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公告·公示

王太广散文集《回望乡村》将公开签售

2014-05-11 18:37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驻马店新闻网讯(记者 王振江)本网最新消息:我市知名作家,现任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太广先生的散文集《回望乡村》前不久刚刚公开出版发行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和热捧,应读者的要求,3月11

驻马店新闻网讯(记者 王振江)本网最新消息:我市知名作家,现任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太广先生的散文集《回望乡村》前不久刚刚公开出版发行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和热捧,应读者的要求,311日上午10,在驻马店新华书店将举行《回望乡村》公开签售活动,作者王太广先生将与喜爱他作品的读者真情互动,并亲自签名售书。

》》相关链接之一

《回望乡村》这本收录了王太广同志自2009年以来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发表过的大部分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他的散文以叙事为主,描绘的多是上世纪中后期的豫南农村生活的童年趣事、乡村旧事、农村杂事,展现了故乡家园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留恋和思考,讴歌了淳朴的民风和勤劳善良的农民,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尤其是40岁以上、在农村出生的人读起来更为亲切。这本书的档次较高,书名是由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宋华平题写,作序的是全国著名的散文家、中国散文家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家协会会长王剑冰先生。大象出版社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重视,组织精兵强将参与编辑、设计工作,他们的目标是争取获全省和全国性的大奖。这本书不仅设计独特、装饰新颖,图文并茂,而且文字优美、情真意切、字体适宜(便于中老年人阅读)。

》》相关链接之二

 

月旦评·王太广散文集《回望乡村》作品研讨会召开

33,月旦评·王太广散文集《回望乡村》作品研讨会召开。市政协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闫超出席会议并讲话。我市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20多人参加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围绕《回望乡村》热烈讨论,现将我市部分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发言摘要刊发:

 

作者馈赠天中土地的精品力作

市政协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闫超

《回望乡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凝缩几十年天中大地乡村风情的沧桑画卷,是作者承担社会责任、时代责任、拯救历史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是作者心灵烛照下的时代映像,更是作者多年来乡土情怀的激情阐释,是作者对故乡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神的由衷赞美,是对故乡淳朴民风、诚信包容的热情褒扬,是我市近年来文学创作领域的又一丰硕成果,是我市乡土文学创作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是对我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又一贡献,是呈奉给全市人民文化生活的精神大餐。我相信,这本书投放市场后,一定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

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回望农村》这本书始终围绕人间真善美这个中心,坚持挖掘历史,直面现实两个基本点,体现了自然的精神、仁爱的精神和本色的人生,具体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相信《回望乡村》这本书,必将走进历史、影响当代、走向未来、传承后人。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作品,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希望。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希望作家们要坚持正确方向,引领社会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抒写人民心声。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力求文艺作品以善良的力量和形式,推动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现实生活里,要坚持以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为要,以挖掘和弘扬天中文化,提炼驻马店精神为主,把艺术创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融入我市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的洪流当中,奏响富民强市,加快驻马店崛起的主旋律。在个人追求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呼唤文学创作有更大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着充沛的动力和源泉。希望广大作家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感人的形象、文化的自觉,投身于讴歌时代和人民、书写天中文化与发展的活动中,关心人民疾苦,体察人民愿望,了解人民需求,抒写人民情感,反映人民呼声,努力创作更多反映驻马店发展进程、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

带着真情回望乡村

王太广

当大象出版社的编辑把我的散文集《回望乡村》一书送到我面前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并不是为自己的作品能集结出版而高兴,而是为能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悟的童年趣事、乡村旧事、农村杂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传承下去而欣慰。

也许会有人问,是什么力量使我对乡土文学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原因很简单,我从1984年开始在汝南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后,一直仍坚持写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杂文、杂谈和理论文章,虽然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稿件,获奖的作品也不少,但都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基本上没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自从2009年《驻马店时报》发表了我的散文《想起了生产队》之后,不仅在农村出生的中老年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市级领导干部中产生共鸣。有的打电话,有的发信息,有的见面就谈论自已当年的大集体生活和与之相同的感受,有的还勉励我把那段的其它往事也写写,传承给后人,也算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我顿时感到这不仅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鞭策,一种责任。如果不写就是作家的失职,就是文学的缺位,就是社会的遗憾。更何况自己就是农民的后代,血管里流着祖先的血,从小就读着这本农村的无字大书。自己的天性就是农民,既用不着采访,也用不着体验生活,只靠回忆和朋友们相聚时谈论的话题就行。从此,便激发了我回忆童年生活,挖掘农村往事、抒发个人真情的写作欲望。

我从乡恋、乡魂、乡忆、乡音、乡土、乡俗、乡戏、乡医、乡路入手,进而写童年的玩趣、唱儿歌、听说书、吹柳笛、捉游戏、逮麻雀、写春联等小时候的趣事再到推磨、农活、工分、拾粪、麦收、买猪、交公粮、剜地菜、走亲戚、串门子、车把式等农村的生产生活,当然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感慨和感叹。

故乡是养育自己的摇篮,是走向世界的渡口,是亲情、爱情、友情的圣地,也是人生的港湾,是吸引游子的磁场,也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地。回忆是一个挽留的符号,记忆是挥之不去的幽灵,写作是一个人生倒带的回键。乡村的往事,有的因时间久远,许多细节在脑海里湮灭了,有的却难以忘怀,记忆犹新。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无法逃避,永远储存在自己记忆的宝盒里。

