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训练营”其实是“反教育”
摘要: □熊丙奇 8月5日,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将网瘾少年殴打致死的案件被媒体曝光。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数百家以挽救网瘾和问题少年而存在的训练营。这些训练营大多数是商业机构,其训
□熊丙奇
呼吁政府部门加强对各类训练营的监管无疑非常必要。但是,这类在招生时就明确告诉家长要进行“苦难教育”、“惩戒教育”、“魔鬼式教育”的训练营,却有如此广阔的市场,即便早就有孩子控诉“生不如死”,家长却前赴后继地把孩子送进这样的训练营,更令人深思。拯救所谓的网瘾和问题少年,需要理清三大问题。
其一,问题不是仅仅来自学生,更来自教育。网瘾真是学生的单方面问题吗?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真正的病症,更多是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环境。在社会上,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可是执法机构严厉打击了那些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却一直对中小学生敞开大门的营业场所了吗?
其二,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惩戒太少,而是爱心不够。对已经网络成瘾以及有其他问题的学生,一种认识是,这类学生缺乏惩戒教育,养尊处优,导致自控力差、自主管理能力差、自立能力差、耐挫能力弱。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吃苦教育、惩戒教育,让他们在体罚中学会“听话”。家长和教育机构忘了,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身上不良的习气,不是靠打骂就能摒除,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感化、引导。事实上,就是“惩戒教育”,也必须以爱心为前提、宽严有度。
其三,强制式训练不是人格培养,而是人格摧残。在有的家长和培训机构看来,集中时间对孩子进行突击“魔鬼训练”,是对孩子进行意志和人格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训,必须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需要长时间的点滴积累。从小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不包办一切。这才是正常的人格培育过程。
此前以电击治网瘾,已被叫停;现在这起治疗网瘾“惩戒教育”致死的案例,应该引起家长们和社会教育机构的警醒。很显然,如果学校、社会不承担相应责任,不关注孩子的人格教育,家庭教育是势单力薄的,面对孩子的网瘾等问题,很难不病急乱投医。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