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评论

“牵尸谈价”还要被容忍到何时

2014-05-11 11:29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王继富 长江大学学生何东旭、陈及时和方招救人事件又有新进展,此前,媒体所披露的“渔夫见死不救”情节,已被当地警方证实并不存在,相反,事发水域的两名渔船主曾积极参与了救人。同时,当地个体打捞者利

 

□王继富

 

长江大学学生何东旭、陈及时和方招救人事件又有新进展,此前,媒体所披露的“渔夫见死不救”情节,已被当地警方证实并不存在,相反,事发水域的两名渔船主曾积极参与了救人。同时,当地个体打捞者利用捞尸牟利的细节也被曝光。其中,捞尸者用绳牵拽水中的大学生遗体,索要更高捞尸费的照片,成为了投向舆论的一 颗震撼弹(据113《华商报》)。

网络上,人们用各种词汇诅咒着“牵尸谈价”:冷酷、肮脏、无耻、卑劣、丧尽天良、十恶不赦……据披露,可能有团伙暴力垄断那一带江面的打捞业务,若情况属实,那么,更大规模的追查行动不可避免。

然而,单纯谴责冷血的打捞者,甚至将其绳之以法,这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实际上,我们无法彻底断绝打捞者的“营生”,因为这只会让遇难家属求援无门。我们也不能说,打捞者若降价就是合理的。我们更不能奢望,打捞者把打捞遗体当成见义勇为,冒生命危险每天义务劳动。

我们看到了打捞者的人性恶的一面,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种商业化的打捞模式。此前,面对各地出现的打捞费争议,有论者建议“打捞市场规范化”,合理收费。然而,“打捞”根本就不该成为一个市场,所谓的打捞市场,只会是一幕幕类似“牵尸谈价”场景的大集合,无论如何都是对人性的悖逆,对生命的亵渎。

打捞遇难者遗体,理当成为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这一仪式组织者应是政府,而非民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人性化,一只猫狗遇险时都可向政府机构求助,怎么一个人落水失踪报警反而没人管了?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海上,只要公民失踪遇险,政府机构都会启动庞大的搜索力量,锲而不舍地进行搜索,那么为什么公民在江河湖泊遇险失踪,就可以漠不关心呢?如果说,这是因为技术的因素,可海上救援的技术难度要远超水上救援,拥有各种现代化装备的政府机构,理应比装备简陋的民间打捞队更卓越。如果是人手不够,培训水下打捞的专业队伍似乎并非难事,甚至,由于民间打捞专业人员众多,只要从中招募精英,短时间内就能建立起强大的水上救援队伍。

显然,政府主导下的公益化打捞,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理念。我们应当认识到,国家是公民的庇护所,向每个陷于危难的公民及时施与援手,让每个遇难者家庭不孤立无助,给他们以最大慰藉,是国家的责任所在。文明社会不该允许那种以遇难者遗体讨价还价的交易,不能允许为等待亲人遗体浮出水面,而在水边坐等一夜的情景出现。政府机构对公民的人道救援应本着“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信念,对生命负责。

6年前,一名大学生之死导致收容制度的终结和救助制度的诞生,那么今天,3名救人大学生的逝去,是否也能促使另一个新制度的诞生呢?

我们实在不想以“大学生”的名义,因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工,或是其他人,都是平等的社会一员,他们的生命都应被珍视,他们的遗体都不该成为靠水上捞尸发财者的筹码。打捞者对于生命的麻木不仁已受到了谴责,那么下一步,是该解决公共服务对于生命麻木冷漠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新华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