我认为,只有在回忆中,才能发现自己曾经拥有过,也失去过,才能更加珍惜现在。我在回忆中感到幸福,那记忆里的农作物,就像我亲爱的兄弟一样,能在我熟知的乡土上顽强地生长,它是我们年年的食品和四季的衣裳,也是我们年年的富庶、欢笑、收获和最真实的希望。

我永远忘不了那郁郁葱葱的庄稼地,少年和青年时代流汗最多,又吮吸甘甜的地方;我忘不了埋头诚实的红薯,那是我最早懂得人生哲理的象征;我忘不了芬芳的大豆、玉米和高梁,曾经饱满绿色年华装点着艰辛的乡土,召唤着我们生生不息。我忘不了那返青的小麦,拔节、扬花、抽穗、灌浆,直至成熟的日日夜夜;我忘不了哺养我、教会我、关爱我、帮助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言行使我懂得了什么是无私、诚实、关爱和真情。

回忆是为了加深记忆,写作是为了传承记忆,作品是为了有益于世道人心。孔子曰:礼失求诸野。我选择以故乡的往事为题,就是通过回望乡村,可以真切回顾那段历史,回味艰辛的生活,领略天中大地的风土人情,感知驻马店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回望乡村》算是我一点成绩的话,首先应当感谢闫超主席、刘康健主席、陶秉礼秘书长和各位文友的鼓励、帮助和指导,感谢《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的领导和编辑专门为我开辟乡土天中专栏,感谢众多朋友的大力支持。

我想说明一点的是,由于个人水平有限,独立成篇,写的大都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个人的感受,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肯定有不准确、不客观、不全面的地方,再加上编辑从严把关,将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乡厕、乡迹、乡葬、姓名、成份等30多篇涉及文革和封建迷信的作品删去,使我非常心疼,也是一大遗憾。

今天是市作协的月旦评,我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各位文友,对我这本书多挑刺、少栽花。我真诚地期望能听到更多的直言和尖锐、犀利、深刻的批评,提出更多善意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今后的写作和本书的修订,将是大有裨益的。

 

血脉里流淌的乡情

知名作家、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 陶秉礼

太广《回望乡村》散文集出版,是驻马店文学界的一件幸事,更是散文创作尤其是乡土散文创作的一件幸事。

真实的表达。《回望乡村》散文集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反映那个年代,那个地域,那里的人,那里的水,那里的事物,并留给后人。乡村题材散文写作,必须尊重真实、尊重书写对象。历史在发展,事物正在成为过去,风俗正在被现代文明替代并逐渐丢失。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这段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如“乡宴、乡戏、推磨、吹猪、剃头、走亲戚、串门子、吹柳笛、刻蜡纸”等等,这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讲,都曾经看到听到遇到甚至做到过,而对于“八零后、九零后”来说,既显得陌生又可能失传,正因为如此,这些来自民间民俗俚语俚事,被作者托物言志言情,以实为基础,以实为本,用最大的真诚和自由的笔触,书写豫南大地民众的种种真实境遇,并被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真挚的情感。情感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最具珍贵的精神产物,也是文学创作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最具价值的永久矿藏。“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以情感人,是散文尤其是乡情散文的核心和灵魂。表现爱情、亲情、友情、乡情四大人类主题情感为内容文学创作,乡情是舟载不下,车拉不动的,是播种在每个人的心里,溶入在每个人的血液中亘古不变。纵观太广的散文,每一篇都充满浓浓的乡情。这种真挚的乡情,来自于对故乡的深情。也只有对脚下这块土地充满真情,才能对神州大地充满深情,只有对故乡的真爱,才能升华成对祖国的深爱。作者在创作中十分善于发现“情”,发展“情”,寻找“动情点”。如在《乡雨》中作者写道:“雨是有表情的,仿佛一个人有喜怒哀乐。在春眠不觉晓的时节,桃花雨会随风潜入夜,淅淅沥沥、漫天挥洒。它敲在房顶上发出的清越之音,令人心怀为之舒展。它落到地面上发出钟鼓之乐,让人想到古书上描写的‘桑林之舞’,于是情感之弦被拨动了。”这种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对家乡一景一物的眷恋和挚爱,给作品注入深切的内在活力。

