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式社区养老亟待建设的惠民工程
摘要: 春日暖阳,一名老人在悠然自得晒太阳。对很多老人来说,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一样需要丰富。□晚报记者 朱 晔 文/图镜头一:马欣荣的日常工作早上6时,天空显现一丝鱼肚白,马欣荣老人就起床了。
春日暖阳,一名老人在悠然自得晒太阳。对很多老人来说,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一样需要丰富。
□晚报记者 朱 晔 文/图
镜头一:马欣荣的日常工作
早上6时,天空显现一丝鱼肚白,马欣荣老人就起床了。拿出头天晚上泡好的黄豆,倒进豆浆机,马欣荣开始打鸡蛋,搅面糊,准备煎鸡蛋饼。
6时30分,餐桌上已经摆好了3碗热乎乎的豆浆。看看表,马欣荣来到孙子门口,开始叫孙子起床。
等儿子、儿媳、孙子洗漱完毕,黄澄澄的鸡蛋饼已经煎好了。
7时10分,儿子一家三口准时出门,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这时,马欣荣才坐下来,把剩下的鸡蛋饼和豆浆吃完,打扫卫生。
喘了口气,马欣荣拿了个手提袋,喊上邻居,两个老太太做起了每天的必修课:一起去超市买菜。
马欣荣今年67岁。对她来说,照顾儿子一家三口的日常起居就是她每天的工作。
这份工作并没有多大的压力。对她来说,压力在于有一天自己身体不行了,干不了这份“工作”了该怎么办?谁来照顾自己?
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全来自院内居民张老太的遭遇。
镜头二:张老太的养老生活
张老太和马欣荣住在一个家属院。马欣荣现在的生活就是张老太以前的生活。
这种生活状态因2013年夏天的一次摔倒而改变。那次摔倒,张老太股骨头骨折。医生告诉她,因为她年龄大了,骨质疏松较严重,即使治愈,也不能长时间站立,需要卧床静养。
张老太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在郑州工作,她一直跟着大儿子生活。摔伤后,她觉得自己是个累赘。
一天,儿子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太能否住到托老院。虽然不情愿,但张老太还是答应了。
一个星期后,家属院里的几位老人发现,张老太坐在轮椅上,由护工推着回来了。看见老朋友,张老太未语泪先流。
张老太说,不是托老院的条件不好,也不是托老院照顾不周,而是她对新环境难以适应,对老伙伴十分想念。
和老伙伴见了面后,张老太又回到了托老院。张老太这次回来让家属院里的十几位老人感慨不已。
对马欣荣来说,她最怕的就是有朝一日瘫倒在床的时候,被送到人生地不熟的托老院度过余生。
这,也是大多数老人担忧的。
赡养老人的现实困难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很多为人儿女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来说,工作一天,回家能吃上现成饭,是最幸福的事。对于许多老人来说,能帮孩子一把,也是累并幸福的事。
但是,并不是所有家庭的老人都能身体健康。一旦老人上了岁数,身体不好的话,养老便成了大问题。
对张老太来说,儿子、儿媳也不是不孝顺,而是有心无力。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工作压力那么大,还要照顾老人,该多吃力啊。”马欣荣告诉记者。
病倒卧床在家的那一个月,张老太目睹了儿子、儿媳手忙脚乱的情景:要给上高中的女儿准时做好一天三顿饭,要照顾老妈吃饭、穿衣、如厕。
“孩子也很孝顺,对我没有流露出不耐烦,可是看着孩子忙工作、忙家里,我心里过意不去。”张老太说,儿子给她找的托老院,环境与条件在市区都是一流的。
住进托老院后,张老太发现,那里的很多老人和自己想的如出一辙:不愿拖累儿女。
不能适应陌生环境和陌生人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对很多老人来说,无论多么好的托老院、多么细心的护工,也不如自己居住多年的老屋和相处多年的伙伴。
市骏马路上有一家托老院,天气好的时候,老人们会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很多老人眯着眼睛,静静地一坐就是一个上午。
这并不是这家托老院的特有情形。记者采访时,很多托老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老人们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因为互相不熟识,很多老人每天交流不超过10句话。
离开了生活多年的环境和老友,正是张老太流泪的原因。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每天和老伙伴们相约买菜、唠嗑,是她的最大乐趣。可是如今,这一切都变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让张老太很不适应,那种疏离感让她愈发怀念摔伤前的时光。
更多老人渴望居家式社区养老
采访中,一些托老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选择托老院时,很多人考虑的是居住条件、饮食卫生等一些客观环境,而忽略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一家托老院的护工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老人瘫痪多年,以前都是老伴照顾。老伴去世后,儿女没时间照顾他,把他送到了托老院。到了托老院后,老人终日沉默不语,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老人的儿女来给老人收拾遗物时痛苦不已:母亲照顾父亲那么多年,父亲的心态一直很好,他们做儿女的却忽略了父亲的情感需求。
这位护工告诉记者,很多老人入住托老院后,性格开朗的还能较快融入环境,性格内向的就会越来越沉默,身体也会越来越差。
若年老体弱,生活难以自理,老人们愿意选择哪种养老模式?
记者也对一些老人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显示,百分之三十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老人认同居家式社区养老,想去老年公寓、养老机构的不足百分之十五。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现在的城市居民家庭,由于绝大多数子女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下一代,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请人上门护理老人,费用、住房等也是一个问题。这让家庭养老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
就我市而言,社会养老刚刚起步。目前,我市现有养老机构大部分存在建设规模小、床位少、设备短缺、运转艰难等问题,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服务功能不够健全。
我市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居家式社区养老
春节过后,驿城区召开“两会”,政协委员刘玲、张中亚等就养老问题提出提案。在随后召开的全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李国民也提交了关于养老的提案。
早在2011年7月,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了对发展各种养老机构的实施意见和优惠措施。其中,大力发展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是一个重点。
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指的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广泛开展日间照料、短期抚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送餐代购、咨询指导、法律维权、安全巡视等社区养老服务。
“居家式社区养老,就是中国式养老模式。”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说。
探索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不只是我市政府所关注、探索、实施的问题。
记者查阅了很多资料,一些一线城市,已经在积极探索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
——南昌市东湖区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推广使用可卫星定位的小灵通“平安铃”,以防止老人走失;为社区老人安装被称为“爱心门铃”的无线呼叫器,开展居家养老巡视服务。
——重庆市推广“爱心回报储蓄制”,让低龄老人以照顾高龄老人的方式,为将来储蓄“服务时间”。
——武汉市推广凡独居、长期卧床不起的7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可享受政府提供的365小时(平均每天一小时)免费护理服务。中心城区独立居住的70周岁以上、月收入1200元以下的老年人,自请保姆费用政府补贴一半。
居家式社区养老成为亟待建设的惠民工程。
什么是居家式社区养老
什么是居家式社区养老?百度给出的解释是: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适合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自己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简而言之,居家式社区养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会及社区提供买菜、做饭、洗衣服、洗澡等服务。这种新型养老模式既解决了养老院亲情淡薄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
有需求,有市场,发展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与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规模小、服务项目比较简单,特别是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还十分欠缺,而专业的居家老人健康护理更是空白。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完全处于空白状态。
“想做,但是没有可借鉴的现成模式,特别是在医疗保健和购买服务方面,缺乏经验。”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说。
“希望政府能够出台详细的优惠政策,我们在‘试水’时也可以有所依靠。”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