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评论

识文断字从此始

2014-05-11 11:25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 胡殿文 识文断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识文断字有的是从父母开始,有的是从老师开始,但真正接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是从课本开始的。 对于读书人来说, 消失的课本是永恒的记忆。今年是新

 

□ 胡殿文 

识文断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识文断字有的是从父母开始,有的是从老师开始,但真正接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是从课本开始的。 对于读书人来说, 消失的课本是永恒的记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晚间翻翻旧课本,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教材。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蹉跎岁月久。60年,语文教材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更加平和、自信,更加关注人的心灵。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有人说:“这不但是语文教材的选择,也是民族生存条件的投影。”而我们更想说的是,变革从未停止,我们希望有更多优秀的文章进入语文教材……

1971年,我6岁,上小学了。从此,有了老师的约束,失去了自由。那种抵触情绪之大,至今难以忘怀。学校就设在本村,离家又近,逃学是家常便饭,挨打也习以为常。我的启蒙老师是孔圣人的第n代子孙,叫孔祥章,南阳唐河县毕店人。据老年人讲,他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化人。大概是继承了先人传统,对于逃学的孩子,孔先生便用竹竿打之,这样一年下来,就打坏了十几根竹竿。小学生要用新教材了,心中自然有了期待,拿在手里把玩。很快,书本就翻卷得不成样了。后来才知道那叫“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记得那时的语文课本,第一课:《毛主席万岁》,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篇篇翻下去,让六七岁的孩子读懂这些口号确实很难。大概在三年级时候,有一篇课文讲了地主分子石老五想搞破坏活动,为了腐蚀贫下中农,他用20斤小麦向生产队队长换了193两大麦。这个故事的真假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完全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淡然看当时,也不是一无是处。关于英雄的故事还是有趣而又有用的。像《小英雄雨来》小学课本这样叙述:小英雄雨来是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捕捉敌情等。最知名的当然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堵抢眼的黄继光……这些故事闪耀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至今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读小学时同样有一些有趣的文章,比如描述秋天来了的《秋天到》,令人无法忘怀。原文如此:秋天到,秋天到, 田里庄稼长得好。 棉花朵朵白, 大豆粒粒饱, 高粱涨红了脸, 稻子笑弯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 园里果子长得好。 枝头结柿子, 架上挂葡萄, 黄澄澄的是梨, 红彤彤的是枣。

秋天到,秋天到, 地里蔬菜长得好。 冬瓜披白纱, 茄子穿紫袍, 白菜一片绿油油,又青又红是辣椒。

文章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童识别蔬菜瓜果,认识大自然。  我小学和初中的学业主要是在上世纪70年代完成的,那时课本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书。比如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口号是“批林要批孔,斩草要除根”;提倡学生们“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批判“五分加绵羊”。要学黄帅,学张铁生,学“梁效”。关于学“梁效”,我要多说几句。记得读小学时,这个名字就很响亮,在我那时的印象中,这个人很能干,文笔真好,写作文时,有时还抄“他”写的社论。刚进入初中,毛主席逝世,有篇《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的社论就出自“梁效”。但不久,“梁效”就消失了。随后,“梁效”就开始被批判。到那个时候才知道,“梁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写作班子。“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到了“文革”后期,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由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本内容越来越“革命性”,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有的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我记得当时河南省的初中化学不叫化学,而是《工业基础知识》。

当我读高中时,新教材未及时编出,用的是初中高年级的课本。(当时的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语文课本里印象深刻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每一本课本里都有两到三篇大文豪的作品。不知是性格使然,还是天生有缘,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有偏爱。反复朗读之后,感到越来越有味道,自然爱不释手,津津乐道。像《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故乡》、《藤野先生》、《阿Q正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章里精妙的句子也记住了不少:“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鲁迅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现在人们的话题集中在鲁迅的作品是否适合孩子学习阅读。当今中学校园里普遍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也就是说现在不少中学生不喜欢鲁迅。于是,有人拿鲁迅的作品开刀,要把他从教材里删除,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是笔者颓废落伍了?还是不可抗拒的代沟?笔者以为,鲁迅的批判精神、斗争精神和硬骨头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鲁迅那种拷问过去、探究现在、创造未来的思想方法和视野眼光是民族魂,是人类精神的曙光。我也永远记得,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从方苞的《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中,我知道了什么是杂文。而从阅读鲁迅的大量杂文后,我决心动笔写杂文。尽管也想激浊扬清,口诛笔伐,但受视野和功力所限,只是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在我长长的袖子深处藏的不过是隐隐约约的小针头,仍然惹得所谓的“正人君子”们不快。从此,我就知道鲁迅之所以“不受欢迎”,我知道了杂文在人类社会的魅力了。

识文断字从课本开始,也从此有了忧患意识。这叫“人生忧患识字始。”一缕香烟从眼前飘过,淡淡的记忆留下的并不多。不是因为篇幅所限,挂一漏万,而是在人生丰富的阅历里,给你留下记忆的可能很少;星移斗转,岁月无痕,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少而又少。 如今,这些课文就像那曾经感动一代代人的老电影一样,都已渐渐远去。的确,电影依然有人在拍摄,文章也依然有人在写。对于那些古老的课文也应该采取扬弃态度,该保留的一定要保留;该放弃的我们就放弃。这里需要说明,不能因噎废食,割裂历史,丢掉了我们的传统,不能因为学生要了解日新月异的世界,就抛弃薪火相传的文脉。那样是猴子掰棒子,是得不偿失、是背叛、是败家子。说到底,这是一场历史与人格的较量。不知最终是历史毅然的选择让它们远去,还是我们依然将它们作为培养我们人格力量的强有力武器。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