真美的艺术。《回望乡村》散文集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通过豫南这一地区特有的风俗人情描写,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一是图景美。作者每篇作品都是截取生活中一个片段,一件小事,甚至是一滴水,一丝声音,而这一点一滴组合交织起来,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万花筒,就是乡村的风景画,乡村风俗图。如果你认真阅读欣赏下去,犹如吃橄榄,越嚼越感到甘甜,越有味道。如《人生如歌》,《乡雪》、《乡雨》等篇章,真是一吐为快。二是质朴自然美。作者没有刻意使用华丽的词汇,没有更多地刻意描写,而是用通俗的语言,以语言的本色,达到与乡土情调的一致,反映生活的真实美朴素美,作品的艺术性跃然纸上。如《乡雪》中作者这样写道:当冰雪消融时,雪水会滴答滴答地从房檐上流下来,我们就伸出冻得发红的小手洗手。看到雪水自屋檐上冻结成了一根根琉璃冰棒,整齐地挂了一排。我和小伙伴便找来长竹竿把它敲下来,用嘴吮吸着,冰冰凉,嘎嘣脆……三是细节美。正如我国著名散文家王剑冰在序言中所说,太广对乡间生活语言之熟悉,记忆之深刻,让人心生感叹。这种生活语言,这种深刻记忆,来自于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如《村庄的声音》中:赶车人“叭叭甩起响鞭,做生意的挑着“吱呀吱呀担子, “突突突” 的手扶拖拉机,主人“咕咕咕”地叫鸡回窝,“当当当”敲猪盆喂猪食的声音……又如《怀念蛙鸣声》:“每当我穿过田野的时候,小路两边的草丛中,不断有青蛙跳起来,扑通扑通地跳到大田里。这些小生灵,傻乎乎的,一头钻进草丛或浮泥里躲藏,两条腿却露在外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四是哲理美。作者注意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悟,力求给人以启迪。如《乡思》中“有人说,生命是一片清白的空地,孤独的人们反复徘徊。在这一片纯白之上,天顺爷走了,我哭了,我更加明白了人世间的真情。当生命随浮华远去,天顺爷留给我的是长长的思念。”作者还注重使用递进排比的句式增加作品的穿透力,比如《乡恋》中,作者写道:“故乡,古老而神奇;故乡,厚重而悠久;故乡,人杰而地灵;故乡,厚重而博大;故乡,景多而有名;故乡,物多而丰饶……”读罢感到很是到位很是解渴。

 

回望乡村·怡情化人

市文联主席 谢元涛

 

粗读了一遍太广的散文集《回望乡村》,着实有点“嫉妒”。一个担负着繁重工作任务的部门领导,竟然鼓捣出这么一部篇幅不小、质量不低的集子,着实不易。个人认为,这部集子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较好统一,教化功能、宣传功能、审美功能、创作导向功能的有机融合。

一、教化功能。文学的教化功能与生俱来。不管作者是否有意,其作品总要告诉人们一点什么,总会给人一点感染。太广的这部《回望乡村》,给我的感染是积极入世,昂扬向上。

如:《乡恋》的开头,即指出“故乡是人的入世之源,故乡是人的生命港湾,故乡是吸引游子的磁场,故乡是游子永远眷恋的地方”。中间主体部分则连用六个排比,写出了家乡的古老神奇、文明悠久、厚重博大、人杰地灵、景多有名、物多丰饶。结尾又连续设问:“走出故乡的每一个游子,谁不思乡、恋乡、忧乡?谁不爱乡、敬乡、献乡?”前面讲的是不容质疑的道理;中间描述了家乡值得热爱的地方;后面则用设问引人深思:这么好的家乡,我过去发现了没有?爱了没有?为她做了些什么?因此,这样的作品对于启发人们的爱乡之情,思考自己的献乡之责,激励人们投身发展、繁荣家乡的伟大实践,助推驻马店的赶超发展、加快崛起,必然是有所裨益。

再如《乡魂》中的一个小故事:卖烧饼而且生意一直极好的高老汉,因患肺结核病而果断停业。当朋友责备他不该把有病的事说出来自断财路时,他却淡然地笑答:“缺钱我不怕,可以干别的,要是昧着良心做缺德事,以后我就没法做人了。”一个普通农民宁愿失财而不愿失德的故事,一个作者不经意间讲出来的一个小故事,相信对每一个失德的商家都会有所触动。在诚信有所缺失、道德有所滑坡的今天,这个小故事的大意义特别彰显。

二、宣传功能。正如著名散文家王剑冰在评论中所言,他对驻马店的初始印象是“一场大水,贫瘠之地”,而这次集中地读了太广的《回望乡村》,就知道了这里原来是一个山水秀美、历史丰厚的地方。太广在《乡恋》中连续用了“故乡,古老而神奇”、“故乡,文明而悠久”、“故乡,人杰而地灵”,“故乡,厚重而博大”、“故乡,景多而有名”、“故乡,物多而丰饶”六个排比,把驻马店的好细数一遍,又在其他一些篇章里有重点地予以补充,确实是为家乡做了一个优美的文字广告。这种软广告虽然没有纯广告、硬广告受众广泛,没有电视广告、图片广告那么直观,但它系统完整、信息量大,而且受众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享受中接受信息,其宣传作用不容小觑。

三、审美功能。综合太广的这部散文集,文笔朴实,没有多少奢华辞藻。但这些朴实的文字所反映出来的生活、人物、语言、景象,却能给人以诸多美感。很多篇章都不乏朴实直白但又不失诙谐幽默、富有朴素哲理的语言,都不乏平凡但又各具特性、能让人深刻记忆的人物,都不乏虽不离奇惊人但却能让人愿意卒读的故事。这些语言、生活、人物、景象,交织出一幅幅各不相同但又和谐统一的乡村素描画卷。这样的效果,彰显了太广对乡村生活的熟悉、对故乡的真实情感、对写作各个要素的驾驭能力。当然,也包含了他的智商和勤奋。

四、创作导向功能。太广这部散文集的成功,应该说对文学创作也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那就是很好地挖掘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才最有可能创作出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

文化的回望 乡村记忆的捍卫

市作协主席 刘康健

王太广先生的散文集《回望乡村》是一种文化回望,文章多是怀旧散文。应该说,全国写这种散文的作家不少,但象太广先生这样,对乡村文化回望写得如此有穿透力的,不多见,他散文中的力量和情感如此之重之厚,鲜有人比。

