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评论

三味书屋里,怎能少了鲁迅

2014-05-11 11:23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郁建锋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流传在中学校园里的顺口溜,赫然出现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与会学者和多位教师甚至纷纷表达以下“共识”:“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

 

□郁建锋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流传在中学校园里的顺口溜,赫然出现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与会学者和多位教师甚至纷纷表达以下“共识”:“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很可笑也很可悲。尽管鲁迅先生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但我们还是不禁发出疑问,鲁迅的形象何时成了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儿了?鲁迅的文字何时成了培养孩子逆反心理的工具了?鲁迅的精神何时成了时代的隔膜了?难道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闰土》还不够温馨浪漫吗?难道他的《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比经史子集还要远离现实吗?

甚至不仅仅是鲁迅。86日的《中国青年报》告诉我们:逾7成中学生没看全四大名著,四部名著全部阅读过的学生仅占27.7%。《水煮三国》、《解码西游》、《大话红楼》……这才是在当下图书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书籍。

1923年,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这样说:“作为中国学人,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

1942年,朱自清一改《荷塘月色》中的轻柔婉转,著成一本讲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经典常谈》。他在本书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就是这个道理,尽管这个道理有些大。

并非要求现代人回归宋元明清的“经典崇拜”,也非要求现代人中能横空出世一位“大道名儒”,更非要求现代人与流行读物“绝缘”。只是作为一位中国人,至少应该为坚守华夏文明的精神实体,坚守华夏民族的灵魂与性格作出点努力。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这个努力不难做到。因为每一本经典里,都蕴藏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其实这个道理还可以说得浅显些、轻松些。我们吃正餐,也吃零食,就如同我们读经典,也读流行读物。只是,我们读流行读物是为了刺激味蕾,读经典则是为了滋养自己。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自己的三味书屋,只是这个书屋里,怎能少了鲁迅先生。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