的增多,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奚仲造车故事、车神祭典庙会等受到史无前例的极大冲击。而大部分擅长讲述奚仲造车的传说故事、熟悉车神祭典程序的老年人,因长期不再举办车神祭典活动,失去了讲述传说故事的机会和环境,再加上年事已高,记忆力下降、衰退,虽经过抢救发掘、整理保留一部分,但部分已经失传。(2)车舆制作技艺传承。平舆为中国车辆的发源地,近代平舆城一带还保留从事车舆制作的工场作坊、铁匠店铺百余家,从业的匠人数千名,形成了规模化的车舆生产,并利用《车神祭典》等庙会,招徕四方客商,展销各种车辆,进行规模化销售。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胶轮马车的出现,制作传统车辆的手工业工场作坊逐渐减少。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工场作坊仅遗50余处。1955年,由于实行农业合作化,胶轮马车、胶轮架子车的出现,因它们比传统车辆轻捷省力,太平车、土牛、木牛、辕车、木轮马车失去用武之地,制作基本停止。从事上述行业的手工业者——木匠、铁匠等,或转业,或改行。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时间的流逝,目前一生打制50辆太平车的能工巧匠多已去世,而他们的弟子也到了垂暮古稀之年。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在胶轮马车、汽车、拖拉机等现代机动车辆的冲击下,太平车等传统车辆已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太平车、木牛、土牛、辕车、木轮马车等传统车辆制作的手工业工场作坊,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已土崩瓦解,这批能工巧匠因此转业转行。如今他们皆年届85岁以上,大部分已经过世。他们的弟子年龄也在70岁以上,老眼昏花,朝不保夕,处于老年时代。由于50多年的光阴无人再制作太平车、木牛、土牛等传统车辆,这些传统车辆的手工技艺处于后继无人、失传的濒危状态。奚仲创制车辆,是中华车舆文化的鼻祖,车舆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平舆作为奚仲的故里,对中华车舆文化传承保护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20073月,平舆县人民政府制订了《平舆县车舆文化之乡保护方案》,决定对以奚仲故里——挚国故城遗址为主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科学评估,积累资源,挖掘其文化底蕴及内涵,迅速开展并完成车舆文化产业开发的整体规划工作。在平舆挚国故城遗址规划奚仲墓园、奚仲宫、舆侯祠、净衣塘、太任公园、古车舆博物馆、清河疏浚绿化美化等项目,在县城规划以寻根拜祖、车舆文化展览、民俗风物展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大规模车舆文化园。根据这个保护方案,2007年下半年,平舆县人民政府投资800万元,在县城东部的永乐大道东段北侧建设了反映车舆文化的“怡馨园”。同年7月,平舆县人民政府经积极申报,《太平车制作手工技艺》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1月,平舆县被国家民协公布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车舆文化研究中心。此年平舆县政府拨款1000万元,在县城清河大道南段东侧拓建了中国胎教之母——太任公园。2009年,平舆县人民政府又投资近亿元拓建了占地220亩的奚仲公园,大门前的铜塑“车舆创世”由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著名画家、雕塑家娄家本先生设计。201111月,筹集资金11万元,由闫振洲、张耀征、刘德升、郭凤首四人负责,组建了以85岁的老木匠孟庆国为首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木工铁匠队伍,租赁县城北郊罗张庄居委会的民居,为复制太平车工场作坊。2012324,经过42天的紧张施工,复制了太平车的“大五板”、“大三板”各一辆。20124月初,平舆县车舆文化研究会的有关人员经反复研究,多方收集有关资料信息,掌握了射桥镇等地民间收存古旧车辆的多条信息,再从本县搜集太平车“大三板”、“土牛车”各一辆。20134月,在县政府的支持下,车舆文化研究会的同志又从杨埠镇老任村购回清代制的太平车精品“大五板”一辆。由于年久失修,缺乏养护,此车的四个轱轮三个已经朽烂。目前,我们已购买了木料,组织老木工孟庆国、孟庆瑞等进行修复。

五、车舆文化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平舆现存的奚仲故里的遗迹、掌故风物、民间传说、神话及大量的典籍文献即是研究奚仲故里车舆文化及其衍生的民俗文化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活标本,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特别是挚国故城遗址,据历年考古调查、文物勘探确认,其文化层厚度1~5,绵延时间四千多年,但是由于其长期为民房民居等建筑物、构筑物所覆盖,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发掘。加强对奚仲故里挚国故城遗址的保护,进行科学发掘,开展学术研究,将对中国远古史、中华文明史、中华车舆发展史,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及人文精神都将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后的工业时代,中华民族的传统车辆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开始进入古车舆博物馆,成为一种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作为奚仲及奚仲故里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找回家的路,明晰祖先艰辛的精神回归、返璞归真,提供灵魂祭拜的神祈偶像和情感栖息的家园。对奚仲故里,车舆文化的开发,创办古车舆博物馆,举办车舆文化节,开展祭典活动,举办传统车舆的展览、展示、旅游活动,将为发展车舆文化产业、扩大消费领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广阔的平台。而这种交流不仅仅是情感、文化精神层面的,而且包括庙宇、公园、游乐园开发的经贸投资,带动生产加工,餐饮服务、交通物流等经济消费行业的发展,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同时,无疑也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wc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