文化审视。细读《回望乡村》,太广先生是用一种文化的姿态审视、回望文化,用最朴素的乡村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最朴素、生动的乡村文化图像。

捍卫记忆。人类记忆正逐步失去,后工业化正在到来,人类许多美好的记忆正在遗忘,乡村记忆是人类如此美好的记忆也在逐步遗失,这种记忆应该捍卫,太广先生的《回望乡村》是在用最有力的行动捍卫这种美好记忆。

生命的感悟。《回望乡村》不是对乡村的轻描淡写,不是应景之作,而是作者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受、感动,里面许多对农民朴素人性的写作令人感动不已,最朴素的是最纯洁的、最优美的。感谢太广先生关注乡村、关注农民。

献给汝南人民的精神食粮

知名作家、汝南县长 刘艳丽

当我拿到王太广的散文集《回望乡村》后,看到书中所写的内容大都是汝南县的风土人情、地域特征、乡村故事、儿童玩趣等,就象一幅活生的农村生活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文学创作的辛劳成果,是对上世纪下半叶汝南农村生活的再现,是汝南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这本书不仅是献给汝南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对天中文化、乡土文学的一大贡献。

如果说,在所有的文字样式中,散文是最切近作者生活和心脉的艺术形式,那么王太广的散文集《回望乡村》,便是从其生活原壤上成长恣放的心灵奇葩。

出生于汝南县的王太广,对乡土的依恋是他文学的根,与此相伴的,便是他艰苦的岁月、艰难的历程、艰辛的道路、亲身的经历、难忘的往事、深刻的感悟。读罢《回望乡村》的87篇作品,能够使人感受到他所叙写的乡情、亲情、风情、友情等并不故作高深,它看得见,或能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他所经历的,自己也经历过,有些事情好象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由此产生同感,引发共鸣,让人回味,在心中积累、储存、发酵、从而衍生出不尽的情感,激荡出不尽的思想火花,带给我们某种哲理的启迪。王太广描写的童趣,农俗与民谣、民谚,是那样的纯真美好。作者静静地回忆当年儿时的玩趣、泥泞的小路、沧桑的老屋、憨直的声音、铿锵的语调以及四季分明的季节变换、起伏无际的田野沟壑,生动地描写农民那善良的心境,好客的真诚、朴实的性格、节俭的天性、吃苦的本色等,都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之深,对农民的记忆之清,对乡亲的情谊之浓。

细读《回望乡村》,就象打开了世俗尘封的记忆等之门,就象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那原汁原味的汝南方言、乡村俚语、民谣、民谚、传说、故事、笑话、风物、风土、人情等,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特有的本土、本真、本色的乡土情节,构成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思考。不仅体现了个人独特的思考痕迹,而且彰显出作者苦难的童年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敏锐的艺术观察能力、宏阔的艺术视野、深邃的理性认知,处处充溢淳厚温情的乡土气息。

作者把乡土情结凝聚在天中大地,使地域文化、乡土文化、风土人情、人文精神与时代思潮在其作品中巧妙地凝结在一起,给人以朴素、厚重、清新的美感,使其历久弥新,散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吟之,沁人心脾;哦之,憾人心灵。

一曲温婉动人的牧歌

知名作家、市作协副主席 赵荣霞

太广同志的散文集《回望乡村》是沉淀净化后心灵的对话,彰显着自由和诗意。

对自然生存状态的怀念与赞颂。掩卷而思,《回望乡村》中的形象与意境愈发明晰可人,就像品尝了一壶上等佳茗,回味更胜当初。那些人物在你我的生命中似曾相识,那些情景或是你我曾可触及的生存场景。乡村,在农业文明的进程中,承载了多少年的贫穷落后,但因平凡人物和独特时代而不失其独到之美。在作者描写的年代,人与自然相依为命,亲情与亲情相濡以沫,生命于四季较为原生态的自然更换中,几千年日积月累的农耕文明精神抵御着物质生活的艰难,因而显得格外崇高。人类文明的珍宝散落于陋舍茅屋星野,土灶鸡埘牛槽。以《乡魂》为例,讲当年发生在自己家、镇上、亲戚家三件事:其一,父亲得了重病,全村人各尽其能地表达关切,提供帮助。父亲逝世,全村人再次各尽其能地表达关切,提供帮助。其二,集上有个卖烧饼的高老汉,手艺远近闻名,有不少人想起这一口就嘴馋,再不见高老汉卖烧饼,作者索性去登门拜访,才知老汉得了肺结核,为了别人的健康决意不再卖饼。其三,一个亲戚酒后将平日与自己有隔阂的某邻居打伤。伤者伤愈出院没有讹他,反而宽容大度,以德报怨。亲戚知道后惭愧不已,两家冰释前嫌,重修于好。邻里之间和谐的关系如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一样自然。至今想来却倍加珍贵。

