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拥挤费到乙肝看“专家曝”风险
摘要: □曹 林 近日媒体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病毒性肝炎室主任崔富强透露,卫生部拟出台政策,在常规体检表中取消乙肝“两对半”检测。当晚,卫生部就此回应:“常规体检删除乙肝项目”非官方意见,只
□曹 林
近日媒体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病毒性肝炎室主任崔富强透露,卫生部拟出台政策,在常规体检表中取消乙肝“两对半”检测。当晚,卫生部就此回应:“常规体检删除乙肝项目”非官方意见,只是专家个人意见。那位崔专家随即也辟谣:我的意思被误解,我不清楚卫生部有此打算(《新京报》8月3日)。
为什么会频现“专家曝”引起的传闻和误读,为什么“先曝后否”的政务新闻一再发生?这暴露出中国当下官学不分、政务闭塞、精英决策等方面的许多问题。
首先是专家和官员身份纠缠不清。许多专家学者,既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当教授做专业研究,又在政府部门担任智囊或顾问,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卫生部就按专业门类聘请了许多专家担任该部门的专家委员,为相关决策提供专业支持。随着政府决策对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部委都设置了类似的智囊团。这本是一件双赢的事,可由于专家有了官学双重身份,而他们又缺乏“多重身份下区别身份谨慎发言”的意识,有些人甚至利用这种身份故弄玄虚,这就导致了信息的混乱。面对一个专家发言,公众难以区分到底是专家个人意见还是官方定论,以至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引发轩然大波。前段时间孙东东言论引发的风波就是这方面典型。
一个政务信息透明的语境中,会很少出现这种误读和谣传的。媒体很容易从官方途径获得权威信息,就会减少对“业内消息灵通之专家”的信赖,从而避免专家个人观点和官方意见的混淆。由于官方不愿意透露,而民众对类似会不会征拥挤费、查不查乙肝之类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信息又非常渴求,记者难以从官方那里得到准确信息,采访相关专家就成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以此来增加新闻的权威性。许多事关政务的新闻都是如此,官方讳莫如深刻意回避,只好由专家来补位。结果导致误读,官方不得不被动站出来辟谣或撇清关联。
我们当下的许多决策走的都是这样的路径:先由官员确定方向,再由专家讨论形成某个决策,再在圈内业内非正式传播,最后公众才“被告知已成定论的结果”。其实,许多政府决策并非仅仅是专业问题,而是涉及许多人切身利益的公共问题,最应依靠的不是专家评审和决策,而是公众的民主决策。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