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湖担经舞
摘要:担经舞产生于人民生活,是以自娱为主的群众性舞蹈艺术形式。担经舞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古庙会、集镇、节日庆典期间。上蔡县担经舞历史悠久,与古蔡文化、伏羲文化相映生辉,是
担经舞产生于人民生活,是以自娱为主的群众性舞蹈艺术形式。
担经舞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古庙会、集镇、节日庆典期间。
上蔡县担经舞历史悠久,与古蔡文化、伏羲文化相映生辉,是华夏民间舞蹈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担经舞起源于伏羲庙会。据考证和文献记载:上蔡塔桥伏羲庙有画卦亭、蓍草圃。传人祖伏羲曾画卦于此。汉置庙建亭,时有兴衰。唐、宋发展到鼎盛,庙会上香客云集,商贾10多省、市。明代被列为官庙,并建有接官厅,占地数百亩。担经舞最初在伏羲庙会上表演,后逐渐发展,清同治年间已在上蔡广泛流传,多则数十班。
担经舞表演庄重而又热烈。表演前,首先举行担经仪式。担经仪式分三步:第一步,上香;第二步,参拜神像,行大礼。高昂激越的唢呐,噼啪炸响的爆竹,毕恭毕敬参拜的人们,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和围观的百姓。第三步,担经开始。
担经舞行当为送经人、担经人、瓦子队(伴唱者),道具有经担子、花蓝、瓦子(或木鱼、简板)。表演人数不限,少则3~5人,多则十几人或数十人,一般为奇数。表演者为中老年妇女,个别庙会有男性参与。演员身穿便衣、便裤,裹头巾、扎裹腿。塔桥伏羲庙会、洙湖火神庙会演员穿彩衣、彩裤,腰系彩裙。表演时,一部分人担经挑,一部分人列队打瓦子伴唱。送经人领唱,带领担经挑的众人边舞边唱。
舞步有“十字花”、“剪子过”等。“十子花”又叫“穿架子”,“剪子过”俗称“蛤蟆出水”或“剪子鼓”。其特点:舞姿优美,步伐轻快,节奏明朗。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演唱曲调共二种。一种为固定旋律,固定唱词;另一种为无固定旋律,有固定唱词,以送经人的水平即兴演唱。唱腔悦耳,唱词诙谐风趣。主要特点是无乐器伴奏演唱。唱词主要有《担经歌》、《十不亲》、《十二月打夯歌》、《李爱卿送经》、《三月三》、《观音老母造花船》、《对花歌》、《端花篮》等数十种,即兴演唱的小段更多。唱词内容多为劝世良言,有宣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除恶扬善的,也有宣扬善恶有报因果报应的。
为调谐气氛,吸引观众,有些古庙会担经时穿插有瓦子舞、花伞舞、花篮舞、跑旱船、拉犟驴等。
担经舞所在区域是以蔡国古城为中心的白云观庙会、蔡侯玩河楼、蟾虎寺、谢夫子词、魁星楼;以洪河、黑河、杨岗河、蔡河流经地区为中心的塔桥伏羲庙会、洙湖火神庙会、龙王庙会、和店东王庙会、华陂人祖庙会、孔子庙会、东岸万佛塔、蔡沟厄庙、韩寨杨邱庙、杨集太子庙、忠岳庙、东岸、朱里、西洪关公庙等。这些古庙会,地理位置适中,人口密集,文化底蕴丰厚,人文环境优越,适宜担经舞的生存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担经舞曾传入项城、商水、淮阳、汝南、周口、开封、漯河、许昌等县、市和湖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并在当地授徒演出。
担经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融舞蹈、戏曲、音乐为一体,在民间舞蹈中独具特色。保护开发担经舞,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服务经济建设,促进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古庙被废,庙会和担经舞随之被取缔。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古庙会活动恢复,担经舞在个别庙会上重现。
2011年11月,上蔡担经舞被河南省人民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姚 晶 整理)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