文笔简约,屡现勾勒镂雕功力。自《乡恋》起,作者一发而不可收,收入了共21篇以乡为头的作品。拳拳赤子之情,怎一个乡字了得!仅仅把这些题目写出来,即为古典且现代的美学潜质,谱曲,作画,大师、学子必定能激起创作冲动。这里面既有独具慧眼的精当选材,又捧掬了审美的诗情元素。鸟瞰的美,朦胧的美,无间的美,融和童年纯洁的记忆、延展青春灵动的怀恋,流逝的生活被诗化且永恒定格。不炫,不秀,不怪诞,不恶搞,不雷人。乡村里的大多数人朴实地有板有眼地生活,作者以他朴实的记述,简约的勾勒,而有滋有味,言简意赅。《回望乡村》中的不少篇章,着墨不多,却令人难忘。如《乡忆》中描述:我念书了,夜里读书时,母亲一边“哧哧”地纳鞋底,一边陪伴我。早晨,当耳畔响起“哧哧”声时,我就赶紧爬起来看书。《推磨》中有这样的片段:我推磨时想偷点儿懒,娘就说:“劲是‘奴才’,不使不出来。”我害冷,抱着冰冷的磨杠子浑身打哆嗦,说:“娘,我冷。”娘就说:“乖,用劲推磨吧,一会儿老天爷就给你穿上火龙袍了。”读这样的文章,颊齿留香。

天然无雕饰,白描若写史。作者在如此广袤的原野中,像云那样深情回眸,像风那样来去其中。大范围,多层次,任其采撷,取一得万。这一人与那一人不同,这一景与那一景有别,写出来又有自己的烙印,令人称道。有趣的地方让人忍俊不禁,如《东西水巷》:“巷内,做木器的,钉钉钉;做雨伞的,油油油;做蜡烛的,浇浇浇;做白铁皮的,砸砸砸;做豆腐脑的,磨磨磨……苍蝇看不懂却赖着不走。”人物是真实的,事情是真实的,有时形象虽不在一篇完整展现,却能由读者联想生动塑成。篇篇独立,又互为呼应。作者并没有拘泥事件的个别性完整,而是突出了事件的类别性完整。更尊重自己依稀的情绪和永恒的感受。《回望乡村》收散文86篇,每篇1500字左右,看得出来是作者工作之余辛勤耕耘的收获。难得的,是沙里淘金的选材。有些是凸显城乡差别的,如灯、井、路、粥,有些是跌宕诗意的,如夜、戏、浴、雪,有些是正在失去的事物,如推磨、拾粪、补丁、交公粮、有些是将要失去的事物,如炊火、放电影、刻蜡纸、写信。当然,作者这样做不为猎奇,而是具备深厚文化意识的表现。民俗是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乡浴》、《乡宴》、《走亲戚》、《串门子》、《剜地菜》、《车把式》、《乡间纳凉场》、《乡间的儿歌》、《童年听说书》、《儿时的游戏》、《芝麻叶的回忆》等篇文章中,艺术表达的同时,详要记载了故乡的生产民俗和生活民俗。有的章节翔实而扼要,可为后来的文化学者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读这些文字,可以益智。

 

王太广的乡土乡音与乡愁

知名诗人、市公安局副局长 孙友民

太广的这本书打开了三个词:乡土、乡音和乡愁。

乡土:关于对故土的热爱

正像艾青的眼里含着泪水是因为对大地爱得深沉,太广通过他的笔端流淌的是对天中厚土的爱,对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清贫且简单的乡村生活的爱,对一些逝去的朴素价值的爱。读太广的文字,又让我们想到上个世纪上半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是社会学家,他的著作当然不同于太广运用众多生动的形象经营的文学。先生谈到中国乡村的特性时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他以学者的严谨,论证了一个古朴而温暖的乡土中国。他上个世纪的理性之手,与太广这个世纪的形象之笔,给我们呈现的是同样细致、精彩的乡村。殊途同归,与费孝通先生田野调查式的论证一样,太广文学性的叙述背后嵌入的亦是深沉的情感。《乡戏》、《乡浴》、《乡间纳凉场》也好,《走亲戚》、《串门子》、《交公粮》也好,《拾粪》、《剃头》、《做布鞋》也罢,通过这些叙述,我们看到了太广对故园厚土的致敬、致谢,乃至膜拜。这是一种信徒之于宗教的情怀,是流淌在血液中、镌刻在骨头上的热爱。

乡音:关于文学的口音

正像不同地域的人有着基于各自故乡的口音一样,文学,除了有着共同的价值标准外,还应该有着不同的口音。有了这样的南腔北调,才使我们的文学场足够吸引眼球和心灵。由此,我们想起孙梨的荷花淀、赵树理的山药蛋、老舍的北京腔等这些证明了中国当代文学百花齐放的独特口音。我不敢说若干年后,中国文学史上会不会因太广今天的乡土散文而生出一个“芝麻花”派或者别的什么名称的文学流派,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太广的这些富有天中大地个性的散文,这些散发着豫南平原特有的小麦、玉米、牛粪和梆子戏混杂气息的文字,在这个以矫揉造作为特征的时代里,呈现小清新般的乡土美学逻辑,定能够让读它的人重新思索文学到底是什么。我以为,一个作家,不在于他有多少天份,而在于他有多么真诚;不在于他是否有驾驭史诗的能力,而在于他对庸常的大众生活的热爱和表达。太广的散文是质朴的,他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一个时代的记忆,因为少了些雕琢,自然就少了些匠气,就多了一些生活的真实;太广的散文是世俗的,乡村世俗生活的百态生动地再现在他的言辞之中,细致的世俗描绘又让我们看到了文字和意象背后闪烁的人性光芒;太广的散文是节制的,言辞的节制、叙述的节制、情感的节制,使他较好地把握了落笔之度。懂得了节制,把握好了度,就懂得了为文之道;太广的散文是追梦的,来自于上个世纪乡村的一个个真实场景的再现,其实是每一个读它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白日梦。因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那些真实的但却已经发白的记忆就变成了飘忽的梦。生活在这个人性因异化而苍白的时代里,这些温暖的旧梦,也是我们相信未来的理由。太广的文笔与表达可能还不能说是炉火纯青,他目前也许还不能和孙梨、赵树理们相提并论,但他对生活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审视,他的笔触对生活和精神的切入,却让许多躲在空中楼阁里的写作者感到羞愧。正是这些从他熟悉的泥土中抠出的文字,使他的《回望乡村》,回到了本原,回到了大地,回到了心灵;也正是这些来自于麦场上、田垅间和泥土中的文字,在真实地呈现生活、还原情感的同时,显现出了很大的张力。而有了张力,文学就有生命力。

乡愁:关于对现代性的思考

不用说,太广的书勾起了我们的乡愁。而有学者说,怀旧(或者说乡愁)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它是对现代性中的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现代性,是一个被哈贝马斯们讨论了很长时间的问题。从概念上说,现代性包括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和知识的商品化。现代性的另一面是世界的同质化、单一化、机械化。它给我们带来了异化、无根感、断裂感、紧密联系感的消失和共同价值观的丧失。总而言之,生活在现代性的语境里,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我们却很累、很迷惘。我们每个人都像太广一样背井离乡,行走在都市的名利场上,表面上光鲜,其实哪一个人不是深藏着因无根而无力的隐痛?哪一个人不是在夜深人静时一遍一遍地独自抚摸自己骨头里的乡愁?我们的身体固然距离故乡很近很近,空间概念上不同于余光中的乡愁,但我们的心总是感觉距故乡很远很远。这种疏离感,不仅仅是因为时光重新雕刻了故乡,更是因为既有的故乡因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而凋敝,而面目全非。正所谓“一夜雪花埋归路,乡愁谁与诉”。时光的尘埃和现代化的铁蹄,踏平和抹去了我们归乡的路径,我们又该怎样寄托乡愁?正如水屯之于太广,虽近犹远。这是故乡的命运,其实更是一个冰冷的工业和商业时代,强加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漂泊为特征的宿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广的这些散文,与其说是牧歌,还不如说是挽歌的准确。这样的乡愁,又让我们不能不跳出文学,从另一个维度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用乡土伦理看理性与功利是如何解构乡土文化中人性与人情的美善;不能不让我们在他乡一遍遍追问,我们曾经的故乡在哪里?由此,我不知道是该感谢还是该埋怨,太广通过他的笔触,撩起了我们那曾经敏感但现在已经麻木的神经,点燃了我们深藏心间的关于故乡的记忆,激起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痛苦叩问,并籍以寻找我们未来的精神路径。

 

一幅至真至chun至美的乡村画卷

知名作家、汝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

《回望乡村》是一帧农村风情照,是一部乡野田园诗,是一坛村酿的老酒,是一幅至真至醇至美的乡村画卷。

说它至真,是生活之真,情感之真。不管是乡风乡情、乡音乡曲还是乡魂乡思,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幅乡村生活的素描,没有粉饰,没有雕琢,没有拔高,没有矫揉造作,平常自然,朴散徐来。如田野之风,清新扑面,沁人心脾。作者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流淌着浓浓的乡情。不管是推磨的辛劳、偷瓜的紧张、喝粥的温润还是听说书时的急切和欢愉,都写得真切自然,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入妙文章本平淡”,好像就是专为此书下的评语。

说它至“chun”,有两重意思。一是至“纯”,《回望乡村》是纯净的,纯真的。书中描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生活,没有喧嚣,没有暴戾,没有猜忌,没有罪恶,在作者的记忆里,那个时代的豫南乡村生活的确是单纯的,善良的,明净的,没有一丝污染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强大的平和淡定、大仁大爱过滤了一切杂质,以赤子之心来回望故乡。那时物质是匮乏的,可是物质和情感好像总是成反比的,那时的情感格外的丰盈而纯净。连乡魂中描写的亲戚与李姓邻居的纠纷也单纯得让人感动。另一个“醇,是醇厚之“醇”。书中所写是一代人曾经的生活和记忆,是那个时代的乡村史,是当今我们研究乡村文化的资料库,是工业化中迷惘心灵的安慰剂。它平实得像乡村的大碗茶,看似粗简,可它醇厚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而且历久弥新,愈来愈觉珍贵。

它是至美的,《回望乡村》包含了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不管写人、描景、叙事、还是抒情,都深植生活之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车把式》《乡雪》《乡间叫卖声》、《童年的玩趣》等,真实生动,优美活泼,读来忍俊不禁,会心一笑,让人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作品的思想之美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现的。比如《失眠》中写道“……累得我只要一躺下就睡着了。每到黎明时分,总能听到母亲三番五次叫我的乳名,但惺忪的睡眼就是睁不开。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睡一会,谁会想到还有失眠一说。失眠,也许是因为我失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吧。”一句平淡的话语,给了我们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之美在作品中俯拾皆是。比如语言,是最朴实的,但优美而洁净,准确而充满张力,像一个健美的村姑,没有雕饰,浑身洋溢着生命之大美。比如《推磨》、《乡井》、《乡路》等篇,无不充满了对于生活的诗性感悟,对于人性的丰富体验和理解。这部散文集的叙事和结构都十分单纯,可是作品本身是颇为丰富的。情感之美体现在作品表现出的仁爱精神。对乡亲、对土地、对河流、对树木、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饱含深情,因此,这部作品是水一般柔婉润泽的。有人可能会批评它太过温情,不够冷硬深刻,缺少荒寒的力度。我觉得这种缺点或许正是它的长处。我一向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不惮于在作品中揭露丑恶甚至罪恶。但我更倾向于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态度。鲁迅先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残酷的写作中也不吝惜在结尾写出亮色,写出希望。文学的本意就是要在虚妄中创造真实,在荒谬中创造意义,在黑暗中创造光明,在寒冷中创造温暖,对人性的创伤和扭曲进行疗救和抚慰。更何况在王太广先生的内心,一直就对故乡对生活充满了至爱深情,为什么非要让他写出冷硬荒寒呢?这种明亮温情的写作是难能可贵的,我不能不承认,这部作品,可以温暖所有读到它的人,可以让很多流浪的心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可以让读者的心灵得到诗性的滋润,变得丰富而细腻,灵慧而馨香。

读完这本书,掩卷深思,我问自己:故乡是什么?故乡应该是精神的出发点和灵魂最后的归宿吧。

人不能没有来处,我们不可能不回望故乡。所以,《回望乡村》必将流播久远。

 

 

回望乡村:呼啸大地的一声招魂

市文联文艺部副主编 孙联邦

王太广先生的长篇散文力作《回望乡村》,字里行间散发出酱香浓郁的乡土气息,弥漫着纯朴动人的乡村风物。透过作者笔随心走的性情文字,我们感受到了《回望乡村》的艺术张力:它是呼啸大地的一声招魂,是物欲时代的文学良心,是乡土天中的精神指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王太广先生将从乡村土地上流失的记忆缓缓收回,他的才情融合了淮水的洒脱、汝水的柔美。可以说,《回望乡村》是一种崭新激越的生命体验,它将乡村的粗狂、豁达、辽阔、大气,时常带着柔美炊烟的乡村袅袅升起。《回望乡村》既有喷涌式的血性狂野,又有拙中见朴的文思才情。作者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以童年或成人的多变视角观照故乡,捧出一颗滚烫的心,以朴实的笔法抒写了父老乡亲的平凡生活。作为一个远离故土多年、定居繁华城市的生命个体,血液里依然流淌着对乡土的眷念,字里行间覆盖了对故乡故土的大爱,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实质是厚重乡土文化沉淀在作者地壳里的自然喷发。可以说,这种亲切自然、质朴真情的乡土抒写,如呼啸大地的一声招魂,唤醒了我们久已麻木的心灵。王太广式散文风格的亮剑,矫正了当下散文写作中的流弊,如小沈阳式的奶奶腔,和李宇春式的假小子调门,为当下散文创作吹拂了一股清风,彰显了王太广先生高远的艺术追求。

读王太广先生的散文有一种喜悦和充实,那就是:那些被时间收走的乡村风物,如磨盘、牛尾、麦秸垛,那些被风、阳光和霜雪剥蚀了的乡村记忆,又清晰地靠近了我们的眼帘。同时,王太广先生散文里的乡村精神被赋予了永恒性,它不因时间的流失而流失,乡村的大柳树、乡村的泥坯墙、乡村的土狗、乡村的牛粪、乡村的炊烟、集市,乡村的门、窗、茴草……它们经历了无数风雨却依然在我们的心灵里起伏,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并延续到已拥有城市户口的孩子们的想像里。

 

“把根留住”的好书

正阳县作家协会主席

以“情”感人。唐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说,而太广同志却是“近乡情更浓,常与众人聊”,他的乡村散文弹拨的、洋溢的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挚的亲人情、乡亲情、邻里情、伙伴情、朋友情等,无不情深意切,情深似海,真的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让人有陶渊明那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田园居)的感觉,让人感到处处皆情、事事皆情、人人皆情,表达了他对乡村的真情、深情、友情,“一片冰心在玉壶”,情到深处文最美,有不少作品已很难分清作者是在讲人叙事还是在抒发情感。

以“广“感人。太广同志的“回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用乡村题材和作者情思构建的乡村散文大观园。这本书的主体文章多达近90篇,仅以“乡”字开头的作品就达24篇,其内容涵盖了乡村几乎所有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风俗民情、春种秋收、家长里短、各色人物等,我有时想,太广同志写乡村散文像他的名字一样,真的是“太广”了,把那些年头乡村的陈年旧事“广揽笔下”、“尽收笔底”。

以“小”感人。太广同志“回望”的大都是乡村的“俺爹俺娘”、爷奶叔婶、哥嫂妯娌、四坊八邻、各色“匠”才(木匠、铁匠、瓜匠等)、话务员、车把式、说书的、卖唱的等等身份低下、卑微的小人物,大都是推铁环、打陀螺、打凹窝、摸鱼捉虾、剜野地菜、甚至“偷瓜“、吹猪”、推磨、拾粪等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故事,但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可怜”“可叹”,这些“小”反而更让人感到可信、可乐、可爱、可心,就像鲁迅的《社戏》、《风筝》,朱自清的《背影》那样,虽写的都是身边的平凡小事,却都成为脍灸人口的名篇。

以“土”感人。太广同志的“回望”,咋一看,好像太“土气”:人物土、故事土、情节土、语言土,甚至“土得掉渣”,殊不知,只有这样散发出浓郁的乡野味道和芬芳扑鼻的泥土气息的原生态的“土”,才能勾起像我们这样的“过来人”对那贫穷而纯真的年代,贫穷而乐观的年代,贫穷而互助的年代,贫穷而忠诚的年代,贫穷而坚强的年代,贫穷而清廉的年代、贫穷而充满信仰的年代的美好回忆,他写出了乡村自然的美丽,写出了农民精神的伟大,写出了真正的黄土味,给已厌倦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与浮躁的人们一丝清新气爽的感觉。

以“美”感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谋篇布局美、语言文字美、歌颂对象美……,它全景式的展现了乡村农民的大爱无疆、淳朴厚道、朴实无华、艰苦奋斗之美,无论是乡雨、乡雪、乡风,无论是野花、野草、野菜,无论是小河、小路、小鸟,无论是趣事、逸事、闲事,无论是民俗、民谣、民情,无论是红薯汤、胡辣汤、羊肉汤等,都在他那得心应手,娴熟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下显得富有灵性,写得美不胜收,感人肺腑,原滋原味,就像一个高明的烹饪大师做菜从不放味精,而菜肴却更加鲜美。他还以虔诚、恭敬、感激之心写出了乡民的心灵美,如《乡魂》中那个因患肺结核而怕传染乡亲而自己说出病情,宁断财路,也果断停止打烧饼的高老汉、那宁肯放弃自家农活,也要乐于帮助别人打场播种的天顺爷等,尤其是它的封面更“简朴”得近乎“贫瘠”:除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名字外,再“一无所有”,我反而觉得这恰恰就是它的大美所在:你看,那淡黄色的底色不就是他所深爱的那片黄土地吗?那无任何画面的书页,不正是作者在书中展示的人和事的洁白无瑕吗?它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

书中记载的很多风俗民情画卷,其实都是归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文中书写的那个时代的玩具、农具、工具,书中记载的交公粮、刻蜡纸、补补丁等,如不记录下来,再过若干年,这段“年轻人头顶上的历史”将永远被深埋,太广同志可以说是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诗意的乡村

驿城区作协主席 康湘民

自由和细节是散文的独特魅力。《回望乡村》最主要的语言风格就是随意和朴素。如《推磨》中,作者这样写道:“我从记事时起,就发现母亲整天为吃面发愁,为磨面操劳。她总是把从生产队分来的粮食细心地放进穴子里。每天早起,天不亮就磨面、做饭,之后再下地干活。”《人生如歌》里这样描述志方大爷:“他常年住在宿鸭湖老庄,既看庄稼,又喂牲口。他住在饲养室里,很讲究,不仅把饲养室里的地扫得干干净净,就连喂牲口的水缸里的水也是换得勤 牲口粪一天一清。” 在《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里,有这样几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农村,就是城市的老门老户也是如此,往前推不过三代、四代,都可能是农民的后代,无非是进城的时间有先有后,有早有晚。”语言十分直接、质朴,随意道来,却很有力量。该书对细节的描写,我认为有两个特点,一是生动形象,二是传神入微。比如《嘤嘤纺车声》中那段对母亲纺花时的描写;《拾粪记》中,一看见牲口撅尾巴,就飞快跑上前拿粪筐去接的那段;《推磨》中对农村寒冷的冬天早晨的切肤体会;《偷瓜》中那段紧张的情节,等等,很多,很细腻,都显示了作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一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王太广先生还善于在文章中用简短的语言营造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他的散文不是对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和浅层次的描写,常常能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用诗一样的语言概括和凝聚后再呈现给大家。如在《麦收》中,作者这样写道:“空气像亮晶晶的水波一样,静静地流动。农民们走进金灿灿的麦田里,掐一穗麦子在手掌中搓弄一番,喷一口气吹去散碎的麦壳,将掌心剩下的麦粒丢进嘴里,一边咀嚼着,一边说:该开镰了!”——生动形象,诗意盎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有《乡风》、《玉米情深》、《乡村的麻雀》、《故乡的炊烟》、《村前的小河》、《村庄的声音》、《童年吹柳笛》等篇章,不妨摘录几段以飨读者——“一种力量在猛烈地叩击我的笔锋,我知道,这是玉米的力量,它正穿过遥远的时空望着我,并用一种无言的力量,督促我记下这些金黄的词语:玉米,玉米!”(《玉米情深》);“大群大群的麻雀,使乡村的天空获得了生动和深度”(《乡村的麻雀》);“炊烟在父母粗糙的手指演奏中乐曲般缓缓升起,我们姐弟们就是溢满幸福的音符”(《故乡的炊烟》);“村庄的声音还来自村庄的本身。如果你的血脉和村庄相连,你就能听到村庄的轻言细语,这些细微的声音来自脚下的土地,来自头顶的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来自每棵树、每堵墙、每一座老屋……村庄的声音是村庄的血液,它的流动使村庄充满生机”(《村庄的声音》),这类极富张力的语言在书中不多,但足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读《回望乡村》,有时还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幽默感。《偷瓜》、《剃头逸事》《失眠的烦恼》、《我为大桥站岗》、《夏日童趣》等,妙趣天成,令人忍俊不住,每每会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当然,这种幽默,虽然是生活中固有的情趣,没有作家的慧眼发现和独到语言的表现,文章中也是很难显现出来的。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